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实有的。假有的不是实有,是虚妄。这是将认识的对象,隐然的分为不同的二类。

  

  (3)另参见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234~p.235。

  

  ^13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3,63经: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五受阴,谓色受阴,受.想.行.识受阴。比丘!若沙门.婆罗门计有我,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。何等为五?诸沙门.婆罗门,于色见是我.异我.相在。如是受.想.行.识,见是我.异我.相在。如是愚痴无闻凡夫,计我.无明.分别。如是观,不离我所,不离我所者,入于诸根,入于诸根已,而生于触。六触入所触,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,从是生此等及余。」(大正2,16b14〜22)

  

  《相应部》(二二)〈蕴相应〉(日译南传14.p.72;汉译南传15.p.67)〈自洲品〉:「一类之沙门、婆罗门,观种种有我之观见,彼等皆观五取蕴,或观其随一。」

  

  ^14

  《中阿含经》卷26〈想经〉(106经):「世尊告诸比丘:若有沙门、梵志,于地有地想,地即是神,地是神所,神是地所,彼计地即是神已,便不知地。如是水.火.风.神.天.生主.梵天.无烦.无热,彼于净有净想,净即是神,净是神所,神是净所,彼计净即是神已,便不知净。无量空处.无量识处.无所有处.非有想非无想处,一.别.若干.见.闻.识.知,得观意所念.意所思,从此世至彼世,从彼世至此世,彼于一切有一切想,一切即是神,一切是神所,神是一切所。彼计一切即是神已,便不知一切。」(大正1,596b12-22)

  

  《中部》(一)《根本法门经》(日译南传9.p.2;汉译南传9.p.2)〈根本法门品〉。

  

  ^15 《杂阿含经》卷10,265经:「譬如恒河大水暴起,随流聚沫,明目士夫谛观分别。谛观分别时,无所有.无牢.无实.无有坚固。所以者何?彼聚沫中无坚实故。如是诸所有色,若过去.若未来.若现在;若内.若外;若麤.若细;若好.若丑;若远.若近。比丘!谛观思惟分别,无所有.无牢.无实.无有坚固。如病.如痈.如刺.如杀;无常.苦.空.非我。所以者何?色无坚实故。…‥观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;想如春时焰,诸行如芭蕉;诸识法如幻,日种姓尊说。」(大正2,68c1〜69a20)。

  ^16 《相应部》(二二)「蕴相应」(日译南传14•p.219〜p.221;汉译南传15•p.199)〈第三华品〉:「譬如此恒河起大聚沫,具眼之士夫,见此观之,则如理于观察。彼见于此观之,如理于观察:无所有、无实、无坚固。诸比丘!如何于聚沫有坚实耶?」

  ^17 《大智度论》卷6:「诸法相虽空,亦有分别可见、不可见。譬如幻化象、马及种种诸物,虽知无实,然色可见、声可闻,与六情相对,不相错乱。诸法亦如是,虽空而可见、可闻,不相错乱。…‥佛言:诸法相虽空,凡夫无闻无智故,而于中生种种烦恼,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,业因缘作后身,身因缘受苦受乐。是中无有实作烦恼,亦无身口意业,亦无有受苦乐者。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。…‥佛言:汝颇见颇闻幻所作妓乐不?答言:我亦闻亦见。佛问德女:若幻空,欺诳无实,云何从幻能作伎乐?德女白佛言:世尊!是幻相尔,虽无根本而可闻见。佛言:无明亦如是,虽不内有,不外有,不内外有;不先世至今世,今世至后世;亦无实性,无有生者、灭者,而无明因缘诸行生,乃至众苦阴集。如幻息,幻所作亦息;无明亦尔,无明尽,行亦尽,乃至众苦集皆尽。复次,是幻譬喻示众生,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;如说:一切诸行如幻,欺诳小儿,属因缘、不自在、不久住。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。」(大正25,101c18-102b1)

  ^18 《大智度论》卷6:「如炎者,炎以日光风动尘故,旷野中见如野马,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。男相女相亦如是,结使烦恼日光热诸行尘,邪忆念风,生死旷野中转,无智慧者谓为一相,为男、为女,是名如炎。复次,若远见炎,想为水,近则无水想。无智人亦如是,若远圣法不知无我,不知诸法空,于阴界入性空法中,生人相男相女相;近圣法,则知诸法实相,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。以是故,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炎。」( 大正25,102b1〜11)

  ^19 《相应部》(三五)「六处相应」(日译南传15•p.306〜p.307;汉译南传16•p.252〜p.253):国王或王大臣,有未曾闻琵琶之音者,彼闻琵琶之音,而作如是曰:「友!此何音耶?如是斯之爱、美,足以令人心狂而惑。」…‥王曰:「此琵琶于余为无用,唯将音带来与余。」彼等言于王曰:「贵人!此所谓琵琶者,有种种之成素,有大成素,由种种之成素而发音。」曰:「缘于胴、缘于皮、缘于掉、缘于首、缘于弦、缘于弓,又须人之适宜努力。贵人!如是琵琶有种种之成素,有大之成素,由种种成素而发音。」彼王遂以此琵琶,碎为十分或百分,以此十分或百分碎为一片片,一片片则以火燃烧,以火烧成灰,成灰或被大风吹去,或被河川之急流漂去。如是彼言:「凡称琵琶者,大众为此长时放逸流溺、此琵琶为虚伪也。」

  ^20

  (1)分别明菩萨释论,波罗颇蜜多罗译《般若灯论释》卷8:

  

  如偈曰:「婆伽婆说彼,虚妄劫夺法。」

  

  释曰:云何知彼诸行等法是虚妄耶?彼诸行等自体无故,诳凡夫故,邪智分别,谓为可得,故是虚妄。又能为彼第一义谛境界念等妄失因,故是虚妄法。「婆伽婆说」者,谓于诸经中,告诸比丘作如是说:「彼虚妄劫夺法」者,谓一切有为法。最上实者,谓涅槃真法。如是诸行,是劫夺法,是灭坏法。声闻法中作如是说,大乘经中亦作是说:诸有为法皆是虚妄,诸无为法皆非虚妄。此二阿含皆明诸行是虚妄法,此义得成。(大正30,90a23〜b3)。

  

  (2)《中论》卷2,译作「虚诳妄取」(大正30,17b)。《中论》卷2〈观行品第13〉:「如佛经所说,虚诳妄取相,诸行妄取故,是名为虚诳。佛经中说:虚诳者,即是妄取相;第一实者,所谓涅槃非妄取相。以是经说故:当知有诸行,虚诳妄取相。」(大正30,17a27-b2)

  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