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411)無相無功用行,更爲增勝:到了第九地,不僅是「自證」的,連「爲他說法」,也能不待功用。

  (叁)(p.411)「四無礙解」:能得法、義、辭、辯無礙解智,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,爲無量差別根性,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,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。

  1、法無礙解:善能诠表、領悟法之名言章句,並能決斷無礙。

  2、義無礙解:精通于名句所诠表之義理、內容,並能決斷無礙。

  3、詞無礙解:又作辭無礙解,精通各種語言、方言,以言辭分別莊嚴,能令人解通達無礙。

  4、辯無礙解: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;或亦作樂說無礙,爲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于爲之巧說無礙。

  ☆四無礙解,參閱《大智度論》卷25,大正25,246a22~b13;246b25~247a12。

  十四、(p.412)第十地菩薩:法雲地

  [第十法雲地,諸佛光灌頂,智增澍法雨,長善如大雲。]

  (一)「智波羅蜜多」偏勝。17

  (二)十地菩薩,是法王子,『位居補處』,快要圓滿成佛了。

  (叁)不但能自在說法,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,現身說法。降澍大法雨,如大雨滂沛,無處不滿;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,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,故名爲「法雲」。

  十五、(p. 413)隨機頓漸 [菩薩所修道,叁祇曆十地。頓入與漸入,隨機有差別。]

  (一)菩薩所修的內容:發菩提心,受菩薩戒,六度,四攝。

  菩薩經曆的行位:約證入法界性來說,是經曆菩薩十地。

  (二)菩薩修行是否一定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?

  1、聲聞佛教:菩薩修行一定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。

  2、《大乘起信論》:抉擇說:經說不定,是方便說;從信心成就到成佛,其實是一定經曆叁大阿僧祇劫的。

  ☆《大乘起信論》,大正32,581a29-b9:

  菩薩于一念頃,能至十方無余世界,供養諸佛,請轉*輪,唯爲開導利益衆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速成正覺,以爲怯弱衆生故。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祗劫當成佛道,以爲懈慢衆生故。能示如是無數方便,不可思議。而實菩薩種性根等,發心則等,所證亦等,無有超過之法。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,但隨衆生世界不同,所見所聞,根欲性異,故示所行亦有差別。

  3、龍樹論的見地不同:成佛或快或慢;慢的,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!

  《大智度論》卷4,大正25,92b7-9:

  佛言無量阿僧祇作功德欲度衆生,何以故言叁阿僧祇劫?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。

  (叁)(p. 413)叁大阿僧祇劫有二種解說:

  1、時間劫

  2、德行劫:以功德來計算。

  依「功德」來計算,叁大阿僧祇劫,一切菩薩修行成佛,都是一樣的。

  而約「時間」說,就大不相同了。

  (四)(p.414)依龍樹論意,一般(如釋迦佛)是經叁大阿僧祗劫的,有的時間更長,但特殊的利根,是不要這樣久的。

  參見:《大智度論》卷38,大正25,342b-343a:

  【經】

  (A)舍利弗!有菩薩摩诃薩,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,上菩薩位,得阿毗跋致地。

  (B)舍利弗!有菩薩摩诃薩,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轉*輪,與無量阿僧祇衆生作益厚已,入無余涅槃;是佛般涅槃後,余法若住一劫,若減一劫。

  (C)舍利弗!有菩薩摩诃薩,初發意時,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與無數百千億菩薩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爲淨佛世界故。(大正25,342b20~27)

  【論】釋曰:有叁種菩薩,利根心堅。

  (A)未發心前,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;是人遇佛,聞是大乘法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即時行六波羅蜜,入菩薩位,得阿鞞跋致地。所以者何?先集無量福德,利根心堅,從佛聞法故。

  譬如遠行,或有乘羊而去,或有乘馬而去,或有神通去者。

  乘羊者久久乃到,乘馬者差速,乘神通者,發意頃便到;如是不得言「發意間雲何得到?」神通相爾,不應生疑!菩薩亦如是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,即入菩薩位。

  〔一〕有菩薩初發意,初雖心好,後雜諸惡,時時生念,我求佛道,以諸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,或至或不至。先世福德因緣薄,而複鈍根,心不堅固,如乘羊者。

  〔二〕有人前世,少有福德利根,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,若叁、若十、若百阿僧祇劫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如乘馬者,必有所到。

  〔叁〕第叁乘神通者,如上說。

  是叁種發心:一者、罪多福少;二者、福多罪少;叁者、但行清淨福德。

  清淨有二種:一者、初發心時,即得菩薩道;二者、小住;供養十方諸佛,通達菩薩道,入菩薩位,即是阿鞞跋致地。阿鞞跋致地菩薩義,如先說。

  (B)次後菩薩,大厭世間,世世已來,常好真實,惡于欺诳。是菩薩亦利根堅心,久集無量福德智慧,初發心時,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即轉*輪,度無量衆生,入無余涅槃;法住若一劫,若減一劫,留化佛度衆生,佛有二種神通力:一者、現在時;二者、滅後。劫義,如上說。劫中所度衆生,亦複不少!

  (C)次後菩薩,亦利根心堅,久集福德,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得六神通;與無量衆生,共觀十方清淨世界,而自莊嚴其國。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,佛將導遍至十方,示清淨國,令選擇淨妙之國,以自莊嚴其國。

  (大正25,342b28~343a4)

  ※五種菩薩:(參見《不必定入定入印經》,大正15,699c)

  〔一〕乘羊行:鈍根,心不堅: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成佛或不成佛。

  〔二〕乘馬(象)行:發心漸行六度,若叁、若十、若百阿僧祇劫成佛。

  〔叁〕乘神通行:又分叁類:

  (A)日月神通行:一者、初發心時,即得菩薩道,二者、小住;供養十方諸佛,通達菩薩道故入菩薩位,即是阿毗跋致地。

  (B)聲聞神通行:此菩薩大厭世間,利根堅心,久集無量福德智慧,初發心時,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即轉*輪,度無量衆生,入無余涅槃;法住若一劫,若減一劫,留化佛度衆生。

  (C)如來神通行: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得六神通;與無量衆生,共觀十方清淨世界,而自莊嚴其國。

  3、(p. 415)印順導師對叁種「神通行菩薩」所判攝之階位

  (A)日月神通行:龍樹又分爲二類:有的,初發心就上菩薩位;有的,多少修行,就上菩薩位。菩薩位,雖有多種解說,然依《般若經》說,是頂位,再不墮惡道,下賤家,二乘地了(如約《華嚴經》的行位說,是發心住)。

  (B)聲聞神通行:初發心就成大菩提,八相成道(初地分證,能于百佛世界,現身八相成道:1、由兜率天下生人間,2、入胎,3、出胎,4、出家,5、降魔,6、成道,7、轉*輪,8、入滅)。

  (C)如來神通行:初發心就與般若相應,成熟衆生,莊嚴佛土。這是方便道菩薩,初地以上到八地。

  (五)菩薩位 = 菩薩正性離生(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7,大正25,262a17-b17)

  【經】複次,舍利弗!菩薩摩诃薩欲上菩薩位,當學般若波羅蜜!

  【論】菩薩位者,無生法忍是。得此法忍,觀一切世間空心,心無所著,住諸法實相中,不複染世間。

  複次,般舟般叁昧,是菩薩位。得是般舟般叁昧,悉見現在十方諸佛,從諸佛聞法,斷諸疑網;是時菩薩心不動搖,是名菩薩位。

  複次,菩薩位者,具足六波羅蜜,生方便智,于諸法實相亦不住;自知自證,不隨他語,若魔作佛形來,心亦不惑。

  複次,入菩薩法位力故,得名阿鞞跋致菩薩。

  複次,菩薩摩诃薩入是法位中,不複墮凡夫數,名爲得道人:一切世間事欲壞其心,不能令動;閉叁惡趣門,墮諸菩薩數中,初生菩薩家,智慧清淨成就。

  複次,住頂不墮,是名菩薩法位,如〈學品〉中說。上位菩薩不墮惡趣,不生下賤家,不墮聲聞﹑辟支佛地,亦不從頂墮。

  問曰:雲何爲頂墮?

  答曰:如須菩提語舍利弗:若菩薩摩诃薩,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,入空﹑無相﹑無作中,不能上菩薩位,亦不墮聲聞﹑辟支佛地;愛著諸功德法,于五衆無常﹑苦﹑空﹑無我,取相心著:言是道非道,是應行是不應行;如是等取相分別,是菩薩頂墮。何等是住頂?如上所說諸法愛斷,于愛法亦複不取,如住頂義中說。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內空中不見外空,外空中不見內空,不空中不見內外空,內外空中不見外空,乃至無法有法空,亦如是。

  複次,上位菩薩得無等等心,亦不自高,知心相真空,諸有無等戲論滅。

  (六)(p. 416)爲什麼根機有漸有頓,成佛有遲有速?問題在發心以前的准備不同。

  1、乘羊行:『先世福德因緣薄,而複鈍根,心不堅固』。難怪發心以來,久久都不能達到目的。如從來不曾修學,就發心去應考一樣。

  2、乘馬行:『前世少有福德利根』。這如學曆差些,但在長期的服務中,經驗豐富,只要不斷學習,每年應考,就有錄取的機會。

  3、乘神通行:『世世已來,常好真實,惡于欺诳。是菩薩亦利根堅心,久集無量福德智慧』。這才初發菩提心,就能直登高位。

  十六、(p. 417)妙覺地=佛地 [叁僧祇劫滿,登于妙覺地。]

  (一)佛的大菩提,稱爲『無上正等正覺』。佛果是「等覺」又「妙覺」。

  (二)滅盡一切煩惱習氣。

  1、從初地以來,到第八地,菩薩斷盡了叁界的煩惱障。而習氣──所知障,從初地以上,一分分的除去。

  2、約心境說,習氣是由于戲論相的顯現,于法不能得無礙知見,有愚昧的意義。也因爲無始來的煩惱慣習,煩惱障雖斷了,而還有煩惱的氣息。這些習氣,聲聞稱之爲「不染汙無知」,大乘認爲是「染汙的無明住地」。(p. 418)

  3、(p. 418)這些習氣,由于無相智的進修,達到不現,愈來愈薄,法空性也愈來愈明…
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