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也可稱爲(分證)成佛了。

  (二)菩薩初證聖性,得到了從來未有的出世心,嘗到了從來未有的離系樂,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,自己都有分,能得能成,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。(p.402)

  (叁)由于通達法空性,也不再有五畏:「不活畏,惡名畏,死畏,墮惡道畏,大衆威德畏」3。

  (四)進入初地的,名爲「生諸如來家」。菩薩以智度爲母,方便爲父,分證了佛法身。從此能荷擔佛的家業,紹隆佛種不斷,真是佛子,所以說生如來家。

  (五)初地菩薩斷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障,扼要的說,斷除叁種結:身見,戒禁取,疑。

  ☆中觀者說:我執法執,都是煩惱障,是大小二乘所共斷的。差別是:

  A、聲聞:直觀無我無我所,斷惑證真,不一定深觀法空,所以不能斷除習氣──所知障。

  B、菩薩:初學就勝解法空性,深細抉擇;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。所以也斷叁結,而且能漸斷習氣。

  (六)菩薩行廣修六度、四攝、無邊法門。但經中約特勝的意思說,初地菩薩的「布施」功德最爲增勝,也稱爲布施波羅蜜多圓滿4。

  六、(p.403)第二地菩薩:離垢地 [戒德滿清淨,名爲離垢地。]

  (一)「戒波羅蜜多」偏勝5,持戒功德,圓滿清淨。「戒」就是十善行。

  (二)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,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淨,不再如初地那樣,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,所以名爲「離垢地」。

  七、(p.403)第叁地菩薩:發光地 [發光地忍勝,慧火除諸冥。]

  (一)「忍波羅蜜多」偏勝。6(p.404)

  (二)得「聞持陀羅尼」7,能受持一切佛法。

  (叁)勤修定學──四禅、四無色定、四無量定。

  (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,大正10,188a14-c3)

  (四)由于「聞法」及「修定」,慧力增勝,火一樣的光芒煥發,能除諸冥暗。(p.405)

  1、「聞法」:受持佛法,去除佛法的不明,故名「發光地」。

  2、「修定」:入了深定,那邪貪、邪瞋、邪癡等暗蔽,也不會再起,心光更明淨了。

  八、(p.405)第四地菩薩:焰慧地 [進滿修覺分,焰慧見無余。]

  (一)「精進波羅蜜多」偏勝。8(約修十波羅蜜多說)

  (二)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法的叁十七道品。(約修共叁乘聖法說)

  (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89c17~190a20)

  (叁)因爲精勤的修習覺分(道品,菩提分法),火焰似的慧光,熾盛起來,依我見而來的著我、著法,種種愛著,都如火燒薪一樣,無余永滅,所以叫「焰慧地」。

  九、(p.405)第五地菩薩:難勝地 [難勝靜慮勝,善達諸谛理。]

  (一)「靜慮波羅蜜多」偏勝。9(約修十波羅蜜多說)

  (二)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法的四谛等。(約修共叁乘聖法說)

  (參見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,大正10,191b26~c12)

  (叁)因爲此地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,故名「難勝地」。(p.405)

  又此地真俗無礙、空有不二,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,所以叫「難勝」。(p.406)

  (四)「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;方便將出畢竟空,嚴土熟生。」(p.405~p.406)

  1、初地現證法空性時,盡滅一切戲論相,所以說:『般若波羅蜜,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,將至畢竟空中』(《大智度論》卷71,大正25,556b)。

  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,有相又來了。或是無分別後得智,或是善分別慧,所以說:『方便將出畢竟空』(《大智度論》卷71,大正25,556b);淨佛世界成就衆生。

  那時,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,其實是依勝解力,而不是如實現見的。因爲在所知境上,似有實性──戲論相,還是一樣的現前,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,依性空慧的余力,能了解是無性如幻而已。(p.406)

  2、五地以前的菩薩:見性空時,離一切相,不見一切法。等到了達法相時,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。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,互相出沒。(p.406)

  3、五地菩薩:由于性空慧的不斷修證,般若力更強,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,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,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,與幻有的無自性空。這才真是真俗無礙,空有不二。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,所以叫「難勝」。(p.406)

  (五)以前初地的現證空性,是「凡聖關」;現在(第五地)又通過第二關,可說是「大小關」。因爲現證空有不二,才不會于生死起厭離想,于涅槃起欣樂想;真的能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超出了小乘聖者的心境。(p.406)

  十、(p.407)第六地菩薩:現前地

  [第六現前地,慧勝住滅定,佛法皆現見,緣起真實性。常寂常悲念,勝出于二乘。]

  (一)「般若波羅蜜多」偏勝。10(約修十波羅蜜多說)

  (二)在般若慧、大悲願的資持下,能入滅盡定,而且于定中現證法性。那時,佛法皆現前,了了明見,所以叫「現前地」。在這甚深的空慧中,緣起真實性,也就是幻有即空,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,也能深徹照見。(p.407)

  1、《楞伽經》說小乘的醉叁昧酒,也就是入滅盡定。(p.407)

  參見:《大乘入楞伽經》卷4,大正16,607b:

  譬如海中木,常隨波浪轉,聲聞心亦然,相風所漂激。

  雖滅起煩惱,猶被習氣縛,叁昧酒所醉,住于無漏界。

  彼非究竟趣,亦複不退轉,以得叁昧身,乃至劫不覺。

  譬如昏醉人,酒消然後悟,聲聞亦如是,覺後當成佛。

  (另見: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2,大正16,497c)

  2、《般若經》中,佛勸菩薩們,如悲願力不充,不要入滅盡定,免墮小乘。(p.407)

  參見: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p.152- p.153:

  在佛教界,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;俱解脫者有涅槃智,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。惟有另一類人(絕少數),正知見「有滅涅槃」而不證得阿羅漢的;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。

  大乘法中,菩薩觀空而不證實際,當然是由于智慧深,悲願切(還有佛力加持),而最原始的見解,還有「不深攝心系于緣中」(《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》卷7,大正8,568c);不深入禅定,因爲入深定是要墮二乘、證實際的。所以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』說:彌勒「雖複出家,不修禅定,不斷煩惱」(大正14,418c)。被稱爲菩薩的持經譬喻師法救也說:「菩薩雖伏我見,不怖邊際滅,不起深坑想,而欲廣修般羅若故,于滅盡定心不樂入,勿令般若有斷有礙」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53,大正27,780a)。

  正見甚深法的菩薩,從這樣的情況下出現。悲願力所持,自知「此是學時,非是證時」。所以不盡煩惱,不作究竟想,不取涅槃,成爲觀空而不證空的菩薩。最深徹的,名爲無生法忍。阿毗達磨中,忍是無間道;稱爲忍,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。

  (叁)到第六地,只要『多修無相作意』,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。所以六地菩薩,能常寂,又能常常悲念衆生。常寂是般若的現證,所以這是大悲、般若不二,爲大乘的不共勝法,而勝過了、超出了二乘的智證。(p.407~p.408)

  (第五地雖能達到真俗並觀,但這是極難得的。)

  (四)六地多修緣起觀。緣起與空相應,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──中道的證境。(p.408)

  (五)(p.408)說一切有部主張的四種緣起:

  1、剎那緣起

  2、連縛緣起

  3、分位緣起

  4、遠續緣起

  ※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3,大正27,117c。

  ※《俱舍論》卷9,大正29,48c-49a。

  ※四種緣起(參見印順法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90-192)

  有部論師對緣起的解釋,各有所重,所以「緣起有四種,一、剎那,二、連縛,叁、分位,四、遠續」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3,大正27,117c)。

  一、剎那緣起:與迦旃延尼子同時的寂授──設摩達多所說。一剎那中,有無明、行......老死等十二支。一剎那中,與一念中相近。『華嚴經』「十地品」說:「叁界虛妄,但是一心作;十二緣分,是皆依心」;「知十二因緣,在于一心中」(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25,大正9,558c、560a)。一心緣起,可說受到剎那緣起的影響。

  二、連縛緣起:世友『品類足論』說「雲何緣起?謂一切有爲法」。一切有爲法,通于有漏、無漏;有先後或同時的因果關系,所以名爲連縛。

  叁、分位緣起:『發智論』說:無明、行,是前生的因;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,是現生的果。愛、取、有,是現生的因;生、老死,是未來生的果。十二支通于叁世,有兩重因果。所以名爲分位,是階段的意思。以人來說,如識入母胎,新生命開始,名爲「識」。胎中肉團,還沒有成(人)形階段,名爲「名色」。胎中人形成就,眼、耳等形成,名爲「六處」。十二支,是叁世因果的十二階段。每一階段,在欲、色界的,都具足五蘊,以五蘊爲體。名爲「無明」、「識」等,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,並非只是「無明」或「識」等。

  四、遠續緣起:是『界身足論』說的。生死業報,是不限于前後二生的。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、到今生才受報;今生的惑業因緣,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。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,是通于久遠的,名爲「遠續」。

  這四說,毗婆沙師認爲都是合理的;特別是世友的「連縛緣起」,通于一切有爲法,受到『大毗婆沙論』編集者的稱贊:「是了義」說,「是勝義」說。然佛說十二緣起重于惑業苦的叁世因果;聲聞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脫,所…
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