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《阿含》──空與解脫道
第叁節 空與心解脫(p.20~p.23)
一、隨觀想的不同而成爲種種的定法(p.20)
在定慧的修習中,所有的方便不一,隨觀想的不同,修習成就,成爲種種的定法;這不是偏于定,而是從定得名1。在佛教界類集、分別的學風(本于佛說,經弟子們的發展,成爲阿毗達磨)中,多方面傳出定法,或經過論辯,然後成爲定論。
修證者所傳的內容,不但名稱不一,即使名稱相同的,含義也有淺有深2。因爲這些名稱,絕大多數是世俗固有的名詞,「空」也不例外;隨俗立名,加上宏傳者的程度參差,意義也就難以一致了。這是理解種種定法所必要注意的。
二、與「空」有密切關系的定法:四種心叁昧(四種心解脫)(p.20〜21)
與空有密切關系的定法,主要是四種心叁昧,《相應部》作心解脫。
【(一)《雜阿含經》卷21 (567經):】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庵羅聚落庵羅林精舍,與衆多上座比丘俱。時有質多羅長者,詣諸上座比丘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時諸上座比丘,爲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,示教、照喜;示教、照喜已,默然住。時質多羅長者,詣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
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:「有無量心叁昧,無相心叁昧,無所有心叁昧,空心叁昧。雲何長者!此法爲種種義故種種名?爲一義有種種名」?
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:「此諸叁昧,爲世尊所說,爲尊者自意說耶」?尊者那伽達多答言:「此世尊所說」。
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:「聽我小思惟此義,然後當答」。須臾思惟已,語尊者那伽達多:「有法,種種義、種種句、種種味3;有法,一義,種種味」。
複問長者:「雲何有法,種種義、種種句、種種味」?
長者答言:「無量叁昧者,謂聖弟子心與慈俱,無怨、無憎、無恚,寬弘重心,無量修習普緣,一方充滿,如是二方、叁方、四方、上下,一切世間心與慈俱,無怨、無憎、無恚,寬弘重心,無量修習,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,是名無量叁昧。
雲何爲無相叁昧?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,無相心叁昧身作證,是名無相心叁昧。
雲何無所有心叁昧?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,無所有、無所有心住,是名無所有心叁昧。
雲何空叁昧?謂聖弟子世間空,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、不變易,非我、非我所,是名空心叁昧。是名爲法種種義、種種句、種種味」。
複問長者:「雲何法一義、種種味」?
答言:「尊者!謂貪(者是)有量,(恚、癡者是有量),若無诤者第一無量。
謂貪者是有相,恚、癡者是有相,無诤者是無相。
貪者是所有,恚、癡者是所有,無诤者是無所有。
複次、無诤者空于貪,空于恚、癡,空常住、不變易,空非我、非我所。是名法一義、種種味」。
尊者那伽達多問言:「雲何長者!此義汝先所聞耶」?
答言:「尊者!不聞」。複告長者:「汝得大利,于甚深佛法,現聖慧眼得入」。
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 (大正2,149c6〜150a16)
從那伽達多(Nāgadatta)與質多羅(Citra)的問答,可見當時所傳的定法,有些是佛說的,有些是弟子們傳授時自立名目的。這四種心叁昧(或心解脫),那時也還沒有達到衆所周知的程度,所以有此問答。
【(二)《相應部》】
與此相當的《相應部》經,問答者是牛達多(Godatta)與質多(Citta)長者4。
【(叁)《中部》】
編入《中部》(四叁)《有明大經》,是舍利弗爲大拘絺羅說的5。
【(四)依《相應部》,四種心解脫是:】
無量心解脫。
無所有心解脫。
空心解脫。
無相心解脫。
叁、四種心解脫之異同(p.21)
這四種心解脫,到底是文異義異,還是文異義同呢?依質多長者的見解,可從兩方面說。
【(一)名稱不同,意義也就不同:】
無量心解脫:是慈、悲、喜、舍──四無量定。
無所有心解脫:是四無色中的無所有處定。
空心解脫:是思惟我我所空。
無相心解脫:是一切相不作意,得無相心叁昧。6
【(二)名稱雖然不同,而意義可說是一致的。】
這是說:貪、瞋、癡(代表了一切煩惱)是量的因7(pamāṇa-karaṇa),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,不動心解脫最爲第一;不動心解脫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(不動阿羅漢)。
同樣的意義,貪、瞋、癡是障礙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所有8,不動心解脫是無所有心解脫中最上的。
貪、瞋、癡是相的因9(nimitta-karaṇa)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相,不動心解脫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。
經中說無量、無所有、無相,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,這因爲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。
※從文異而義同來說,無量心解脫,無所有心解脫,無相心解脫,達到究竟處,與空心解脫──不動心解脫,平等平等。依觀想的方便不同,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,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,這是一致的目標,如萬流入海,都是鹹味那樣。
四、比較《雜阿含經》567經與《相應部》之異同(p.22)
《雜阿含經》的四種心叁昧,從名稱不同而意義也不同來說,與《相應部》所說是一致的。但從名稱不同而意義相同來說,《雜阿含經》的文句,與《相應部》有些出入。
如《雜阿含經》卷21(567經)說:
雲何法一義種種味(味是「名」的舊譯)?
答言:尊者!謂貪有量,(恚、癡是有量),若無诤者第一無量。
謂貪者是有相,恚、癡者是有相,無诤者是(第一)無相。
貪者是所有,恚、癡者是所有,無诤者是(第一)無所有。
複次,無诤者,空于貪,空于恚、癡,空常住不變易,空非我非我所。是名法一義種種味。 (大正2,150a5〜11)
※《相應部》《質多相應》(日譯南傳15,p.451〜p.452;漢譯南傳16,p.375〜p.376)
大德!染欲是作量者,瞋恚是作量者,愚癡是作量者。漏盡之比丘,舍棄此等,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,非使生成者,爲未來不生之法。
大德!于無量心解脫中,知不動心解脫爲此等之最第一。然此不動心解脫,爲依染欲而空,依瞋恚而空,依愚癡而空。
大德!染欲是障礙,瞋恚是障礙,愚癡是障礙。漏盡之比丘,舍棄此等,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,非使生成者,爲未來不生之法。
大德!于無所有解脫中,知不動心解脫爲此等之最第一。然此不動心解脫,爲依染欲而空,依瞋恚而空,依愚癡而空。
大德!染欲爲作相者,瞋恚爲作相者,愚癡爲作相者。漏盡之比丘,舍棄此等,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,非使生成者,爲未來不生之法。大德!于無相心解脫中,知不動心解脫爲此等最第一。然此不動心解脫,依染欲而空,依瞋恚而空,依愚癡而空。
大德!或依于事由,謂此等諸法之意義爲一,唯名辭各別而已,其事由即在此。
《相應部》的不動心解脫,《雜阿含經》作無诤,應該是無诤住或無诤叁昧的簡稱10。诤有叁類11,煩惱也名爲诤──煩惱诤,所以無诤是沒有一切煩惱,與空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相當。
《相應部》說了無量等叁種心解脫中最第一的,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不再說空心解脫,那是以不動心解脫爲空心解脫了。《雜阿含經》說明無量等叁種中,無诤最爲第一,然後又解說無诤是:「空于貪,空于恚、癡;空常住不變易,空非我非我所」12。解說無诤,也就是解說空心叁昧。
五、「無诤」與「空」之關系(p.22〜p.23)
無诤與空,是有關系的,如《中阿含經》《拘樓瘦無诤經》末了說:
雲何有诤法?雲何無诤法?
若欲相應與喜樂俱,極下賤業,爲凡夫行,此法有诤。
以何等故此法有诤?此法有苦、有煩、有熱、有憂戚邪行,是故此法則有诤也。若自身苦行,至苦非聖行,無義相應,此法有诤。
以何等故此法有诤?此法有苦、有煩、有熱、有憂戚邪行,是故此法則有诤也。
離此二邊,則有中道,成眼成智,自在成定,趣智、趣覺、趣于涅槃,此法無诤。以何等故此法無诤?此法無苦、無煩、無熱、無憂戚正行,是故此法則無诤也。
……
汝等當知诤法及無诤法。知诤法及無诤法已,棄舍诤法、修習無诤法,汝等當學。
如是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诤道,于後知法如法。知法如真實,須菩提說偈:此行真實空,舍此住止息13。
總之,四種心解脫中最上的;是空于貪、恚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或無诤住,也就是心解脫(或心叁昧)而達究竟,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。無量,無所有,無相,無诤,不動,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,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。
無诤──阿練若,本是修行者的住處。由于住處甯靜,沒有煩累,象征禅慧的境地,而名爲無诤住、無诤叁昧的。
這與「空」,本用來形容住處的空曠,沒有人物的煩累,也就用來象征禅慧,而有空住、空叁昧等名目,情境是完全一樣的。
注解
^1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216:
「叁昧是定,然在《阿含經》中,叁昧每隨觀慧的內容立名,如「空叁昧」、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叁節 空與心解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