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成佛之道》〈大乘不共法〉
伍、禅波罗蜜(p.313~p.334)
释厚观(2002.11.6)
一、禅定阶位(四禅八定):
┌─未至定
┌初 禅─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中间定
│ ┌─近分定
├第二禅─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四禅──┤ ┌─近分定
├第三禅─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│ ┌─近分定
└第四禅──┤
└─根本定
┌─近分定
┌空无边处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│ ┌─近分定
├识无边处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四无色定┤ ┌─近分定
├无所有处─┤
│ └─根本定
│ ┌近分定
└非想非非想处┤
└根本定
二、依九种定引发无漏慧
(一)《大智度论》卷17,大正25.187c9~10:
「九地无漏定:四禅、三无色定、未到地、禅中间,能断结使。」
(参见: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61,大正27.816c29~817a5;818a19~b16;《俱舍论》卷28,大正29.149b~c;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05)
(二)为何「初禅以上的近分定」无法引发无漏慧?
众贤造《顺正理论》卷78,大正29,765b15~19:
唯初近分亦通无漏,皆无有味,离染道故。上七近分无无漏者,于自地法不厌背故。唯初近分通无漏者,于自地法能厌背故;此地极邻近多灾患界故;以诸欲贪由寻伺起,此地犹有寻伺随故。
三、(p.313)定与慧
(一)从修习成就来说:定与慧,在修习成就的声闻、菩萨行中,是相应不离的,称为「止观双修」,「定慧均等」。也就因此,声闻及菩萨法中,每以禅及三摩地等定,来称那与慧相应的禅定。声闻法中,如空三摩地,胜义禅1等;大乘如首楞严三摩地2,如来禅3等。
(二)从下手学习,及定慧的特殊性能来说:定与慧二者是有分别的。所以声闻法的三增上学,心增上学以外,有慧增上学;大乘法的六波罗蜜多,禅波罗蜜多以外,有般若波罗蜜多。
四、(p.314)定与慧是大乘行果的心髓,也是声闻行果的要目。
菩萨的修行,虽重在菩提愿,大悲心,回向等功德,但如没有定慧,这一切都是不能成就的。对于定、慧──止、观的尊重修习,为修学大乘行的要着。
五、(p.314)「止与观」、「定与慧」
(一)止:梵语奢摩他(Zamatha),译义为止,《经》说止是「心一境性」(《解深密经》
卷3,大正16,698b);「内心相续」(《解深密经》卷3,大正16,698a)。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动的。
定:是「平等持心」的意思。
(二)观:梵语毗钵舍那(vipaZyanA),译义为观,《经》说观是:「正思择,最极思择,
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」(《解深密经》卷3,大正16,698a)。
慧: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。
有人以为明了就是观慧,这是不合经义的。
※止→定:平等持心。
观→慧:以观察抉择为特性。
六、(p.315)修习止观之次第
(一)「修习止观者,应先修习止;止成观乃成,次第法如是。」
1、止与观不同,若修习止观,就应先修止。这不是说:把定修好了,再来修习观慧。
2、事实上,止与观有互相助成的作用。在没有修止成就以前,也是有散心观察慧的。
那怎么说先修止呢?在止与观的修习过程中,一定先修止成就;止成就了,然后才能修观成就。如定心不成就,那观慧也是不会成就的。依这个意思,所以说先修止。经中说到止观,定慧,禅慧,也总是先定而后慧的。这是修习的必然次第。
(二)印顺法师:《空之探究》p.11-12
定与慧,要修习而成。分别的说:修止──奢摩他可以得定,修观──毗钵舍那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处,观是事理的观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但不是互不相关,而是相互助成的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17(大正2,118b)说:「修习于止,终成于观;修习观已,亦成于止。谓圣弟子止观俱修,得诸解脱界」。
依经说,有先修止而后成观的,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观双修,才能得(浅深不等的)种种解脱界。
『增支部』分为四类:一、修止而后修观;二、修观而后修止;三、止观俱修;四、掉举心重的,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。(《增支部》「四集」,日译南传18册,p.276;《杂阿含经》卷21,大正2,146c-147a)
这可见,止与观,定与慧,可以约修持方法而分别说明,而在修持上,有着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关系。
所以『大毗婆沙论』引『法句』说:「慧阙无静虑(禅),静虑阙无慧;是二具足者,去涅槃不远。」(卷134,大正27,693b)
(三)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卷14(福智之声出版社,p.344-346;佛教书局,民国70年7月,p.377-379)
[问:]......观前修止为何耶?
[答:]如《解深密经》说:若以观慧而修思择,最极思择,乃至未起身心轻安,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,生轻安已乃名妙观。故先未得止者,仅以观慧而修思择,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。若得止已,后以观慧思择而修,轻安乃生,故观须止因,下当广说。故若非仅由住一境,即以观慧思择之力,若能引发轻安之时,乃是成办毗钵舍那。虽缘空性为境,若但由其住一所缘引生轻安,仍未能出修止之法,非此即毗钵舍那。
又未得止者,先求了解无我之义,次缘此义数数思择,由此思择不能得止。若不思择安住而修,由此为依虽可得止,然除修止之外而无修观之法,更须修观,故仍未出先修止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。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,则先修止,次乃修观,全无正理。若不如是次第而修,亦不应理。《解深密经》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。又「依前而生后」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次第,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,皆先修止而后修观。
又如前引〈菩萨地〉文,〈声闻地〉亦说当依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。《中观心论》及《入行论》、《修次三编》、智称论师、寂静论师等,皆说先修奢摩他已后修胜观。故印度少数论师,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,最初即以观慧思择,亦能引生毗钵舍那者,违诸大辙所造论典,非诸智者可凭信处。
又此止观次第,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;若先已生,则无决定次第,亦可先修毗钵舍那,次修奢摩他。
[问:]何故《集论》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,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?
答: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,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。此复是说证四谛已,次依此观而修第一静虑以上之止。《本地分》云:「又已如实善知从苦至道,然未能得初静虑等,于此无间住心,更不择法,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。」又为便于立言说故,于九住心通说为止,思择等四通说名观。然真实止观如下所说,要生轻安乃可安立。
七、(p.316)修定之目的
(一)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16
声闻人大乘行人
1、得现法乐住1、引发身心轻安。
2、得殊胜知见2、引发神通等功德。
3、得分别慧3、能深入胜义。
4、得漏尽解脱4、作饶益众生的种种事业。
(二)《大智度论》卷47,大正25.400a5~8
如佛说有四修定:一者、修是三昧,得现在欢喜乐;二者、修定得知见,见众生生死;三者、修定得智慧分别;四者修定得漏尽。
(三)《俱舍论》卷28,大正29.150a16~18
契经复说四修等持:一为住现法乐、二为得胜知见、三为得分别慧、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。
※参见:《法蕴足论》卷8〈修定品第14〉,大正28,489b-491b。
(四)印顺导师:《修定-修心与唯心.秘密乘》p.11~19(摘录)
1、得现法乐住:「现法乐」是现生的,不是来生的。修习禅定者,能得到现生的禅定乐,不但是心的明净、轻安,身体也随定而得轻安。
2、得殊胜知见:得胜知见,又可分三类:
(1)修光明想:在修定中,如修光明想,能依光明相而见天(神)的形色,与天共会、谈论,进而知道天的姓名,苦乐,食,及天的寿命等。修光明想成就的,能见天人,生于光天4、净天5。
(2)修净想:也就是「净观」,如「白骨观」,或如「十遍处」6中的「前八遍处」──地遍处,水,火,风,青,黄,赤,白遍处,都是净观。如地遍处是观大地的平正净洁,没有山陵溪流;清净平坦,一望无际的大地,于定心中现前。水,火,风,也都是清净的。观青色如金精山,黄色如瞻婆花,赤色如赤莲花,白色如白雪,都是清净光显的。净观是观外色的清净,近于清净的器世间。光明想与净色的观想,是胜解作意(假想观),而不是真实观。是对于定心的增强,烦恼的对治,而不是引向解脱的胜义观慧。如专在色相──有情(佛也在内)与国土…
《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