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毗婆沙師還是以「分位緣起」爲主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3,大正27,117a-119b)。
(六)(p.408)《華嚴經》之「一心緣起說」(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7,大正10,194a)
☆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090- p.1091
〈十地品〉有濃厚的阿毗達磨氣息。如二地中說「十善業道」,詳說十不善業道的果報。五地中說「谛」,其中「覺法自相共相故,知相谛;了諸法分位差別故,知差別谛;善分別蘊界處故,知成立谛」,與阿毗達磨者的分別有關。六地中說「十二緣起」,每支有二種業,約叁道、叁世、叁苦來分別。並說著名的一心緣起,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7(大正10,194a)說:
「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:叁界所有,唯是一心。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,皆依一心,如是而立。何以故?隨事貪欲,與心共生,心是識;事是行;于行迷惑是無明;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;名色增長是六處;六處叁分合爲觸;觸共生是受;受無厭足是愛;愛攝不舍是取;彼諸有支生是有;有所起名生;生熟爲老,老壞爲死」。
「叁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爲後代唯心(識)論者所重視的教證。這一思想,與古代設摩達多──寂授論師的「剎那緣起」相近。寂授是說一切有部中,與『發智論』主同時的論師。在古傳四種緣起說中,寂授立「剎那緣起」,如《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》卷二叁(大二七
一一八下)說:
「尊者設摩達多說曰:一剎那頃有十二支,如起貪心害衆生命,此相應癡是無明;此相應思是行;此相應心是識;起有表業,必有俱時名色,諸根共相伴助,即是名色及與六處;此相應觸是觸;此相應受是受;貪即是愛;即此相應諸纏是取;所起身語二業是有;如是諸法起即是生;熟變是老,滅壞是死」。
「剎那緣起」與『十地品』的「一心緣起」,雖不完全一致,但非常近似的。一剎那,是極短的時間;約心說,就是一念。一念中有十二支緣起,對于一心中安立十二緣起,歸結到「十二有支皆依一心」,應該是有啓發性的。
十一、(p.408)第七地菩薩:遠行地
[遠行于滅定,念念能起入;方便度熾然,二僧祇劫滿。]
(一)「方便波羅蜜多」偏勝。11
(二)能于滅盡定中,念念能起定,也念念能入定。一般的入定出定,就是到了超作意位12,也得有方便。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。這不但是要入就入,要出就出,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,出定就是入定。這如《維摩經》說:『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』(卷上,大正14.539c)。
(叁)約修行的時間說,到第七地終了,就是「第二僧祇劫滿」。七地滿,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,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,以後進入第叁阿僧祇大劫了。因此經上說: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瓯脫地帶,以前是有相行,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,無相而有功用行,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。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,所以叫「遠行地」。(p.409)
(四)「有相行」與「無相行」(p.409)
1、有相行
2、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
3、無相而有功用行──七地
4、純無相無功用行──八地
A、五地以前的菩薩─空有不並,互相出沒。(p.406)
1、見性空時,離一切相,不見一切法。
2、了達法相時,又離去空性的證知。
初地以來,智證空性是無相的,但出了深觀,就是後得智,也還是有相現前(不要誤解,以爲有相就是執著)。(p.409)
B、第五地(難勝地)菩薩─空有不二、真俗並觀,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,與幻有的無自性空。但必須曆經艱難乃得。(空有不二的無相行)(p.409)
C、第六地(現前地)菩薩─只要多修無相作意,就能無相現行,但總還是間斷的時間多,是「有間斷的無相現行」。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(p.409)
D、第七地(遠行地)菩薩─「無間斷無相現行」。(無相而有功用行)(p.409)
由于定的深妙,依定的般若,也到了『無相有功用行』的境地,能無間斷的,無相現行了。
E、第八地(不動地)菩薩─「純清淨無相行」。(純無相無功用行)(p.410)
純無相無功用行:
1、八地:自證不待功用。(p.410)
2、九地:爲他說法亦不待功用。(p.411)
☆參見:
1、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下(大正31,146a-b)
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?有五補特伽羅,經叁無數大劫:
謂勝解行補特伽羅,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
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,及有相行、無相行補特伽羅,于前六地及第七地,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
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,從此已上至第十地,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
此中有頌: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 無數叁大劫。
2、《攝大乘論釋》卷11,大正31,229b14~c24
「論曰:有五種人,于叁阿僧祇劫修行圓滿......。
何者爲五人?行願行地人,滿一阿僧祇劫。
行清淨意行人、行有相行人、行無相行人,于六地乃至七地,滿第二阿僧祇劫。從此後無功用行人,乃至十地,滿第叁阿僧祇劫。
釋曰:何等爲五?一有一人,謂願樂行人。二有叁人,謂清淨意行人、有相行人、無相行人。叁有一人,謂無功用行人,是名五人。
願樂行人自有四種:謂十信、十解、十行、十回向,爲菩薩聖道有四種方便,故有四人。如須陀洹道前有四種方便,此四人名願樂行地,于第一阿僧祇劫修行得圓滿。此地若已圓滿,此觀行人未得清淨意行,以未證真如,未得無分別智,故無分別智即是清淨意行。又猶同二乘心故,非清淨意行。又未至菩薩不退位,故非清淨意行,如世第一人未得無流心,說爲不清淨,無流心所緣法相無有忘失故。得無流心說爲正定位,有流心有忘失故,不得受正定名。菩薩亦爾,未入初地不得正定名,此不清淨意行人,若見真如即入清淨意行地,從初地至十地同得此名。
清淨意行人自有四種:初一從通立名,謂清淨意行。後叁從別立名,謂有相行、無相行、無功用行。
此清淨意行人,從第六地以還說名有相行。......
第七地是無相行有功用,如來所說十二部法門相,乃至十二緣生相,熟思量故不緣法門相,直通達真如味,此通達離功用則不成故,說此地爲無相行有功用。
清淨意行、有相行、無相行叁人,第二阿僧祇劫修行得圓滿。
若人入八地,有無相行無功用未成就。若八地圓滿,于八地無相行無功用已成,于九地、十地無相行無功用未成滿。第叁阿僧祇劫,此無相無功用乃成。
3、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410
┌勝 解 行......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──初無數大劫
│
五補特伽羅┤ ┌有 相 行...初地至六地┐
│ │ ├─二無數大劫
└清淨增上意樂行┤無 相 行...七 地┘
│
└無功用行...八地至十地──叁無數大劫
十二、(p.410)第八地菩薩:不動地
[進入不動地,無相無功用,盡斷叁界惑,大願極清淨。以如幻叁昧,叁有普現身。]
(一)「願波羅蜜多」偏勝。13(約十度說,八地的大願,最極清淨)
(二)「不動地」:八地菩薩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。到了這,智慧,功德,都任運地增進,煩惱也不再起現行。不爲煩惱所動,也不爲功用所動,所以叫「不動」。
(叁)(p.410)盡斷叁界惑:
1、八地以前沒有斷盡叁界修所斷的煩惱,但不致引生危險。因爲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,只要能控製就得了。有時,還可利用煩惱,作自利利他的方便。
2、進入第八地,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;所以在菩薩階位中,八地得無生法忍,才「盡斷叁界惑」,如阿羅漢一樣。
(四)(p.411)「得無生法忍」:八地菩薩的無相行,證無分別法性,得無生法忍,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。而斷盡叁界煩惱,也與阿羅漢一樣。所以《十地經》說:菩薩進入第八地,要入涅槃。14以佛的加持力,菩薩的本願力,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。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。
☆《大智度論》雲:七地得無生法忍。
參見:1、《大智度論》卷10,大正25.132a18~b13
2、《大智度論》卷29,大正25.272a
3、《大智度論》卷48,大正25.405c~406a
4、《大智度論》卷50,大正25.418a
(五)(p.411)以如幻叁昧,叁有普現身:于無相無功用行中,起「如幻叁昧」,于叁有中,普現一切身,普說一切法。
無相行中,不但能知有如幻,而且是顯現如幻(無戲論相),與空性平等不二;八地菩薩純無相行,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叁昧了。
☆《大品般若經》卷6〈發趣品第20〉敘述「無名字的菩薩十地」時,說到第八地菩薩具足五法,其中之一就是「如幻叁昧」:
「雲何菩薩如幻叁昧?住是叁昧能成辦一切事,亦不生心相。」
(《大品般若經》卷6,大正8,259b11-13;《大智度論》卷50,大正25,416c21~23)15
十叁、(p.411)第九地菩薩:善慧地 [善慧無礙解,圓淨一切力。]
(一)「力波羅蜜多」偏勝。16
(二)(p.…
《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