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也可称为(分证)成佛了。
(二)菩萨初证圣性,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出世心,尝到了从来未有的离系乐,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,自己都有分,能得能成,所以得到无比的欢喜。(p.402)
(三)由于通达法空性,也不再有五畏:「不活畏,恶名畏,死畏,堕恶道畏,大众威德畏」3。
(四)进入初地的,名为「生诸如来家」。菩萨以智度为母,方便为父,分证了佛法身。从此能荷担佛的家业,绍隆佛种不断,真是佛子,所以说生如来家。
(五)初地菩萨断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障,扼要的说,断除三种结:身见,戒禁取,疑。
☆中观者说:我执法执,都是烦恼障,是大小二乘所共断的。差别是:
A、声闻:直观无我无我所,断惑证真,不一定深观法空,所以不能断除习气──所知障。
B、菩萨:初学就胜解法空性,深细抉择;后观无我无我所而证入法空性。所以也断三结,而且能渐断习气。
(六)菩萨行广修六度、四摄、无边法门。但经中约特胜的意思说,初地菩萨的「布施」功德最为增胜,也称为布施波罗蜜多圆满4。
六、(p.403)第二地菩萨:离垢地 [戒德满清净,名为离垢地。]
(一)「戒波罗蜜多」偏胜5,持戒功德,圆满清净。「戒」就是十善行。
(二)以大乘心行来广行十善,达到身口意业的圆满清净,不再如初地那样,还有微细误犯的戒垢,所以名为「离垢地」。
七、(p.403)第三地菩萨:发光地 [发光地忍胜,慧火除诸冥。]
(一)「忍波罗蜜多」偏胜。6(p.404)
(二)得「闻持陀罗尼」7,能受持一切佛法。
(三)勤修定学──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四无量定。
(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,大正10,188a14-c3)
(四)由于「闻法」及「修定」,慧力增胜,火一样的光芒焕发,能除诸冥暗。(p.405)
1、「闻法」:受持佛法,去除佛法的不明,故名「发光地」。
2、「修定」:入了深定,那邪贪、邪瞋、邪痴等暗蔽,也不会再起,心光更明净了。
八、(p.405)第四地菩萨:焰慧地 [进满修觉分,焰慧见无余。]
(一)「精进波罗蜜多」偏胜。8(约修十波罗蜜多说)
(二)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法的三十七道品。(约修共三乘圣法说)
(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89c17~190a20)
(三)因为精勤的修习觉分(道品,菩提分法),火焰似的慧光,炽盛起来,依我见而来的着我、着法,种种爱着,都如火烧薪一样,无余永灭,所以叫「焰慧地」。
九、(p.405)第五地菩萨:难胜地 [难胜静虑胜,善达诸谛理。]
(一)「静虑波罗蜜多」偏胜。9(约修十波罗蜜多说)
(二)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法的四谛等。(约修共三乘圣法说)
(参见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91b26~c12)
(三)因为此地是经过最极艰难才能够到达的,故名「难胜地」。(p.405)
又此地真俗无碍、空有不二,这是经无限的修习而到达的,所以叫「难胜」。(p.406)
(四)「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;方便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。」(p.405~p.406)
1、初地现证法空性时,尽灭一切戏论相,所以说:『般若波罗蜜,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,将至毕竟空中』(《大智度论》卷71,大正25,556b)。
等到从证真定而起时,有相又来了。或是无分别后得智,或是善分别慧,所以说:『方便将出毕竟空』(《大智度论》卷71,大正25,556b);净佛世界成就众生。
那时,虽说能了知诸行如幻,其实是依胜解力,而不是如实现见的。因为在所知境上,似有实性──戏论相,还是一样的现前,不过经过般若的现证空性,依性空慧的余力,能了解是无性如幻而已。(p.406)
2、五地以前的菩萨:见性空时,离一切相,不见一切法。等到了达法相时,又离去空性的证知了。一直是这样的空有不并,互相出没。(p.406)
3、五地菩萨:由于性空慧的不断修证,般若力更强,这才能在现见一切有法时,离去那戏论的实有相,真的能双照极无自性的幻有,与幻有的无自性空。这才真是真俗无碍,空有不二。这是经无限的修习而到达的,所以叫「难胜」。(p.406)
(五)以前初地的现证空性,是「凡圣关」;现在(第五地)又通过第二关,可说是「大小关」。因为现证空有不二,才不会于生死起厌离想,于涅槃起欣乐想;真的能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超出了小乘圣者的心境。(p.406)
十、(p.407)第六地菩萨:现前地
[第六现前地,慧胜住灭定,佛法皆现见,缘起真实性。常寂常悲念,胜出于二乘。]
(一)「般若波罗蜜多」偏胜。10(约修十波罗蜜多说)
(二)在般若慧、大悲愿的资持下,能入灭尽定,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。那时,佛法皆现前,了了明见,所以叫「现前地」。在这甚深的空慧中,缘起真实性,也就是幻有即空,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,也能深彻照见。(p.407)
1、《楞伽经》说小乘的醉三昧酒,也就是入灭尽定。(p.407)
参见:《大乘入楞伽经》卷4,大正16,607b:
譬如海中木,常随波浪转,声闻心亦然,相风所漂激。
虽灭起烦恼,犹被习气缚,三昧酒所醉,住于无漏界。
彼非究竟趣,亦复不退转,以得三昧身,乃至劫不觉。
譬如昏醉人,酒消然后悟,声闻亦如是,觉后当成佛。
(另见: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2,大正16,497c)
2、《般若经》中,佛劝菩萨们,如悲愿力不充,不要入灭尽定,免堕小乘。(p.407)
参见: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p.152- p.153:
在佛教界,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;俱解脱者有涅槃智,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。惟有另一类人(绝少数),正知见「有灭涅槃」而不证得阿罗汉的;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。
大乘法中,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,当然是由于智慧深,悲愿切(还有佛力加持),而最原始的见解,还有「不深摄心系于缘中」(《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》卷7,大正8,568c);不深入禅定,因为入深定是要堕二乘、证实际的。所以『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』说:弥勒「虽复出家,不修禅定,不断烦恼」(大正14,418c)。被称为菩萨的持经譬喻师法救也说:「菩萨虽伏我见,不怖边际灭,不起深坑想,而欲广修般罗若故,于灭尽定心不乐入,勿令般若有断有碍」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53,大正27,780a)。
正见甚深法的菩萨,从这样的情况下出现。悲愿力所持,自知「此是学时,非是证时」。所以不尽烦恼,不作究竟想,不取涅槃,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。最深彻的,名为无生法忍。阿毗达磨中,忍是无间道;称为忍,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。
(三)到第六地,只要『多修无相作意』,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。所以六地菩萨,能常寂,又能常常悲念众生。常寂是般若的现证,所以这是大悲、般若不二,为大乘的不共胜法,而胜过了、超出了二乘的智证。(p.407~p.408)
(第五地虽能达到真俗并观,但这是极难得的。)
(四)六地多修缘起观。缘起与空相应,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现前──中道的证境。(p.408)
(五)(p.408)说一切有部主张的四种缘起:
1、剎那缘起
2、连缚缘起
3、分位缘起
4、远续缘起
※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3,大正27,117c。
※《俱舍论》卷9,大正29,48c-49a。
※四种缘起(参见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90-192)
有部论师对缘起的解释,各有所重,所以「缘起有四种,一、剎那,二、连缚,三、分位,四、远续」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3,大正27,117c)。
一、剎那缘起:与迦旃延尼子同时的寂授──设摩达多所说。一剎那中,有无明、行......老死等十二支。一剎那中,与一念中相近。『华严经』「十地品」说:「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;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」;「知十二因缘,在于一心中」(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25,大正9,558c、560a)。一心缘起,可说受到剎那缘起的影响。
二、连缚缘起:世友『品类足论』说「云何缘起?谓一切有为法」。一切有为法,通于有漏、无漏;有先后或同时的因果关系,所以名为连缚。
三、分位缘起:『发智论』说:无明、行,是前生的因;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是现生的果。爱、取、有,是现生的因;生、老死,是未来生的果。十二支通于三世,有两重因果。所以名为分位,是阶段的意思。以人来说,如识入母胎,新生命开始,名为「识」。胎中肉团,还没有成(人)形阶段,名为「名色」。胎中人形成就,眼、耳等形成,名为「六处」。十二支,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阶段。每一阶段,在欲、色界的,都具足五蕴,以五蕴为体。名为「无明」、「识」等,是约这一阶段的特性而说,并非只是「无明」或「识」等。
四、远续缘起:是『界身足论』说的。生死业报,是不限于前后二生的。可能很久以前的惑业因缘、到今生才受报;今生的惑业因缘,要多少生以后才受报。所以生死业报的十二支,是通于久远的,名为「远续」。
这四说,毗婆沙师认为都是合理的;特别是世友的「连缚缘起」,通于一切有为法,受到『大毗婆沙论』编集者的称赞:「是了义」说,「是胜义」说。然佛说十二缘起重于惑业苦的三世因果;声闻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脱,所…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