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淨。等到盡淨銷融,智慧也能更悠久,更廣大,更深細的了達一切。到終了時,淨治了『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』,及『極微細礙愚癡及彼粗重』18,這才究竟圓滿成佛:『永無障,一切相不顯現,最清淨真實顯現』19;也就是『最清淨法界』顯現。
4、(p.418)《般若經》說:『一念相應妙慧』,斷一切煩惱習氣而成佛。發心修學到此,才真正是功德圓滿了。
1 叁心相應:菩提心相應,大悲爲上首,無所得爲方便。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2;p.282)
2 有關「敗壞菩薩」,參見:
(1)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1。
(2)《大智度論》卷29,大正25,271a-b;卷36,大正25,323c。
(3)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卷4,大正26,38a-b;卷9,大正26,66b。
(4)八力廣喜:「ナーガールジュナと淨土思想」(《印度哲學佛教學》2號,昭和62年10月.p.88-p.97)
(5)八力廣喜:「《十住毗婆沙論における菩薩思想成立の背景—敗壞菩薩考—》」(藤田宏達博士還曆記念論集),『インド哲學と佛教』,1989年,平樂寺書店,p.415-p.432。
(6)杉本卓洲:「敗壞
菩薩」(東北大學印度學講座65周年記念論集)『インド思想における人間觀』,1991年,平樂寺書店,p.409-p.430。
3 「五怖畏」,參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4〈十地品〉,大正10,181b13-23:
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,故生歡喜。何以故?此菩薩得歡喜地已,所有怖畏悉得遠離。所謂不活畏、惡名畏、死畏、惡道畏、大衆威德畏。如是怖畏皆得永離。何以故?
此菩薩離我想故,尚不愛自身,何況資財,是故無有不活畏。
不于他所,希求供養,唯專給施一切衆生,是故無有惡名畏。
遠離我見,無有我想,是故無有死畏。
自知死已,決定不離諸佛菩薩,是故無有惡道畏。
我所志樂,一切世間,無與等者,何況有勝,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。
菩薩如是,遠離驚怖毛豎等事。
(參見: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卷2〈地相品第3〉,大正26,27a-28b)
4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4〈十地品第26之1〉,大正10,183a17~21:「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,得成就衆生法。以前二攝,攝取衆生,謂布施、愛語。後二攝法,但以信解力故,行未善通達。是菩薩,十波羅蜜中,檀波羅蜜增上;余波羅蜜非不修行,但隨力隨分。」
5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,大正10,186 c9~15:「此菩薩四攝法中,愛語偏多。十波羅蜜中,持戒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。菩薩住此地,多作轉輪聖王,爲大法主,具足七寶,有自在力,能除一切衆生悭貪破戒垢,以善方便,令其安住十善道中。」
6 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,大正10,188 c20~23:「此菩薩于四攝中,利行偏多。十波羅蜜中,忍波羅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菩薩第叁發光地。」
7 有關「陀羅尼」,參見:《大智度論》卷5,大正25,95c9-96a16:
何以故名陀羅尼?雲何陀羅尼?
答曰:陀羅尼,秦言能持,或言能遮。
能持者,集種種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能遮者,惡不善根心生,能遮令不生;若欲作惡罪,持令不作,是名陀羅尼。是陀羅尼,或心相應,或心不相應;或有漏,或無漏;無色不可見無對;一持、一入、一陰攝;九智知一識識;阿毗昙法陀羅尼義如是。
複次,得陀羅尼菩薩,一切所聞法,以念力故,能持不失。
複次,是陀羅尼法,常逐菩薩,譬如間日瘧病;是陀羅尼不離菩薩,譬如鬼著;是陀羅尼常隨菩薩,如善不善律儀。
複次,是陀羅尼,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。譬如慈父愛子,子欲墮坑,持令不墮。
複次,菩薩得陀羅尼力故,一切魔王、魔民、魔人無能動,無能破,無能勝。譬如須彌山,凡人口吹不能令動。
問曰:是陀羅尼有幾種?
答曰:是陀羅尼多種:一名聞持陀羅尼,得是陀羅尼者,一切語言諸法,耳所聞者,皆不忘失,是名聞持陀羅尼。
複有分別知陀羅尼,得是陀羅尼者,諸衆生、諸法,大小好醜,分別悉知。如偈說:諸象馬金,木石諸衣,男女及水,種種不同。
諸物名一,貴賤理殊,得此總持,悉能分別。
複有入音聲陀羅尼,菩薩得此陀羅尼者,聞一切語言音,不喜不瞋。若一切衆生如恒河沙等劫,惡言罵詈,心不憎恨。
※有關「大乘佛教中之陀羅尼」→(參見《平川彰著作集》第3卷,《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》Ⅰ,p.337- p.356)
8 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90b28~c1:「此菩薩,于四攝中,同事偏多。十波羅蜜中,精進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四焰慧地。」
9 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92c9~11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禅波羅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五難勝地。」
10 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7〈十地品第26之4〉,大正10,195a23~25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般若波羅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六現前地。」
11 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7〈十地品第26之4〉,大正10,197c29~198a2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方便波羅蜜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七遠行地。」
12 觀法之過程:初習業位,已熟修位,超作意位等叁位。
13 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,大正10,201a12~14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願波羅蜜增上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八不動地。」
14 《十地經》說:「菩薩進入第八地,欲入涅槃。」參見(1)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,大正10,199a1~c11;(2)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(六十華嚴)卷26〈十地品地22之4〉,大正9,564b7-565a11;(3)《十住經》卷3,大正10,520c10-521b9;(4)《大智度論》(卷10,大正25,132a18-b13);(卷29,272a);(卷48,405c-406a);(卷50,418a)。
15 如幻叁昧:《大智度論》卷50(大正25,418b17~24):「入如幻叁昧者,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,所謂四種兵衆、宮殿、城郭、飲食、歌舞、殺活、憂苦等。菩薩亦如是,住是叁昧中,能于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,先行布施等充滿衆生,次說法教化破壞叁惡道,然後安立衆生于叁乘,一切所可利益之事無不成就,是菩薩心不動,亦不取心相。」
16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,大正10,204a2~4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力波羅蜜最勝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九善慧地。」
17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9〈十地品第26之6〉,大正10,204a2~4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智波羅蜜最爲增上,余波羅蜜非不修行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十法雲地。」
18 「菩薩十地及如來地所對治的愚癡與粗重」,參見《解深密經》卷4,大正16,704b-c。
19參見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下,大正31,148c:「果圓滿轉,謂永無障,一切相不顯現,最清淨真實顯現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」
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473- p.475:
「果圓滿轉」:成佛時,「永無」煩惱所知二「障」,「一切」義「相不顯現」,而「最清淨真實」的法界徹底「顯現」。這最清淨的真實,圓融無礙,能「于一切相得大自在」,無所不能。果圓滿即是叁德具足:永無有障,諸相不現,是斷德;最清淨法界真實性顯現,是智德;于法自在廣利衆生是恩德。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