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羅蜜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現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過失。所以以靜製欲,內心柔和調順,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。

  6、寂靜: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誘惑,還有內心發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不正尋思──國土尋思、親裏尋思、不死尋思、欲尋思、恚尋思、害尋思等。五蓋──貪欲、瞋恚、惛沈睡眠、掉舉惡作、疑。對這些,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製他,免受他的擾亂。到這,內心是寂靜了。寂靜,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,並非是涅槃的寂靜。

  7、最極寂靜:上面的寂靜,還是以靜而製伏尋思等煩惱,還不是沒有現起。現在能進步到:尋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滅。

  ☆從五到七,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。

  8、專注一趣:心已安住,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,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于同一,能不斷的,任運的(自然而然的)相續而住。

  9、等持: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,功夫純熟,不要再加功用,「無作行」而任運自在的,無散亂的相續而住。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

  (叁)九住心與六種力、四種作意(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0,大正30,450c18-451b8)

  雲何名爲九種心住?謂有苾刍令心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;調順、寂靜、最極寂靜;專注一趣、及以等持,如是名爲九種心住。

  1、雲何內住?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,攝錄其心系在于內令不散亂,此則最初系縛其心,令住于內不外散亂,故名內住。

  2、雲何等住?謂即最初所系縛心,其性粗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,次即于此所緣境界,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,挫令微細遍攝令住,故名等住。

  3、雲何安住?謂若此心雖複如是內住等住,然由失念于外散亂,複還攝錄安置內境,故名安住。

  4、雲何近住?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,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,不令此心遠住于外,故名近住。

  5、雲何調順?謂種種相令心散亂,所謂色聲香味觸相,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,彼先應取彼諸相爲過患想,由如是想增上力故,于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,故名調順。

  6、雲何寂靜?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、貪欲蓋等諸隨煩惱,令心擾動,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爲過患想,由如是想增上力故,于諸尋思及隨煩惱,止息其心不令流散,故名寂靜。

  7、雲何名爲最極寂靜?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,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,尋即斷滅除遣變吐,是故名爲最極寂靜。

  8、雲何名爲專注一趣?謂有加行有功用,無缺無間叁摩地相續而住,是故名爲專注一趣。

  9、雲何等持?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爲因緣故,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,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,心叁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,故名等持。

 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,方能成辦九種心住:一聽聞力,二思惟力,叁憶念力,四正知力,五精進力,六串習力。

  初由聽聞、思惟二力,數聞數思增上力故,最初令心于內境住,及即于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。

  如是于內系縛心已,由憶念力數數作意,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、近住。

 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,于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、寂靜。

 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,尋即斷滅除遣變吐,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。由串習力,等持成滿。

  即于如是九種心住,當知複有四種作意:一力勵運轉作意,二有間缺運轉作意,叁無間缺運轉作意,四無功用運轉作意。

  于內住、等住中,有力勵運轉作意。

  于安住、近住、調順、寂靜、最極寂靜中,有有間缺運轉作意。

  于專注一趣中,有無間缺運轉作意。

  于等持中,有無功用運轉作意。

  (四)由六力成辦九住心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16,p.377-378;【p.413】。

  由六力成辦。力有六種:一、聽聞力;二、思惟力;叁、憶念力;四、正知力;五、精進力;六、串習力。此等能成何心者?

  一由聽聞力成內住心,謂唯隨順從他所聞,于所緣境住心教授,最初令心安住內境,非自數思數修習故。

  由思惟力成續住心,謂于所緣先所住心,由數思惟將護修習,初得少分相續住故。由憶念力成辦安住、近住二心,謂從所緣向外散時,憶先所緣于內攝錄,又從最初生憶念力,從所緣境不令散故。

  由正知力成辦調伏、寂靜二心,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,令于彼等不流散故。

  由精進力成辦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,雖生微細諸惡尋思及隨煩惱,亦起功用斷滅不忍,由此因緣,其沈掉等不能障礙妙叁摩地,定相續生。

  由串習力成等住心,謂于前心極串習力,生無功用任運而轉叁摩地故。

  二六、(p.331)止成就

  (一)一直到第九住心,能無分別,無功用的任運,還只是類似于定,不能說已成就定。

  (二)要生起身心的輕安樂,引發身心精進,于所緣能自在,有堪能,才名爲止成就,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『未到地定』。

  (叁)發定時,起初頂上有重觸10現起,但非常舒適,接著引發身心輕安:由心輕安,起身輕安。這是極猛烈的,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,徹骨徹髓。當時內心大爲震動,被形容爲『身心踴躍』。等到沖動性過去,就有微妙的輕安樂,與身相應;內心依舊無功用,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,這才名爲得定。

  二七、(p.332)通遍的定德

  (一)明顯:心極明淨,所緣于心中現,也極爲明顯,如萬裏無雲,空中的明月一樣。

  (二)無分別:心安住而自然任運,了了分明。→但有人誤以爲是無分別智的證悟。

  (叁)微妙身心輕安樂:于欲境自然不起染著。→但有人誤以爲是斷煩惱了。

  (出定後,定的余力相隨)→但有人以爲是動靜一如,常在定中。

  二八、(p.333)「定」依「觀慧」而成差別

  (一)得未到定後,如修欣上厭下的六行觀11-→世間的色、無色定。

  (二)以無常爲觀門,漸入無我、無我所觀--→聲聞乘的定。

  (叁)觀法性空、不生不滅,與大乘般若相應-→大乘禅定。(叁輪體空的禅波羅蜜)

  1 勝義禅、真實禅,參見:《雜阿含經》卷33(926經),大正2,235c27-236b11;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》(下),p.616-618。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,p.279-284;p.636-637;p.1213。印順法師《性空學探源》,p.80-83。印順法師《空之探究》,p.41-42。

  2 參見:《佛說首楞嚴叁昧經》卷上,大正15,631a18-632a9;《大品般若經》卷5〈問乘品(摩诃衍品)第18〉,大正8,251b13-14;《大智度論》卷47,大正25,398c27-399a2。

  3(1)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卷2,大正16,492a13-24:

  「大慧!有四種禅。雲何爲四?謂愚夫所行禅、觀察義禅、攀緣如禅、如來禅。......

  雲何如來禅?謂入如來地

  [01]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,成辦衆生不思議事,是名如來禅。」

  (2)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叁)p.185-188。

  4 光天:二禅天有叁天: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(極光天)。

  5 淨天:叁禅天有叁天: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。

  6 十遍處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、空、識遍處。

  7印順法師《學佛叁要》p.172:「如所有性:是一切諸法平等普遍的空性,或稱寂滅性、不生不滅性。盡所有性:即盡法界一切緣起因果、依正事相的無限差別性。」

  8羯羅藍,譯作凝滑。指受胎後之七日間。

  頞部昙,又作阿部昙。意譯爲疱、疱結。指受胎後第二個七日間。

  閉屍,又作蔽屍、萆屍。意譯爲凝結、肉段。指受胎後第叁個七日間。

  9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p.370;【p.404-405】:

  《聲聞地》說:「威儀應經行善取明相,數修彼相及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、天六中隨一,或以所余清淨所緣策舉其心,或當讀誦顯示惛沈睡眠過患之經論,或瞻方所及月星等,或以冷水洗面。」若沈微薄或唯少起,勵心正修;若沈濃厚或數現起,則應暫舍修叁摩地,如其所應,修諸對治,待沈除已後乃修習。若心所取內外所緣相不明顯,內心黑暗隨其厚薄,若不斷除而修習者,則其沈沒極難斷除,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。《聲聞地》雲:「應以光明俱心,照了俱心,明淨俱心,無暗俱心,修習止觀。汝若如是于止觀道修光明想,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,光明微小;由數修習爲因緣故,于其所緣勝解分明,光明轉大。若有最初行相分明,光明廣大,其後轉複極其分明,光明極大。」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,尚須修習,況不分明!應取何等光明之相?即前《論》雲:「應從燈明,或大火明,或從日輪取光明相。」

  10 有關禅定的「觸」,參見智者大師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5,大正46,509b23-511a9。

  11 六行觀:厭下:苦、麤、障。欣上:靜、妙、離。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羅蜜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