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〈大乘不共法〉
丁、佛果功德(p.418~p.430)
釋厚觀(2003.9.10)
☆☆(p.418)佛之叁身
(一)法身(佛自性身)─約圓滿覺證說,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。
(二)報身 (法性所流身) ┬又稱法性所生身。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。
└約大菩薩所見的,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。
(叁)化身───────爲地前菩薩、二乘、凡夫而現起的佛身。
壹、(p.418)法身 [佛身最寂滅,平等無分別。如彼摩尼珠,妙用利群生。]
「佛自性身」,也叫「法身」,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,一切佛法所依止的。
一、法身約「圓滿覺證」說,是出離了煩惱藏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。永離諸障,一切相不現行,所以最爲寂滅。
二、約「佛與佛」說,平等平等。從佛而觀一切──依、正,生、佛,人、法,智、如,一切一切,都是平等的。法空性無分別,菩提也無分別,所以說:『如如、如如智,名爲法身』。1
叁、約「利他功德」說:如摩尼寶珠一樣,有微妙的神用,不起加行、功用,能適應衆生的需求,利益一切衆生。
貳(p.419)報身(法性所流身、法性所生身)
一、(p.419)一多無礙
[法性所流身,念念現一切。佛事菩薩事,二乘衆生事;
叁世盡十方,依正悉無礙。于一現一切,一切入于一。]
(一)(p.419)佛的「法性所流身」,或稱法性所生身,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。在很多大乘經裏,法身與法性所流身,並沒有嚴格的分別(二身說)。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,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,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,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。流是流類,等流,無邊的功德莊嚴,都是法性的等流,如光與熱爲太陽的等流一樣。
(二)(p.420)法性所流身,是念念顯現一切的。一切是什麼呢?
1、佛事:如佛身的功德相好,佛土的清淨莊嚴,佛的法會圓滿,佛的音聲遍布,佛的壽命無量,佛的智慧,神通,利益衆生,八相成道等。
2、菩薩事:如初發心,受菩薩戒,行六度、四攝,遍遊十方世界,親近供養十方諸佛,聞持十方佛說法,度一切衆生,種種難行苦行,種種本生等。
3、二乘事: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,修行,住阿蘭若,行頭陀行,遊化人間,入涅槃等。
4、衆生事:六道衆生,有種種住處,種種名字,種種形態,各式各樣的生活,各式各樣的苦難等。
※以上是十法界(四聖、六凡)的事。
5、叁世事(時間):前生,今生,後生;一念,無量劫等。
6、盡十方事(空間):十方的無量無數,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或大或小,或正或側,或苦或樂;山河大地,草木叢林等。
(叁)(p.421)依正悉無礙:這一切,不外乎「依」報──器世界;「正」報──衆生與佛。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事、正事,在念念中顯現,都是「無礙」的。因爲,法性所流身,遍一切處,無處不在;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。
(四)(p.421)于一現一切,一切入于一: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,盡虛空,遍法界,等真如的,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,也展轉無礙而無二無別。隨舉「一」點,都是顯「現一切」,那「一切」也就是「入于一」了。古代天臺與賢首宗師,都曾擬出了重重無盡的境界。這如《華嚴經》廣說。
二、(p.421)具諸功德 [十力四無畏,十八不共法,大悲叁不護,妙智佛功德。]
(一)清淨圓滿的法身,與一切功德相應。
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,爲法性所流身所攝。
(二)佛的果德,難以思量,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。
(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9~卷50「菩薩地」,大正30,566c~574b)
※一百四十不共功德:
1、叁十二相2
2、八十種好3
3、四一切種清淨4
4、十力5
5、四無所畏6
6、叁念住:
(1)諸弟子衆一向恭敬、正行,如來緣之不生歡喜,舍而安住正念正知。
(2)諸弟子衆一向不恭敬、邪行,如來緣之不生憂戚。
(3)諸弟子衆一類恭敬、正行,一類不恭敬、邪行,如來緣之不生歡戚。
7、叁不護:如來的身、口、意叁業,清淨現行,決無過失,不用怕人知而藏護自己。
8、大悲
9、無忘失法(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0,大正30,574a11~17)
10、永害習氣(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0,大正30,574a18~22)
11、一切種妙智:如來一切種智。(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0,大正30,574a23~b3)
(叁)(p.421)佛之「十力」功德: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。
1、處非處智力,2、業異熟智力,3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,4、根勝劣智力,
5、種種勝解智力,6、種種界智力,7、遍趣行智力,8、宿住隨念智力,
9、死生智力,10、漏盡智力。
(四)(p.422)佛之「四無所畏」: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。
1、說一切智無所畏,2、說漏盡無所畏,3、說盡苦道無所畏,4、說障道無所畏。
(五)(p.422)佛之「十八不共法」:約不共凡夫、小乘而立。
1、身無失,2、語無失,3、念無失。
4、無異想,5、無不定心,6、無不知已舍。
7、欲無減,8、精進無減,9、念無減,10、慧無減,11、解脫無減,12、解脫知見無減。
13、智知過去無著無礙,14、智知未來無著無礙,15、智知現在無著無礙。
16、身業隨智慧行,17、語業隨智慧行,18、意業隨智慧行。
(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6,大正25,247b-255b25)
※說一切有部主張之十八不共法 = 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悲、叁念住。
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,大正27,85a;《俱舍論》卷27,大正29,140a-141a)
※另有聲聞論議師之十八不共法: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6,大正25,255c24- 256a22。
※五種十八不共法:參見《望月佛教大辭典》(叁)2361c-2366a。
(六)大悲
(七)叁不護:如來的身、口、意叁業,清淨現行,決無過失,不用怕人知而藏護自己。
(八)妙智:就是如來的無師智、自然智、一切智、一切種智。
叁、(p.422)淨土圓滿 [佛住于淨土,十八事圓滿。與諸菩薩衆,受用于法樂。]
(一)法性所流身佛(報身佛),是一定住于淨土的。但這是遍法界土,以十八事圓滿來表顯的;不可說東方,西方,多大多小的。
(二)《解深密經》〈序〉說到十八事圓滿:
1、顯色圓滿: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無邊世界。
2、形色圓滿:無量方所,妙飾間列。
3、分量圓滿:周圓無際,其量難測。
4、方所圓滿:超過叁界所行之處。
5、因圓滿:勝出世間善根所起。
6、果圓滿:最極自在淨識爲相。7
7、主圓滿:如來所都。
8、輔翼圓滿:諸大菩薩衆所雲集。
9、眷屬圓滿: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。
10、任持圓滿:廣大法味喜樂所持。
11、事業圓滿:作諸衆生一切義利。
12、攝益圓滿:滅諸煩惱災橫纏垢。
13、無畏圓滿:遠離衆魔。
14、住處圓滿:過諸莊嚴,如來莊嚴之所依處。
15、路圓滿:大念慧行以爲遊路。
16、乘圓滿:大止、妙觀以爲所乘。
17、門圓滿:大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爲所入門。
18、依持圓滿:無量功德衆所莊嚴,大寶華王衆中所建立大宮殿中。
(十八事圓滿:參見《佛地經論》卷1,大正26,292b~296a)
(叁)(p.423)與諸菩薩衆,受用于法樂
十八圓滿淨土的佛,是法性所流身。又可分爲二:
1、約佛說───────又名自受用身。
2、約大菩薩所見說─又名他受用身。
爲什麼叫受用呢?如前第10項「任持圓滿」說:『廣大法味喜樂所持』。佛住在淨土中,自受用法樂,而爲大菩薩說法,菩薩們也就受用法樂。在這圓滿的淨土中,法喜充滿,所以說:佛與諸菩薩衆,都在淨土裏,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。
四、(p.424)唯是一佛乘 [諸法真實義,及證真實慧,無變異差別,是故無別乘。]
(一)住于圓滿淨土的法性所流身(報身佛),爲大菩薩說一大乘法。
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,就是要人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──大菩提。
(二)覺證,分別來說,有:「所證」的「諸法真實義」,與「能證」真實意之智慧。
A、「所證」的「諸法真實義」:是離妄想的法空性。衆生以爲真實的,都是自性見,戲論相;法無性空,才是一切法的真相。所以經上說:『諸法無所有性,是諸法自性』。在這真實義中,沒有差別可說。就是我空性與法空性,也是如草火與炭火一樣,雖所燒不同,而火性並沒有差別。
B、「能證」「真實義的智慧」:一得永得,得到了就不會失去。
(叁)無變異:「所證的真如」與「能證的正智」都是「無變異」。
無爲般若,依無漏習氣而顯發,不是剎那生滅法。所以,這能證的正智,都是「無變異」的。
A、所證的真如:真如雖在纏而還是這樣,離垢清淨也還是這樣,沒有變異。(p.424)
B、能證的正智:是法性相應的無爲功德,也沒有變異。(p.425)
(四)無差別:如與智,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,而在現覺中,沒有如與智的對立。(p.425)
(五)無別乘:佛爲大菩薩開示大法,無有別乘,唯是一道一清淨的一佛乘。
佛法的真實是這樣,沒有變異,沒有分別,這那裏還有五乘、叁乘呢?雖然菩薩要知權知實,所以于一乘說無量乘,但在菩薩法中…
《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