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

  《成佛之道》〈大乘不共法〉

  丙、大乘行位(p.398~p.418)

  释厚观(2003.9.10)

  一、(p .398)大乘之修行阶位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00,p.403-p.404)

  1. ──── 十信(十善菩萨)修习大乘信心(菩提心)不退,入于大乘道。

  2.胜解行地 ┬ 十住 ─重于空性胜解的修习成就,安住胜义──┐

   (资粮位)├ 十行 ─重于观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众生─┤初阿僧祇劫 

   └ 十回向-重于空假平等的观慧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3.十地: 初地极喜地─布施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布施─┐

   二地离垢地─持戒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十善─┤

   三地发光地─忍辱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禅定─┤

   四地焰慧地─精进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的道品─┤二阿僧祇劫

   五地难胜地─禅定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的四谛─┤

   六地现前地─般若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的缘起─┤

   七地远行地─方便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 八地不动地─愿 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 九地善慧地─力 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三阿僧祇劫  

   十地法云地─智 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4.妙觉地 ──佛 地

  

  二、(十信、)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

  (参见印顺法师: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105- p.1108)

  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菩萨行位,或十住以前立十信,在中国佛教中,是众所周知的。这主要是受了《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》、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的影响。......

  论到菩萨行位,

  1、《梵网经》立四十位:十发趣心、十长养心、十金刚心、十地(即佛地)。(卷上,大正24,997c-998a)

  2、《仁王经》立四十一位:习种性(十信心)、性种性(十止心)、道种性(十坚心)、十地、萨婆若。(卷上,大正8,826b-828a)

  3、《璎珞本业经》立四十二位:习种性(十住)、性种性(十行)、道种性(十回向)、圣种性(十地)、等觉、妙觉(一切智地)。(卷上,大正24,1012c-1013a)......

  依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(卷上,大正24,1011c)说: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萨,修十信心,如十信成就了,进入初住。《仁王经》(卷下,大正8,831b)也有「习忍」以前的十善菩萨。十住以前立十信位,所以中国有五十一位,或五十二位说。

  三、(p .398)十信位 [初修菩提心,习行十善业;成就心不退,入于大乘道。]

  (一)菩萨修学的法门,以菩提心为本,三心相应1,修六度,四摄。

  (二)菩提心:

  世俗菩提心─┬愿菩提心--信愿--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

  └行菩提心--慈悲--受菩萨戒,修十善行。

  胜义菩提心──证菩提心──智慧─-菩提心与法性相应,离言绝相。

  (智菩提心)

  ※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1,p.276

  ※印顺法师《学佛三要》p.98- p.99:

  发菩提心,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,要有信心,要有大愿。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,见到众生的苦恼,而深信有究竟圆满的佛果可证;也唯有修证成佛,才能净化世间,拯救一切众生。于是发广大愿,愿尽未来际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由此信愿而发心,称愿菩提心,或信愿菩提心。

  有了信愿,还要能够实行。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,这主要是指受持菩萨戒法,菩萨戒一名菩萨学处,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,菩萨即以此无边戒行,实行菩萨道。

  此愿行二种菩提心,还是有漏心行,不出世间,故统名世俗菩提心。

  由此而更进一层的,名胜义菩提心,是大乘行者悟入无生法忍,证到真如实相。这真实智境,没有时空相,没有青黄赤白相,没有心识相,经中常说为不生不灭,非有非无,非此非彼,不可说,不可念等。

  世俗菩提心着重悲愿,胜义菩提心,能不离悲愿而得智慧的现证。也可以说愿菩提心重于起信发愿,行菩提心重于从事利他,胜义菩提心重于般若证理。这样,菩提心统摄着信愿,大悲、般若,确乎摄持了大乘的心要。

  (三)(p.398)十信菩萨(十善菩萨)修习十心:

  1、信心,2、精进心,3、念心,4、定心,5、慧心,6、施心,7、戒心,

  8、护心,9、愿心,10、回向心。

  这是以修习大乘信心(菩提心)为主的。但起初,『经十千劫行十善行,有退有进,譬如轻毛,随风东西』。如一直进修不退,那么经十千劫,就能「成就」菩提「心不退」,不再退转而「入于大乘道」的初阶──发心住。修习信心,要以十善,六度等来使他成就。

  (四)(p.399)大乘常道:以人乘行直入大乘

  1、信增上-依天乘行回入大乘┬─净土行者,往生净土。

  └─秘密行者,修天色身。

  2、智增上-依声闻行回入大乘──先修二乘行,再回心向佛道。

  3、悲增上-依人乘行直入大乘──发菩提心,修十善、六度。

  (※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61~p.262)

  四、(p.399)胜解行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

  [以诸胜解行,广集二资粮;经一无数劫,证入于圣位。]

  (一)(p.399)发心住菩萨

  1、成就菩提心不退,不再退转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阶──发心住。

  2、修习信心成就,进入十住的第一住(发心住),从此一定进修大乘道。依一般的根性说,到这,菩萨道已有了一定的时限,已进入三大无数劫的开端。

  (二)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(这三阶三十位,总称「胜解行地」、「资粮位」)

  A、十住:1、发心住;2、治地住;3、修行住;4、生贵住;5、方便具足住;6、正心住;7、不退住;8、童真住;9、法王子住;10、灌顶住。

  重于空性胜解的修习成就,安住胜义。

  B、十行:1、欢喜行;2、饶益行;3、无恚恨行;4、无尽行;5、离痴乱行;

  6、善现行;7、无着行;8、尊重行;9、善法行;10、真实行。

  重于观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益众生。

  C、十回向:1、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;2、不坏回向;3、等一切佛回向;

  4、至一切回向;5、无尽功德藏回向;6、随顺平等善根回向;

  7、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;8、如相回向;9、无缚无着解脱回向;

  10、法界无量回向。(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p.399-400)

  重于空假平等的观慧。

  ☆(p.400)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这三阶三十位,总称为「胜解行地」。因为这还没有现证法性,而是以诸胜解来修行。

  ☆(p.400)在这三十位中,广修六度、四摄,积集福德、智慧二种资粮,都是广大无边,所以也叫「资粮位」。

  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内容→参见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卷下,大正24,1017a-c。

  (三)(p.400)这三十位的进修,一共要经历一大无数劫的漫长时间,才能圆满,而进到能证入于无漏现行的圣位──欢喜地。

  (四)(p.400)在十回向终了时,随顺有部、瑜伽的学者,安立『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』的现观次第,名为四加行,所以又别开为『加行位』。

  ☆瑜伽行派安立五种行位:

  参见:《成唯识论》卷9,大正31,48 b5~20:

 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,谁于几位如何悟入?谓具大乘二种姓者,略于五位渐次悟入。何谓大乘二种种姓?一本性住种姓,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;二习所成种姓,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。要具大乘此二种姓,方能渐次悟入唯识。

 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?

  一资粮位,谓修大乘顺解脱分。

  二加行位,谓修大乘顺决择分。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)

  三通达位,谓诸菩萨所住见道。

  四修习位,谓诸菩萨所住修道。

  五究竟位,谓住无上正等菩提。

 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?

  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。

 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,引发真见。

  在通达位如实通达。

  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,伏断余障。

  至究竟位出障圆明,能尽未来化有情类,复令悟入唯识相性。

  (参见《唯识三十论颂》,大正31,61b)

  (五)(p.401)初学大乘菩萨道的,多在人间。

  1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这三十位(十信位也如此)菩萨,多在人间为政治领袖,施行仁政来普利人群。

  2、以功德的大小,而有国王大小的分别。

  (1)十善菩萨,多为小国王,及以武力统一来施行仁政的铁轮王。

  (2)十住菩萨,多做统一二洲的铜轮王。

  (3)十行菩萨,多做统一三洲的银轮王。

  (4)十回向菩萨,多做统一四洲,不依武力的金轮王。

  3、修习十信而失败了的,名为败坏菩萨2,也多数感报为国王,施行利人的善政。所以初学大乘菩萨道的,多在人间,不废人间的正法。等到证入圣位,这才遍处人天,随感而应化呢!

  五、(p.401)华严初地菩萨:极喜地(欢喜地)

  [初住极喜地,生诸如来家,断除三种结,施德最增胜。]

  (一)初地,是菩萨入见道的位次,现证法性。菩提心与法性相应,名胜义菩提心。分证了无上菩提,…
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