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〈大乘不共法〉
伍、禅波羅蜜(p.313~p.334)
釋厚觀(2002.11.6)
一、禅定階位(四禅八定):
┌─未至定
┌初 禅─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中間定
│ ┌─近分定
├第二禅─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四禅──┤ ┌─近分定
├第叁禅─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│ ┌─近分定
└第四禅──┤
└─根本定
┌─近分定
┌空無邊處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│ ┌─近分定
├識無邊處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四無色定┤ ┌─近分定
├無所有處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│ ┌近分定
└非想非非想處┤
└根本定
二、依九種定引發無漏慧
(一)《大智度論》卷17,大正25.187c9~10:
「九地無漏定:四禅、叁無色定、未到地、禅中間,能斷結使。」
(參見: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61,大正27.816c29~817a5;818a19~b16;《俱舍論》卷28,大正29.149b~c;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05)
(二)爲何「初禅以上的近分定」無法引發無漏慧?
衆賢造《順正理論》卷78,大正29,765b15~19:
唯初近分亦通無漏,皆無有味,離染道故。上七近分無無漏者,于自地法不厭背故。唯初近分通無漏者,于自地法能厭背故;此地極鄰近多災患界故;以諸欲貪由尋伺起,此地猶有尋伺隨故。
叁、(p.313)定與慧
(一)從修習成就來說:定與慧,在修習成就的聲聞、菩薩行中,是相應不離的,稱爲「止觀雙修」,「定慧均等」。也就因此,聲聞及菩薩法中,每以禅及叁摩地等定,來稱那與慧相應的禅定。聲聞法中,如空叁摩地,勝義禅1等;大乘如首楞嚴叁摩地2,如來禅3等。
(二)從下手學習,及定慧的特殊性能來說:定與慧二者是有分別的。所以聲聞法的叁增上學,心增上學以外,有慧增上學;大乘法的六波羅蜜多,禅波羅蜜多以外,有般若波羅蜜多。
四、(p.314)定與慧是大乘行果的心髓,也是聲聞行果的要目。
菩薩的修行,雖重在菩提願,大悲心,回向等功德,但如沒有定慧,這一切都是不能成就的。對于定、慧──止、觀的尊重修習,爲修學大乘行的要著。
五、(p.314)「止與觀」、「定與慧」
(一)止:梵語奢摩他(Zamatha),譯義爲止,《經》說止是「心一境性」(《解深密經》
卷3,大正16,698b);「內心相續」(《解深密經》卷3,大正16,698a)。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動的。
定:是「平等持心」的意思。
(二)觀:梵語毗缽舍那(vipaZyanA),譯義爲觀,《經》說觀是:「正思擇,最極思擇,
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」(《解深密經》卷3,大正16,698a)。
慧:是以觀察抉擇爲特性的。
有人以爲明了就是觀慧,這是不合經義的。
※止→定:平等持心。
觀→慧:以觀察抉擇爲特性。
六、(p.315)修習止觀之次第
(一)「修習止觀者,應先修習止;止成觀乃成,次第法如是。」
1、止與觀不同,若修習止觀,就應先修止。這不是說:把定修好了,再來修習觀慧。
2、事實上,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。在沒有修止成就以前,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。
那怎麼說先修止呢?在止與觀的修習過程中,一定先修止成就;止成就了,然後才能修觀成就。如定心不成就,那觀慧也是不會成就的。依這個意思,所以說先修止。經中說到止觀,定慧,禅慧,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。這是修習的必然次第。
(二)印順法師:《空之探究》p.11-12
定與慧,要修習而成。分別的說:修止──奢摩他可以得定,修觀──毗缽舍那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處,觀是事理的觀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但不是互不相關,而是相互助成的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17(大正2,118b)說:「修習于止,終成于觀;修習觀已,亦成于止。謂聖弟子止觀俱修,得諸解脫界」。
依經說,有先修止而後成觀的,有先修觀而後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觀雙修,才能得(淺深不等的)種種解脫界。
『增支部』分爲四類:一、修止而後修觀;二、修觀而後修止;叁、止觀俱修;四、掉舉心重的,在止觀中特重于修止。(《增支部》「四集」,日譯南傳18冊,p.276;《雜阿含經》卷21,大正2,146c-147a)
這可見,止與觀,定與慧,可以約修持方法而分別說明,而在修持上,有著相成的不可或缺的關系。
所以『大毗婆沙論』引『法句』說:「慧阙無靜慮(禅),靜慮阙無慧;是二具足者,去涅槃不遠。」(卷134,大正27,693b)
(叁)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14(福智之聲出版社,p.344-346;佛教書局,民國70年7月,p.377-379)
[問:]......觀前修止爲何耶?
[答:]如《解深密經》說:若以觀慧而修思擇,最極思擇,乃至未起身心輕安,爾時但是毗缽舍那相應作意,生輕安已乃名妙觀。故先未得止者,僅以觀慧而修思擇,終不能發身心輕安所有喜樂。若得止已,後以觀慧思擇而修,輕安乃生,故觀須止因,下當廣說。故若非僅由住一境,即以觀慧思擇之力,若能引發輕安之時,乃是成辦毗缽舍那。雖緣空性爲境,若但由其住一所緣引生輕安,仍未能出修止之法,非此即毗缽舍那。
又未得止者,先求了解無我之義,次緣此義數數思擇,由此思擇不能得止。若不思擇安住而修,由此爲依雖可得止,然除修止之外而無修觀之法,更須修觀,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勝觀決定次第。若不以思擇引發輕安建立爲觀者,則先修止,次乃修觀,全無正理。若不如是次第而修,亦不應理。《解深密經》說要依奢摩他乃修毗缽舍那。又「依前而生後」說六度中靜慮與般若之次第,及依增上定學而生增上慧學之次第,皆先修止而後修觀。
又如前引〈菩薩地〉文,〈聲聞地〉亦說當依奢摩他而修毗缽舍那。《中觀心論》及《入行論》、《修次叁編》、智稱論師、寂靜論師等,皆說先修奢摩他已後修勝觀。故印度少數論師,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,最初即以觀慧思擇,亦能引生毗缽舍那者,違諸大轍所造論典,非諸智者可憑信處。
又此止觀次第,是就新生之時應如是修;若先已生,則無決定次第,亦可先修毗缽舍那,次修奢摩他。
[問:]何故《集論》說有先得勝觀而未得止,彼應依觀而勤修止耶?
答:此非說未得第一靜慮未到定所攝之止,是說未得第一靜慮叁摩地以上之止。此複是說證四谛已,次依此觀而修第一靜慮以上之止。《本地分》雲:「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,然未能得初靜慮等,于此無間住心,更不擇法,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。」又爲便于立言說故,于九住心通說爲止,思擇等四通說名觀。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,要生輕安乃可安立。
七、(p.316)修定之目的
(一)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16
聲聞人大乘行人
1、得現法樂住1、引發身心輕安。
2、得殊勝知見2、引發神通等功德。
3、得分別慧3、能深入勝義。
4、得漏盡解脫4、作饒益衆生的種種事業。
(二)《大智度論》卷47,大正25.400a5~8
如佛說有四修定:一者、修是叁昧,得現在歡喜樂;二者、修定得知見,見衆生生死;叁者、修定得智慧分別;四者修定得漏盡。
(叁)《俱舍論》卷28,大正29.150a16~18
契經複說四修等持:一爲住現法樂、二爲得勝知見、叁爲得分別慧、四爲諸漏永盡修叁摩地。
※參見:《法蘊足論》卷8〈修定品第14〉,大正28,489b-491b。
(四)印順導師:《修定-修心與唯心.秘密乘》p.11~19(摘錄)
1、得現法樂住:「現法樂」是現生的,不是來生的。修習禅定者,能得到現生的禅定樂,不但是心的明淨、輕安,身體也隨定而得輕安。
2、得殊勝知見:得勝知見,又可分叁類:
(1)修光明想:在修定中,如修光明想,能依光明相而見天(神)的形色,與天共會、談論,進而知道天的姓名,苦樂,食,及天的壽命等。修光明想成就的,能見天人,生于光天4、淨天5。
(2)修淨想:也就是「淨觀」,如「白骨觀」,或如「十遍處」6中的「前八遍處」──地遍處,水,火,風,青,黃,赤,白遍處,都是淨觀。如地遍處是觀大地的平正淨潔,沒有山陵溪流;清淨平坦,一望無際的大地,于定心中現前。水,火,風,也都是清淨的。觀青色如金精山,黃色如瞻婆花,赤色如赤蓮花,白色如白雪,都是清淨光顯的。淨觀是觀外色的清淨,近于清淨的器世間。光明想與淨色的觀想,是勝解作意(假想觀),而不是真實觀。是對于定心的增強,煩惱的對治,而不是引向解脫的勝義觀慧。如專在色相──有情(佛也在內)與國土…
《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羅蜜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