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现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过失。所以以静制欲,内心柔和调顺,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。

  6、寂静: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,还有内心发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不正寻思──国土寻思、亲里寻思、不死寻思、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等。五盖──贪欲、瞋恚、惛沉睡眠、掉举恶作、疑。对这些,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,免受他的扰乱。到这,内心是寂静了。寂静,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,并非是涅槃的寂静。

  7、最极寂静:上面的寂静,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,还不是没有现起。现在能进步到:寻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灭。

  ☆从五到七,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。

  8、专注一趣:心已安住,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,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,能不断的,任运的(自然而然的)相续而住。

  9、等持: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,功夫纯熟,不要再加功用,「无作行」而任运自在的,无散乱的相续而住。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

  (三)九住心与六种力、四种作意(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0,大正30,450c18-451b8)

 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?谓有苾刍令心内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;调顺、寂静、最极寂静;专注一趣、及以等持,如是名为九种心住。

  1、云何内住?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,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,此则最初系缚其心,令住于内不外散乱,故名内住。

  2、云何等住?谓即最初所系缚心,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,次即于此所缘境界,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,挫令微细遍摄令住,故名等住。

  3、云何安住?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,然由失念于外散乱,复还摄录安置内境,故名安住。

  4、云何近住?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,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,不令此心远住于外,故名近住。

  5、云何调顺?谓种种相令心散乱,所谓色声香味触相,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,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,由如是想增上力故,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,故名调顺。

  6、云何寂静?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、贪欲盖等诸随烦恼,令心扰动,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,由如是想增上力故,于诸寻思及随烦恼,止息其心不令流散,故名寂静。

  7、云何名为最极寂静?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,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,寻即断灭除遣变吐,是故名为最极寂静。

  8、云何名为专注一趣?谓有加行有功用,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,是故名为专注一趣。

  9、云何等持?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,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,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,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,故名等持。

 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,方能成办九种心住:一听闻力,二思惟力,三忆念力,四正知力,五精进力,六串习力。

  初由听闻、思惟二力,数闻数思增上力故,最初令心于内境住,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。

  如是于内系缚心已,由忆念力数数作意,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、近住。

 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,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、寂静。

 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,寻即断灭除遣变吐,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。由串习力,等持成满。

 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,当知复有四种作意:一力励运转作意,二有间缺运转作意,三无间缺运转作意,四无功用运转作意。

  于内住、等住中,有力励运转作意。

  于安住、近住、调顺、寂静、最极寂静中,有有间缺运转作意。

  于专注一趣中,有无间缺运转作意。

  于等持中,有无功用运转作意。

  (四)由六力成办九住心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卷16,p.377-378;【p.413】。

  由六力成办。力有六种:一、听闻力;二、思惟力;三、忆念力;四、正知力;五、精进力;六、串习力。此等能成何心者?

  一由听闻力成内住心,谓唯随顺从他所闻,于所缘境住心教授,最初令心安住内境,非自数思数修习故。

  由思惟力成续住心,谓于所缘先所住心,由数思惟将护修习,初得少分相续住故。由忆念力成办安住、近住二心,谓从所缘向外散时,忆先所缘于内摄录,又从最初生忆念力,从所缘境不令散故。

  由正知力成办调伏、寂静二心,谓由正知了知诸相诸恶寻思及随烦恼流散过患,令于彼等不流散故。

  由精进力成办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,虽生微细诸恶寻思及随烦恼,亦起功用断灭不忍,由此因缘,其沉掉等不能障碍妙三摩地,定相续生。

  由串习力成等住心,谓于前心极串习力,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三摩地故。

  二六、(p.331)止成就

  (一)一直到第九住心,能无分别,无功用的任运,还只是类似于定,不能说已成就定。

  (二)要生起身心的轻安乐,引发身心精进,于所缘能自在,有堪能,才名为止成就,也就是得到第一阶段的『未到地定』。

  (三)发定时,起初顶上有重触10现起,但非常舒适,接着引发身心轻安:由心轻安,起身轻安。这是极猛烈的,乐遍身体的每一部分,彻骨彻髓。当时内心大为震动,被形容为『身心踊跃』。等到冲动性过去,就有微妙的轻安乐,与身相应;内心依旧无功用,无分别的坚固安住所缘,这才名为得定。

  二七、(p.332)通遍的定德

  (一)明显:心极明净,所缘于心中现,也极为明显,如万里无云,空中的明月一样。

  (二)无分别:心安住而自然任运,了了分明。→但有人误以为是无分别智的证悟。

  (三)微妙身心轻安乐:于欲境自然不起染着。→但有人误以为是断烦恼了。

  (出定后,定的余力相随)→但有人以为是动静一如,常在定中。

  二八、(p.333)「定」依「观慧」而成差别

  (一)得未到定后,如修欣上厌下的六行观11-→世间的色、无色定。

  (二)以无常为观门,渐入无我、无我所观--→声闻乘的定。

  (三)观法性空、不生不灭,与大乘般若相应-→大乘禅定。(三轮体空的禅波罗蜜)

  1 胜义禅、真实禅,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33(926经),大正2,235c27-236b11;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下),p.616-618。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,p.279-284;p.636-637;p.1213。印顺法师《性空学探源》,p.80-83。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,p.41-42。

  2 参见:《佛说首楞严三昧经》卷上,大正15,631a18-632a9;《大品般若经》卷5〈问乘品(摩诃衍品)第18〉,大正8,251b13-14;《大智度论》卷47,大正25,398c27-399a2。

  3(1)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2,大正16,492a13-24:

  「大慧!有四种禅。云何为四?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......

  云何如来禅?谓入如来地

  [01]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,成办众生不思议事,是名如来禅。」

  (2)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(三)p.185-188。

  4 光天:二禅天有三天: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(极光天)。

  5 净天:三禅天有三天: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。

  6 十遍处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、空、识遍处。

  7印顺法师《学佛三要》p.172:「如所有性:是一切诸法平等普遍的空性,或称寂灭性、不生不灭性。尽所有性:即尽法界一切缘起因果、依正事相的无限差别性。」

  8羯罗蓝,译作凝滑。指受胎后之七日间。

  頞部昙,又作阿部昙。意译为疱、疱结。指受胎后第二个七日间。

  闭尸,又作蔽尸、萆尸。意译为凝结、肉段。指受胎后第三个七日间。

  9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p.370;【p.404-405】:

  《声闻地》说:「威仪应经行善取明相,数修彼相及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、天六中随一,或以所余清净所缘策举其心,或当读诵显示惛沉睡眠过患之经论,或瞻方所及月星等,或以冷水洗面。」若沉微薄或唯少起,励心正修;若沉浓厚或数现起,则应暂舍修三摩地,如其所应,修诸对治,待沉除已后乃修习。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,内心黑暗随其厚薄,若不断除而修习者,则其沉没极难断除,故应数数修能对治诸光明相。《声闻地》云:「应以光明俱心,照了俱心,明净俱心,无暗俱心,修习止观。汝若如是于止观道修光明想,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,光明微小;由数修习为因缘故,于其所缘胜解分明,光明转大。若有最初行相分明,光明广大,其后转复极其分明,光明极大。」此说最初所缘分明者,尚须修习,况不分明!应取何等光明之相?即前《论》云:「应从灯明,或大火明,或从日轮取光明相。」

  10 有关禅定的「触」,参见智者大师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卷5,大正46,509b23-511a9。

  11 六行观:厌下:苦、麤、障。欣上:静、妙、离。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