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福力轉增,心調柔軟,于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,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,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。複次,

  苦惱諸衆生 無是深淨法 于此生愍傷 而發深悲心

  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,愍傷諸衆生無此功德,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,深生悲心。

  念是諸衆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

  是菩薩得悲心已,作是念:是諸衆生常爲貪恚癡所病,以身心受諸苦惱,我當拔濟使離身心苦惱深泥,畢竟無生老病死患,得住安隱涅槃樂處,是故于此苦惱衆生生深悲心,以悲心故,爲求隨意使得安樂,則名慈心。

  若菩薩如是 深隨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爲施勤精進

  菩薩是求佛道,度苦惱衆生。念者,隨名隨順慈悲,不隨余心。深慈,名遍諸衆生念徹骨髓。所有,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。貪,名欲得無厭。惜名,愛著不欲與他。斷,名離此叁惡。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。‥‥‥

  八、(p.309)阿彌陀佛所表顯之特色

  佛佛道同,功德願力是不能說有優劣的,那到底彌陀淨土,有什麼殊勝呢?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,確也不礙差別而顯出諸佛的特勝。阿彌陀佛所表顯的特色是:

  1、因中立二十四大願6(或作四十八願7),以無邊的悲智功德,現起極樂世界。肯定的宣說:不論什麼人,只要信賴彌陀願力,願生極樂世界,稱念阿彌陀佛,不問一日,二日,以及十念,做到了專誠虔敬,一心不亂,就能爲彌陀的佛力所加持,死後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2、在極樂世界中,物資非常豐富,所以沒有所求不得苦。與諸上善人在一處,精勤佛道,所以沒有怨憎聚會,恩愛別離的苦惱。蓮花化生,在這生中,一定會悟得無生法忍,所以沒有老病死苦。

  3、往生極樂淨土的上品上生,當下就華開見佛,悟無生忍。其余中品下品根機,雖還沒有了生死,而可說生死已了,也就是必了無疑。雖還沒有得不退轉,但可說已得不退。總之,在極樂淨土修學的,不論時間多長,一定要了生死,不退于無上菩提的。

  九、(p.310)五門漸次成就

  ※《無量壽經優波提舍》(《往生論》,大正26,231b10~24)

  若善男子,善女人,修五念門成就者,畢竟得生安樂國土,見彼阿彌陀佛。

  何等五念門?一者、禮拜門,二者、贊歎門,叁者、作願門,四者、觀察門,五者、回向門。

  雲何禮拜?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,爲生彼國意故。

  雲何贊歎?稱彼如來名,如彼如來光明智相,如彼名義,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

  雲何作願?心常作願: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,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。

  雲何觀察?智慧觀察,正念觀彼,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。

  彼觀察有叁種。何等叁種?一者、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,二者、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,叁者、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。

  雲何回向?不舍一切苦惱衆生,心常作願,回向爲首,成就大悲心故。

  十、(p.310)應從禮拜、贊歎,而進入止、觀、回向,也就是漸成智慧、慈悲、方便。

  ※世親造《無量壽經優波提舍》,大正26,232c3~22

  如是菩薩奢摩他、毗婆舍那廣略修行,成就柔軟心,如實知廣略諸法,如是成就方便回向。

 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?菩薩巧方便回向者,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,不求自身住持之樂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,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,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。

 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,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。何等叁種?

  一者、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
  二者、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

  叁者、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衆生心,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。

  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故。

 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,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。何等叁種?

  一者、無染清淨心,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。

  二者、安清淨心,以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
  叁者、樂清淨心,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,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。

  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。

  (※參見印順法師《往生淨土論講記》,收于《華雨集》第一冊p.395~ 398)

  十一、(p.310)「東方藥師淨土」與「西方彌陀淨土」

  (一)阿彌陀佛- 西方極樂淨土 - 象征歸藏 - 超薦死亡 - 攝護後世樂衆生。

  (二)藥師佛-東方淨琉璃淨土- 象征生長 - 消災延壽 - 攝護現法樂衆生。

  十二、(p.311) 藥師佛因中發十二大願

  ※參見《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》,大正14,401b24~402a17。

  十叁、(p.312)四力助成精進

  (一)勝解力:深刻的信解善惡、因果、業報,及菩薩行的功德與違犯的過失,生起樂欲而引發精進。

  (信解→樂欲→精進 => 對治懈怠)

  (二)堅固力:1、有決心、恒心,要行得徹底,有始有終,養成堅定的意志。

  2、尊重自己,強化自力,不能希望他力。

  (叁)歡喜力:法喜充滿而無厭足。

  (四)休息力:如身心感到疲勞時,應略爲休息,以免引起厭倦而障道。

  十四、(p.312)「自依止」(解脫唯依于自修)

  ※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1,大正19,109a:

  佛告阿難:世間一切諸修學人,現前雖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成阿羅漢,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,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。

 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而白佛言: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無勞我修,將謂如來惠我叁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雖身出家心不入道。譬如窮子舍父逃逝,今日乃知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與不聞等,如人說食終不能飽。世尊!我等今者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唯願如來哀愍,窮露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。

  1 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98~p.413。

  2 七衆: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

  3 《菩提資糧論》卷3,大正32,527c19~528a9。

  4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4,大正8,243c4~11。

  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生如是心:我當代十方一切衆生,若地獄衆生、若畜生衆生、若餓鬼衆生受苦痛;爲一一衆生,無量百千億劫代受地獄中苦,乃至是衆生入無余涅槃。以是法故爲是衆生受諸勤苦,是衆生入無余涅槃已;然後自種善根,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是爲菩薩摩诃薩生大心。

  5 《菩提資糧論》卷3,大正32,527b~c。

  6 二十四願: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卷1,大正12,281a10~281c22。

  7 四十八願:《無量壽經》卷上,大正12,267c17~269b6。其中第18願說:「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。」

  

  

《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