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毗婆沙师还是以「分位缘起」为主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3,大正27,117a-119b)。
(六)(p.408)《华严经》之「一心缘起说」(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,大正10,194a)
☆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090- p.1091
〈十地品〉有浓厚的阿毗达磨气息。如二地中说「十善业道」,详说十不善业道的果报。五地中说「谛」,其中「觉法自相共相故,知相谛;了诸法分位差别故,知差别谛;善分别蕴界处故,知成立谛」,与阿毗达磨者的分别有关。六地中说「十二缘起」,每支有二种业,约三道、三世、三苦来分别。并说著名的一心缘起,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(大正10,194a)说:
「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: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。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,皆依一心,如是而立。何以故?随事贪欲,与心共生,心是识;事是行;于行迷惑是无明;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;名色增长是六处;六处三分合为触;触共生是受;受无厌足是爱;爱摄不舍是取;彼诸有支生是有;有所起名生;生熟为老,老坏为死」。
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为后代唯心(识)论者所重视的教证。这一思想,与古代设摩达多──寂授论师的「剎那缘起」相近。寂授是说一切有部中,与『发智论』主同时的论师。在古传四种缘起说中,寂授立「剎那缘起」,如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》卷二三(大二七
一一八下)说:
「尊者设摩达多说曰:一剎那顷有十二支,如起贪心害众生命,此相应痴是无明;此相应思是行;此相应心是识;起有表业,必有俱时名色,诸根共相伴助,即是名色及与六处;此相应触是触;此相应受是受;贪即是爱;即此相应诸缠是取;所起身语二业是有;如是诸法起即是生;熟变是老,灭坏是死」。
「剎那缘起」与『十地品』的「一心缘起」,虽不完全一致,但非常近似的。一剎那,是极短的时间;约心说,就是一念。一念中有十二支缘起,对于一心中安立十二缘起,归结到「十二有支皆依一心」,应该是有启发性的。
十一、(p.408)第七地菩萨:远行地
[远行于灭定,念念能起入;方便度炽然,二僧祇劫满。]
(一)「方便波罗蜜多」偏胜。11
(二)能于灭尽定中,念念能起定,也念念能入定。一般的入定出定,就是到了超作意位12,也得有方便。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。这不但是要入就入,要出就出,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,出定就是入定。这如《维摩经》说:『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』(卷上,大正14.539c)。
(三)约修行的时间说,到第七地终了,就是「第二僧祇劫满」。七地满,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,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满,以后进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。因此经上说: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,以前是有相行,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,无相而有功用行,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。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,所以叫「远行地」。(p.409)
(四)「有相行」与「无相行」(p.409)
1、有相行
2、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
3、无相而有功用行──七地
4、纯无相无功用行──八地
A、五地以前的菩萨─空有不并,互相出没。(p.406)
1、见性空时,离一切相,不见一切法。
2、了达法相时,又离去空性的证知。
初地以来,智证空性是无相的,但出了深观,就是后得智,也还是有相现前(不要误解,以为有相就是执着)。(p.409)
B、第五地(难胜地)菩萨─空有不二、真俗并观,能双照极无自性的幻有,与幻有的无自性空。但必须历经艰难乃得。(空有不二的无相行)(p.409)
C、第六地(现前地)菩萨─只要多修无相作意,就能无相现行,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,是「有间断的无相现行」。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(p.409)
D、第七地(远行地)菩萨─「无间断无相现行」。(无相而有功用行)(p.409)
由于定的深妙,依定的般若,也到了『无相有功用行』的境地,能无间断的,无相现行了。
E、第八地(不动地)菩萨─「纯清净无相行」。(纯无相无功用行)(p.410)
纯无相无功用行:
1、八地:自证不待功用。(p.410)
2、九地:为他说法亦不待功用。(p.411)
☆参见:
1、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下(大正31,146a-b)
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?有五补特伽罗,经三无数大劫:
谓胜解行补特伽罗,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。
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,及有相行、无相行补特伽罗,于前六地及第七地,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。
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,从此已上至第十地,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。
此中有颂: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。
2、《摄大乘论释》卷11,大正31,229b14~c24
「论曰:有五种人,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......。
何者为五人?行愿行地人,满一阿僧祇劫。
行清净意行人、行有相行人、行无相行人,于六地乃至七地,满第二阿僧祇劫。从此后无功用行人,乃至十地,满第三阿僧祇劫。
释曰:何等为五?一有一人,谓愿乐行人。二有三人,谓清净意行人、有相行人、无相行人。三有一人,谓无功用行人,是名五人。
愿乐行人自有四种:谓十信、十解、十行、十回向,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,故有四人。如须陀洹道前有四种方便,此四人名愿乐行地,于第一阿僧祇劫修行得圆满。此地若已圆满,此观行人未得清净意行,以未证真如,未得无分别智,故无分别智即是清净意行。又犹同二乘心故,非清净意行。又未至菩萨不退位,故非清净意行,如世第一人未得无流心,说为不清净,无流心所缘法相无有忘失故。得无流心说为正定位,有流心有忘失故,不得受正定名。菩萨亦尔,未入初地不得正定名,此不清净意行人,若见真如即入清净意行地,从初地至十地同得此名。
清净意行人自有四种:初一从通立名,谓清净意行。后三从别立名,谓有相行、无相行、无功用行。
此清净意行人,从第六地以还说名有相行。......
第七地是无相行有功用,如来所说十二部法门相,乃至十二缘生相,熟思量故不缘法门相,直通达真如味,此通达离功用则不成故,说此地为无相行有功用。
清净意行、有相行、无相行三人,第二阿僧祇劫修行得圆满。
若人入八地,有无相行无功用未成就。若八地圆满,于八地无相行无功用已成,于九地、十地无相行无功用未成满。第三阿僧祇劫,此无相无功用乃成。
3、印顺法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410
┌胜 解 行......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──初无数大劫
│
五补特伽罗┤ ┌有 相 行...初地至六地┐
│ │ ├─二无数大劫
└清净增上意乐行┤无 相 行...七 地┘
│
└无功用行...八地至十地──三无数大劫
十二、(p.410)第八地菩萨:不动地
[进入不动地,无相无功用,尽断三界惑,大愿极清净。以如幻三昧,三有普现身。]
(一)「愿波罗蜜多」偏胜。13(约十度说,八地的大愿,最极清净)
(二)「不动地」:八地菩萨是无相而又无功用的。到了这,智慧,功德,都任运地增进,烦恼也不再起现行。不为烦恼所动,也不为功用所动,所以叫「不动」。
(三)(p.410)尽断三界惑:
1、八地以前没有断尽三界修所断的烦恼,但不致引生危险。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,只要能控制就得了。有时,还可利用烦恼,作自利利他的方便。
2、进入第八地,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;所以在菩萨阶位中,八地得无生法忍,才「尽断三界惑」,如阿罗汉一样。
(四)(p.411)「得无生法忍」:八地菩萨的无相行,证无分别法性,得无生法忍,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槃一致。而断尽三界烦恼,也与阿罗汉一样。所以《十地经》说:菩萨进入第八地,要入涅槃。14以佛的加持力,菩萨的本愿力,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槃的。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。
☆《大智度论》云:七地得无生法忍。
参见:1、《大智度论》卷10,大正25.132a18~b13
2、《大智度论》卷29,大正25.272a
3、《大智度论》卷48,大正25.405c~406a
4、《大智度论》卷50,大正25.418a
(五)(p.411)以如幻三昧,三有普现身:于无相无功用行中,起「如幻三昧」,于三有中,普现一切身,普说一切法。
无相行中,不但能知有如幻,而且是显现如幻(无戏论相),与空性平等不二;八地菩萨纯无相行,所以说八地菩萨起如幻三昧了。
☆《大品般若经》卷6〈发趣品第20〉叙述「无名字的菩萨十地」时,说到第八地菩萨具足五法,其中之一就是「如幻三昧」:
「云何菩萨如幻三昧?住是三昧能成办一切事,亦不生心相。」
(《大品般若经》卷6,大正8,259b11-13;《大智度论》卷50,大正25,416c21~23)15
十三、(p.411)第九地菩萨:善慧地 [善慧无碍解,圆净一切力。]
(一)「力波罗蜜多」偏胜。16
(二)(p.…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