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〈大乘不共法〉
丙、大乘行位(p.398~p.418)
釋厚觀(2003.9.10)
一、(p .398)大乘之修行階位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00,p.403-p.404)
1. ──── 十信(十善菩薩)修習大乘信心(菩提心)不退,入于大乘道。
2.勝解行地 ┬ 十住 ─重于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,安住勝義──┐
(資糧位)├ 十行 ─重于觀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衆生─┤初阿僧祇劫
└ 十回向-重于空假平等的觀慧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3.十地: 初地極喜地─布施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布施─┐
二地離垢地─持戒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十善─┤
叁地發光地─忍辱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禅定─┤
四地焰慧地─精進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的道品─┤二阿僧祇劫
五地難勝地─禅定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的四谛─┤
六地現前地─般若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的緣起─┤
七地遠行地─方便勝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八地不動地─願 勝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九地善慧地─力 勝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叁阿僧祇劫
十地法雲地─智 勝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4.妙覺地 ──佛 地
二、(十信、)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
(參見印順法師: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105- p.1108)
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菩薩行位,或十住以前立十信,在中國佛教中,是衆所周知的。這主要是受了《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》、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的影響。......
論到菩薩行位,
1、《梵網經》立四十位:十發趣心、十長養心、十金剛心、十地(即佛地)。(卷上,大正24,997c-998a)
2、《仁王經》立四十一位:習種性(十信心)、性種性(十止心)、道種性(十堅心)、十地、薩婆若。(卷上,大正8,826b-828a)
3、《璎珞本業經》立四十二位:習種性(十住)、性種性(十行)、道種性(十回向)、聖種性(十地)、等覺、妙覺(一切智地)。(卷上,大正24,1012c-1013a)......
依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(卷上,大正24,1011c)說: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薩,修十信心,如十信成就了,進入初住。《仁王經》(卷下,大正8,831b)也有「習忍」以前的十善菩薩。十住以前立十信位,所以中國有五十一位,或五十二位說。
叁、(p .398)十信位 [初修菩提心,習行十善業;成就心不退,入于大乘道。]
(一)菩薩修學的法門,以菩提心爲本,叁心相應1,修六度,四攝。
(二)菩提心:
世俗菩提心─┬願菩提心--信願--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
└行菩提心--慈悲--受菩薩戒,修十善行。
勝義菩提心──證菩提心──智慧─-菩提心與法性相應,離言絕相。
(智菩提心)
※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1,p.276
※印順法師《學佛叁要》p.98- p.99:
發菩提心,首先對于成佛度衆生,要有信心,要有大願。由于見到世間的惡劣,見到衆生的苦惱,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;也唯有修證成佛,才能淨化世間,拯救一切衆生。于是發廣大願,願盡未來際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由此信願而發心,稱願菩提心,或信願菩提心。
有了信願,還要能夠實行。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,這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,菩薩戒一名菩薩學處,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,菩薩即以此無邊戒行,實行菩薩道。
此願行二種菩提心,還是有漏心行,不出世間,故統名世俗菩提心。
由此而更進一層的,名勝義菩提心,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,證到真如實相。這真實智境,沒有時空相,沒有青黃赤白相,沒有心識相,經中常說爲不生不滅,非有非無,非此非彼,不可說,不可念等。
世俗菩提心著重悲願,勝義菩提心,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。也可以說願菩提心重于起信發願,行菩提心重于從事利他,勝義菩提心重于般若證理。這樣,菩提心統攝著信願,大悲、般若,確乎攝持了大乘的心要。
(叁)(p.398)十信菩薩(十善菩薩)修習十心:
1、信心,2、精進心,3、念心,4、定心,5、慧心,6、施心,7、戒心,
8、護心,9、願心,10、回向心。
這是以修習大乘信心(菩提心)爲主的。但起初,『經十千劫行十善行,有退有進,譬如輕毛,隨風東西』。如一直進修不退,那麼經十千劫,就能「成就」菩提「心不退」,不再退轉而「入于大乘道」的初階──發心住。修習信心,要以十善,六度等來使他成就。
(四)(p.399)大乘常道:以人乘行直入大乘
1、信增上-依天乘行回入大乘┬─淨土行者,往生淨土。
└─秘密行者,修天色身。
2、智增上-依聲聞行回入大乘──先修二乘行,再回心向佛道。
3、悲增上-依人乘行直入大乘──發菩提心,修十善、六度。
(※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61~p.262)
四、(p.399)勝解行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
[以諸勝解行,廣集二資糧;經一無數劫,證入于聖位。]
(一)(p.399)發心住菩薩
1、成就菩提心不退,不再退轉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階──發心住。
2、修習信心成就,進入十住的第一住(發心住),從此一定進修大乘道。依一般的根性說,到這,菩薩道已有了一定的時限,已進入叁大無數劫的開端。
(二)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(這叁階叁十位,總稱「勝解行地」、「資糧位」)
A、十住:1、發心住;2、治地住;3、修行住;4、生貴住;5、方便具足住;6、正心住;7、不退住;8、童真住;9、法王子住;10、灌頂住。
重于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,安住勝義。
B、十行:1、歡喜行;2、饒益行;3、無恚恨行;4、無盡行;5、離癡亂行;
6、善現行;7、無著行;8、尊重行;9、善法行;10、真實行。
重于觀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益衆生。
C、十回向:1、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;2、不壞回向;3、等一切佛回向;
4、至一切回向;5、無盡功德藏回向;6、隨順平等善根回向;
7、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;8、如相回向;9、無縛無著解脫回向;
10、法界無量回向。(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p.399-400)
重于空假平等的觀慧。
☆(p.400)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這叁階叁十位,總稱爲「勝解行地」。因爲這還沒有現證法性,而是以諸勝解來修行。
☆(p.400)在這叁十位中,廣修六度、四攝,積集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,都是廣大無邊,所以也叫「資糧位」。
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內容→參見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卷下,大正24,1017a-c。
(叁)(p.400)這叁十位的進修,一共要經曆一大無數劫的漫長時間,才能圓滿,而進到能證入于無漏現行的聖位──歡喜地。
(四)(p.400)在十回向終了時,隨順有部、瑜伽的學者,安立『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』的現觀次第,名爲四加行,所以又別開爲『加行位』。
☆瑜伽行派安立五種行位:
參見:《成唯識論》卷9,大正31,48 b5~20:
如是所成唯識相性,誰于幾位如何悟入?謂具大乘二種姓者,略于五位漸次悟入。何謂大乘二種種姓?一本性住種姓,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;二習所成種姓,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。要具大乘此二種姓,方能漸次悟入唯識。
何謂悟入唯識五位?
一資糧位,謂修大乘順解脫分。
二加行位,謂修大乘順決擇分。(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)
叁通達位,謂諸菩薩所住見道。
四修習位,謂諸菩薩所住修道。
五究竟位,謂住無上正等菩提。
雲何漸次悟入唯識?
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。
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,引發真見。
在通達位如實通達。
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,伏斷余障。
至究竟位出障圓明,能盡未來化有情類,複令悟入唯識相性。
(參見《唯識叁十論頌》,大正31,61b)
(五)(p.401)初學大乘菩薩道的,多在人間。
1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這叁十位(十信位也如此)菩薩,多在人間爲政治領袖,施行仁政來普利人群。
2、以功德的大小,而有國王大小的分別。
(1)十善菩薩,多爲小國王,及以武力統一來施行仁政的鐵輪王。
(2)十住菩薩,多做統一二洲的銅輪王。
(3)十行菩薩,多做統一叁洲的銀輪王。
(4)十回向菩薩,多做統一四洲,不依武力的金輪王。
3、修習十信而失敗了的,名爲敗壞菩薩2,也多數感報爲國王,施行利人的善政。所以初學大乘菩薩道的,多在人間,不廢人間的正法。等到證入聖位,這才遍處人天,隨感而應化呢!
五、(p.401)華嚴初地菩薩:極喜地(歡喜地)
[初住極喜地,生諸如來家,斷除叁種結,施德最增勝。]
(一)初地,是菩薩入見道的位次,現證法性。菩提心與法性相應,名勝義菩提心。分證了無上菩提,…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