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(止)
│3、事边际性┬─ a尽所有性。7
│└─ b如所有性。
└─ 4、所作成办。(止与观的修行成就)
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6,大正30,427a-428c)
(二)净行所缘┬─ 1、不净。
│2、慈愍。
│3、缘性缘起。
│4、界差别。
└─ 5、阿那波那念。
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6-27,大正30,428c-433c)
(三)善巧所缘┬─ 1、蕴
│2、界
│3、处
│4、缘起
└─ 5、处非处
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3c-434b)
(四)净惑所缘┬─ 1、世俗道净惑所缘┬─ a、厌下地 - 粗、苦、障。
│└─ b、欣上地 - 静、妙、离。
│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4b-c)
└─ 2、出世间道净惑所缘 - 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。
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4c-435b)
十六、(p.322)念佛法门之类别
(参见印顺法师: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854-868)
(一)称名念佛
(二)观相念佛┬─ a念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色身相。
└─ b念佛五分功德法身、十力、四无所畏等功德─法身相。
(三)唯心念佛
(四)实相念佛
十七、(p.322)念佛之功能
(一)浅一些,念佛有忏业障,集善根的功能。(戒)
(二)深一些,就缘相成定,更进而趣入证悟。(定、慧)
十八、(p.322)在大乘五净行中,早就有以「念佛」来替代「界分别」。
(一)《瑜伽师地论》(声闻地)之五净行所缘:1、不净;2、慈愍;3、缘性缘起;4、界差别;5、阿那波那念。
(二)大乘之五净行所缘:1、不净;2、慈愍;3、缘性缘起;4、念佛;5、阿那波那念。
十九、(p.322)大乘定学之特色:(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212)
(一)菩提心相应(萨婆若 = 一切智)
(二)方便力→入禅而不为禅力所拘。
(三)大悲心→教他人入禅。
(四)无所得般若相应→「不乱不味故,应具足禅波罗蜜」、「不见法若乱若定」。
※《大品般若经》卷5,大正8,250a:
云何名禅波罗蜜?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,以应萨婆若心;自以方便入诸禅、不随禅生;亦教他人入禅;以无所得故。
二十、(p.323) 念佛法门应注意事项
(一)「念佛由意念,真佛非像佛。」
1、《成佛之道》p.323 ~324:
系念佛为所缘而修习时,应知这是由意念的。一般散心的称名念佛,也还要重在意念,何况缘佛相而修止?……
修止成定,是定中意识,不是属于五识的。所以如眼识取色相而修,就是心『由外门转』,这是怎么也不会入定的。……在修时,应觉得所念的是「真佛」,并非木石等「佛像」。这才能修习成就时,佛现前住,放光说法等。如作为佛像而修,就失去这些功德了。
2、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p.357-358;【p.391-392】:
「所缘处非是现为画铸等相,要令现为真佛形相。以三摩地非于根识而修,要于意识而修。妙三摩地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亲所缘境,须于意境摄持心故。」
(二)初修念佛时必须专一所缘,切勿念此念彼随易变更所缘。
初取佛相而修习时,勿急求明显,勿急求微细,否则反成定障。
※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p.324;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p.358-359;【p.391-393】)
(三)意识所现起的佛相,必须与原来之所缘因果相应。
1、显色相应→若欲修黄,而现为红则不相应。
2、形色相应→若欲修坐,而现为立则不相应。
3、数量相应→若欲修一,而现为二则不相应。
4、形体相应→若欲修大,而现为小则不相应。
二一、(p.324)数息观
(一)(p.325)息依缘身心而转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0c5~26:
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?谓缘入息出息念,是名阿那波那念。此念所缘入出息等。名阿那波那念所缘。……
入息出息有二所依。何等为二?一身;二心。所以者何?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。若唯依身而息转者,入无想定、入灭尽定、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。
若唯依心而息转者,入无色定、生无色界,彼息应转。
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,入第四静虑、若生于彼诸有情类,及羯罗蓝、頞部昙、闭尸8等位诸有情类,彼息应转,然彼不转,是故当知要依身心,入出息转,如其所应。
(二)(p.325)六妙门:
1、数:以息为所缘,如念佛的捏念珠一样,使心在息──所缘上转,不致于忘失。以做到一息一息的不加功力,忆念分明为限。
2、随:久久心静了,不再会忘失,就不必再数,只要心随于息,心息相依,随息而上下,觉息遍身等。这样,连记数的散乱,也离去了。
3、止:久久修息渐成,心与息,如形影的不离。忽而心息不动,身心泯然入定,也就是修止成就。
4、观。
5、还。
6、净。
(参见《六妙门》,大正46,549a~)
(三)(p.326)错误的出入息:
1、风:息出入时,如风的鼓荡一样,出入有声。
2、喘:虽然出入无声,但不通利(艰濇),如刀刮竹一样,一顿一顿的有形可见。
3、气:虽然通利了,但口鼻仍有气入的感觉。
正确的出入息:
4息:离此风相,喘相,气相,微密匀长,『若存若亡』,才合于息相的标准。
二二、(p.326)以「正知」对治第三种过失「惛沉、掉举」(住所缘后应如何修)
「觉了沉与掉,正知不散乱。」
(一)抉择惛沉、掉举之相:
1、掉举:掉举是贪所摄,是染着可爱境、心不自在、引起心的外散。
2、惛沉:惛沉是痴所摄,是身心沉重,引起摄心所缘的力量低弱,不大明显。
(二)生起觉了沉、掉正知之方便:
1、如在修习中,觉得影像不安定,不明显,或觉得心力低弱,不能猛进,这就是微细沉、掉存在的明证。
2、只要「正念」安住,相续忆念、绵密的照顾就能生起「正知」。
(三)生起正知:
1、惛沉、掉举生已,能立刻生起正知,如实了知。
2、惛沉、掉举未生将生,能以正知,预为觉了。
(参见: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p.365-368;【p.400-403】)
二三、(p.327) 以「思」对治第四种过失「不作行」
「为断而作行,切勿随彼转。」
(一)「不作行」:虽以「正知」觉了惛沉、掉举,但若以为此惛沉、掉举微劣短促不能造业、放纵它而不加以断除,此即称为「不作行」。
(二)「思」:以「正知」觉了惛沉、掉举之后,以强烈之意志力欲断去惛沉、掉举,此种作意(意志力)即称为「思」。
(三)去除惛沉、掉举之方法
A、去除惛沉之方法:
1、如惛沉不太严重的,那么沉相现前,就举心而使他明了有力;或修观察。
2、如沉没重的,应作意诸可欣事。(如观佛功德,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行。)
3、修光明想。9
4、读诵惛沉、睡眠过患之经论。
5、以冷水洗面。
B、去除掉举之方法:
1、如掉举不太严重的,那么掉相现前,那就下心而使他舒缓;或专修安住。
2、如掉举重的,应作意诸可厌事。(如思惟无常等。)
C、若惛沉太浓厚或数现起,若掉举太猛烈或太延长:应暂舍正修先求对治,待沉、掉除已,后乃修习。
(参见: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p.368-372;【p.403-407】)
二四、(p.328)以「舍」对治第五种过失「作行」
「灭时正直行,断于功行失」
(一)「作行」:灭除惛沉、掉举之后,仍如前策励而修是谓「作行」。
(二)「舍」:惛沉、掉举已灭之后,不加功用,让心在平等正直的情况下自由进行。
┌ 1、受舍 - 不苦不乐受。(三受之一)
※舍┤ 2、无量舍 - 舍无量心。(四无量心之一)
└ 3、行舍 - 不加功用、任运而转。
(此处以舍对治作行之「舍」为「行舍」)
(参见: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p.373;【p.408】)
二五、(p.329)九住心(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的修习过程)
┌─ a安住所缘的过程┬─1、内住────┐
││2、续住(等住)┴─力励运转作意
││3、安住──┐
(一)─┤└─4、近住│
│b降伏烦恼的过程┬─5、调顺├───有间缺运转作意
││6、寂静│
│└─7、最极寂静┘
│┌─8、专住一趣────无间缺运转作意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└─9、等持──────无功用运转作意
※参见:《成佛之道》p.329-331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0,大正30,450c-451b。
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卷16,p.376-380;【p.411-416】。
(二)九住心之定义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29-331
1、内住: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,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,不让他向外跑。
2、续住:心住内境,相续而住,不再流散了。
3、安住:虽说相续而住,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。但修习到这,能做到妄念一起,心一外散,就立即觉了,摄心还住于所缘中。
4、近住:这是功夫更进了!已能做到不起妄念,不向外散失。因为妄念将起,就能预先觉了,先为制伏。这样,心能安定住于所缘,不会远散出去,所以叫近住。
☆前四住心,是安住所缘的过程。
5、调顺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──五欲,贪、瞋、痴──三毒,加男、女为──十相…
《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