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净。等到尽净销融,智慧也能更悠久,更广大,更深细的了达一切。到终了时,净治了『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』,及『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』18,这才究竟圆满成佛:『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』19;也就是『最清净法界』显现。
4、(p.418)《般若经》说:『一念相应妙慧』,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。发心修学到此,才真正是功德圆满了。
1 三心相应:菩提心相应,大悲为上首,无所得为方便。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2;p.282)
2 有关「败坏菩萨」,参见:
(1)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1。
(2)《大智度论》卷29,大正25,271a-b;卷36,大正25,323c。
(3)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4,大正26,38a-b;卷9,大正26,66b。
(4)八力广喜:「ナーガールジュナと净土思想」(《印度哲学佛教学》2号,昭和62年10月.p.88-p.97)
(5)八力广喜:「《十住毗婆沙论における菩萨思想成立の背景—败坏菩萨考—》」(藤田宏达博士还历记念论集),『インド哲学と佛教』,1989年,平乐寺书店,p.415-p.432。
(6)杉本卓洲:「败坏
菩萨」(东北大学印度学讲座65周年记念论集)『インド思想における人间观』,1991年,平乐寺书店,p.409-p.430。
3 「五怖畏」,参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4〈十地品〉,大正10,181b13-23:
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,故生欢喜。何以故?此菩萨得欢喜地已,所有怖畏悉得远离。所谓不活畏、恶名畏、死畏、恶道畏、大众威德畏。如是怖畏皆得永离。何以故?
此菩萨离我想故,尚不爱自身,何况资财,是故无有不活畏。
不于他所,希求供养,唯专给施一切众生,是故无有恶名畏。
远离我见,无有我想,是故无有死畏。
自知死已,决定不离诸佛菩萨,是故无有恶道畏。
我所志乐,一切世间,无与等者,何况有胜,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。
菩萨如是,远离惊怖毛竖等事。
(参见: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2〈地相品第3〉,大正26,27a-28b)
4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4〈十地品第26之1〉,大正10,183a17~21:「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,得成就众生法。以前二摄,摄取众生,谓布施、爱语。后二摄法,但以信解力故,行未善通达。是菩萨,十波罗蜜中,檀波罗蜜增上;余波罗蜜非不修行,但随力随分。」
5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,大正10,186 c9~15:「此菩萨四摄法中,爱语偏多。十波罗蜜中,持戒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。菩萨住此地,多作转轮圣王,为大法主,具足七宝,有自在力,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,以善方便,令其安住十善道中。」
6 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,大正10,188 c20~23:「此菩萨于四摄中,利行偏多。十波罗蜜中,忍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。」
7 有关「陀罗尼」,参见:《大智度论》卷5,大正25,95c9-96a16:
何以故名陀罗尼?云何陀罗尼?
答曰:陀罗尼,秦言能持,或言能遮。
能持者,集种种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能遮者,恶不善根心生,能遮令不生;若欲作恶罪,持令不作,是名陀罗尼。是陀罗尼,或心相应,或心不相应;或有漏,或无漏;无色不可见无对;一持、一入、一阴摄;九智知一识识;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。
复次,得陀罗尼菩萨,一切所闻法,以念力故,能持不失。
复次,是陀罗尼法,常逐菩萨,譬如间日疟病;是陀罗尼不离菩萨,譬如鬼着;是陀罗尼常随菩萨,如善不善律仪。
复次,是陀罗尼,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。譬如慈父爱子,子欲堕坑,持令不堕。
复次,菩萨得陀罗尼力故,一切魔王、魔民、魔人无能动,无能破,无能胜。譬如须弥山,凡人口吹不能令动。
问曰:是陀罗尼有几种?
答曰:是陀罗尼多种:一名闻持陀罗尼,得是陀罗尼者,一切语言诸法,耳所闻者,皆不忘失,是名闻持陀罗尼。
复有分别知陀罗尼,得是陀罗尼者,诸众生、诸法,大小好丑,分别悉知。如偈说:诸象马金,木石诸衣,男女及水,种种不同。
诸物名一,贵贱理殊,得此总持,悉能分别。
复有入音声陀罗尼,菩萨得此陀罗尼者,闻一切语言音,不喜不瞋。若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,恶言骂詈,心不憎恨。
※有关「大乘佛教中之陀罗尼」→(参见《平川彰著作集》第3卷,《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》Ⅰ,p.337- p.356)
8 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90b28~c1:「此菩萨,于四摄中,同事偏多。十波罗蜜中,精进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。」
9 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92c9~11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禅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。」
10 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〈十地品第26之4〉,大正10,195a23~25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般若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。」
11 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〈十地品第26之4〉,大正10,197c29~198a2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方便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。」
12 观法之过程:初习业位,已熟修位,超作意位等三位。
13 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,大正10,201a12~14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愿波罗蜜增上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。」
14 《十地经》说:「菩萨进入第八地,欲入涅槃。」参见(1)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,大正10,199a1~c11;(2)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(六十华严)卷26〈十地品地22之4〉,大正9,564b7-565a11;(3)《十住经》卷3,大正10,520c10-521b9;(4)《大智度论》(卷10,大正25,132a18-b13);(卷29,272a);(卷48,405c-406a);(卷50,418a)。
15 如幻三昧:《大智度论》卷50(大正25,418b17~24):「入如幻三昧者,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,所谓四种兵众、宫殿、城郭、饮食、歌舞、杀活、忧苦等。菩萨亦如是,住是三昧中,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,先行布施等充满众生,次说法教化破坏三恶道,然后安立众生于三乘,一切所可利益之事无不成就,是菩萨心不动,亦不取心相。」
16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,大正10,204a2~4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力波罗蜜最胜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。」
17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9〈十地品第26之6〉,大正10,204a2~4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智波罗蜜最为增上,余波罗蜜非不修行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。」
18 「菩萨十地及如来地所对治的愚痴与粗重」,参见《解深密经》卷4,大正16,704b-c。
19参见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下,大正31,148c:「果圆满转,谓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」
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473- p.475:
「果圆满转」:成佛时,「永无」烦恼所知二「障」,「一切」义「相不显现」,而「最清净真实」的法界彻底「显现」。这最清净的真实,圆融无碍,能「于一切相得大自在」,无所不能。果圆满即是三德具足:永无有障,诸相不现,是断德;最清净法界真实性显现,是智德;于法自在广利众生是恩德。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