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411)无相无功用行,更为增胜:到了第九地,不仅是「自证」的,连「为他说法」,也能不待功用。
(三)(p.411)「四无碍解」:能得法、义、辞、辩无碍解智,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,为无量差别根性,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,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。
1、法无碍解:善能诠表、领悟法之名言章句,并能决断无碍。
2、义无碍解:精通于名句所诠表之义理、内容,并能决断无碍。
3、词无碍解:又作辞无碍解,精通各种语言、方言,以言辞分别庄严,能令人解通达无碍。
4、辩无碍解: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;或亦作乐说无碍,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无碍。
☆四无碍解,参阅《大智度论》卷25,大正25,246a22~b13;246b25~247a12。
十四、(p.412)第十地菩萨:法云地
[第十法云地,诸佛光灌顶,智增澍法雨,长善如大云。]
(一)「智波罗蜜多」偏胜。17
(二)十地菩萨,是法王子,『位居补处』,快要圆满成佛了。
(三)不但能自在说法,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,现身说法。降澍大法雨,如大雨滂沛,无处不满;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,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,故名为「法云」。
十五、(p. 413)随机顿渐 [菩萨所修道,三祇历十地。顿入与渐入,随机有差别。]
(一)菩萨所修的内容:发菩提心,受菩萨戒,六度,四摄。
菩萨经历的行位:约证入法界性来说,是经历菩萨十地。
(二)菩萨修行是否一定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?
1、声闻佛教:菩萨修行一定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。
2、《大乘起信论》:抉择说:经说不定,是方便说;从信心成就到成佛,其实是一定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。
☆《大乘起信论》,大正32,581a29-b9:
菩萨于一念顷,能至十方无余世界,供养诸佛,请转*轮,唯为开导利益众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速成正觉,以为怯弱众生故。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祗劫当成佛道,以为懈慢众生故。能示如是无数方便,不可思议。而实菩萨种性根等,发心则等,所证亦等,无有超过之法。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,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,故示所行亦有差别。
3、龙树论的见地不同:成佛或快或慢;慢的,要无量无数阿僧祇劫!
《大智度论》卷4,大正25,92b7-9:
佛言无量阿僧祇作功德欲度众生,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?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。
(三)(p. 413)三大阿僧祇劫有二种解说:
1、时间劫
2、德行劫:以功德来计算。
依「功德」来计算,三大阿僧祇劫,一切菩萨修行成佛,都是一样的。
而约「时间」说,就大不相同了。
(四)(p.414)依龙树论意,一般(如释迦佛)是经三大阿僧祗劫的,有的时间更长,但特殊的利根,是不要这样久的。
参见:《大智度论》卷38,大正25,342b-343a:
【经】
(A)舍利弗!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行六波罗蜜,上菩萨位,得阿毗跋致地。
(B)舍利弗!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心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转*轮,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,入无余涅槃;是佛般涅槃后,余法若住一劫,若减一劫。
(C)舍利弗!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,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与无数百千亿菩萨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为净佛世界故。(大正25,342b20~27)
【论】释曰:有三种菩萨,利根心坚。
(A)未发心前,久来集诸无量福德智慧;是人遇佛,闻是大乘法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即时行六波罗蜜,入菩萨位,得阿鞞跋致地。所以者何?先集无量福德,利根心坚,从佛闻法故。
譬如远行,或有乘羊而去,或有乘马而去,或有神通去者。
乘羊者久久乃到,乘马者差速,乘神通者,发意顷便到;如是不得言「发意间云何得到?」神通相尔,不应生疑!菩萨亦如是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即入菩萨位。
〔一〕有菩萨初发意,初虽心好,后杂诸恶,时时生念,我求佛道,以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是人久久无量阿僧祇劫,或至或不至。先世福德因缘薄,而复钝根,心不坚固,如乘羊者。
〔二〕有人前世,少有福德利根,发心渐渐行六波罗蜜,若三、若十、若百阿僧祇劫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如乘马者,必有所到。
〔三〕第三乘神通者,如上说。
是三种发心:一者、罪多福少;二者、福多罪少;三者、但行清净福德。
清净有二种:一者、初发心时,即得菩萨道;二者、小住;供养十方诸佛,通达菩萨道,入菩萨位,即是阿鞞跋致地。阿鞞跋致地菩萨义,如先说。
(B)次后菩萨,大厌世间,世世已来,常好真实,恶于欺诳。是菩萨亦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,初发心时,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转*轮,度无量众生,入无余涅槃;法住若一劫,若减一劫,留化佛度众生,佛有二种神通力:一者、现在时;二者、灭后。劫义,如上说。劫中所度众生,亦复不少!
(C)次后菩萨,亦利根心坚,久集福德,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得六神通;与无量众生,共观十方清净世界,而自庄严其国。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,佛将导遍至十方,示清净国,令选择净妙之国,以自庄严其国。
(大正25,342b28~343a4)
※五种菩萨:(参见《不必定入定入印经》,大正15,699c)
〔一〕乘羊行:钝根,心不坚:发心修行无量阿僧祇劫或成佛或不成佛。
〔二〕乘马(象)行:发心渐行六度,若三、若十、若百阿僧祇劫成佛。
〔三〕乘神通行:又分三类:
(A)日月神通行:一者、初发心时,即得菩萨道,二者、小住;供养十方诸佛,通达菩萨道故入菩萨位,即是阿毗跋致地。
(B)声闻神通行:此菩萨大厌世间,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,初发心时,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转*轮,度无量众生,入无余涅槃;法住若一劫,若减一劫,留化佛度众生。
(C)如来神通行: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得六神通;与无量众生,共观十方清净世界,而自庄严其国。
3、(p. 415)印顺导师对三种「神通行菩萨」所判摄之阶位
(A)日月神通行:龙树又分为二类:有的,初发心就上菩萨位;有的,多少修行,就上菩萨位。菩萨位,虽有多种解说,然依《般若经》说,是顶位,再不堕恶道,下贱家,二乘地了(如约《华严经》的行位说,是发心住)。
(B)声闻神通行:初发心就成大菩提,八相成道(初地分证,能于百佛世界,现身八相成道:1、由兜率天下生人间,2、入胎,3、出胎,4、出家,5、降魔,6、成道,7、转*轮,8、入灭)。
(C)如来神通行:初发心就与般若相应,成熟众生,庄严佛土。这是方便道菩萨,初地以上到八地。
(五)菩萨位 = 菩萨正性离生(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7,大正25,262a17-b17)
【经】复次,舍利弗!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,当学般若波罗蜜!
【论】菩萨位者,无生法忍是。得此法忍,观一切世间空心,心无所着,住诸法实相中,不复染世间。
复次,般舟般三昧,是菩萨位。得是般舟般三昧,悉见现在十方诸佛,从诸佛闻法,断诸疑网;是时菩萨心不动摇,是名菩萨位。
复次,菩萨位者,具足六波罗蜜,生方便智,于诸法实相亦不住;自知自证,不随他语,若魔作佛形来,心亦不惑。
复次,入菩萨法位力故,得名阿鞞跋致菩萨。
复次,菩萨摩诃萨入是法位中,不复堕凡夫数,名为得道人: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,不能令动;闭三恶趣门,堕诸菩萨数中,初生菩萨家,智慧清净成就。
复次,住顶不堕,是名菩萨法位,如〈学品〉中说。上位菩萨不堕恶趣,不生下贱家,不堕声闻﹑辟支佛地,亦不从顶堕。
问曰:云何为顶堕?
答曰:如须菩提语舍利弗:若菩萨摩诃萨,无方便心行六波罗蜜,入空﹑无相﹑无作中,不能上菩萨位,亦不堕声闻﹑辟支佛地;爱着诸功德法,于五众无常﹑苦﹑空﹑无我,取相心着:言是道非道,是应行是不应行;如是等取相分别,是菩萨顶堕。何等是住顶?如上所说诸法爱断,于爱法亦复不取,如住顶义中说。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内空中不见外空,外空中不见内空,不空中不见内外空,内外空中不见外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,亦如是。
复次,上位菩萨得无等等心,亦不自高,知心相真空,诸有无等戏论灭。
(六)(p. 416)为什么根机有渐有顿,成佛有迟有速?问题在发心以前的准备不同。
1、乘羊行:『先世福德因缘薄,而复钝根,心不坚固』。难怪发心以来,久久都不能达到目的。如从来不曾修学,就发心去应考一样。
2、乘马行:『前世少有福德利根』。这如学历差些,但在长期的服务中,经验丰富,只要不断学习,每年应考,就有录取的机会。
3、乘神通行:『世世已来,常好真实,恶于欺诳。是菩萨亦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』。这才初发菩提心,就能直登高位。
十六、(p. 417)妙觉地=佛地 [三僧祇劫满,登于妙觉地。]
(一)佛的大菩提,称为『无上正等正觉』。佛果是「等觉」又「妙觉」。
(二)灭尽一切烦恼习气。
1、从初地以来,到第八地,菩萨断尽了三界的烦恼障。而习气──所知障,从初地以上,一分分的除去。
2、约心境说,习气是由于戏论相的显现,于法不能得无碍知见,有愚昧的意义。也因为无始来的烦恼惯习,烦恼障虽断了,而还有烦恼的气息。这些习气,声闻称之为「不染污无知」,大乘认为是「染污的无明住地」。(p. 418)
3、(p. 418)这些习气,由于无相智的进修,达到不现,愈来愈薄,法空性也愈来愈明…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