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福力转增,心调柔软,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,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,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亦能信受。复次,
苦恼诸众生 无是深净法 于此生愍伤 而发深悲心
菩萨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,愍伤诸众生无此功德,但以诸邪见受种种苦恼故,深生悲心。
念是诸众生 没在苦恼泥 我当救拔之 令在安隐处
是菩萨得悲心已,作是念:是诸众生常为贪恚痴所病,以身心受诸苦恼,我当拔济使离身心苦恼深泥,毕竟无生老病死患,得住安隐涅槃乐处,是故于此苦恼众生生深悲心,以悲心故,为求随意使得安乐,则名慈心。
若菩萨如是 深随慈悲心 断所有贪惜 为施勤精进
菩萨是求佛道,度苦恼众生。念者,随名随顺慈悲,不随余心。深慈,名遍诸众生念彻骨髓。所有,名一切内外所有金银珍宝国城妻子等。贪,名欲得无厌。惜名,爱着不欲与他。断,名离此三恶。如是则开檀波罗蜜门。‥‥‥
八、(p.309)阿弥陀佛所表显之特色
佛佛道同,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,那到底弥陀净土,有什么殊胜呢?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,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。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是:
1、因中立二十四大愿6(或作四十八愿7),以无边的悲智功德,现起极乐世界。肯定的宣说:不论什么人,只要信赖弥陀愿力,愿生极乐世界,称念阿弥陀佛,不问一日,二日,以及十念,做到了专诚虔敬,一心不乱,就能为弥陀的佛力所加持,死后往生极乐世界。
2、在极乐世界中,物资非常丰富,所以没有所求不得苦。与诸上善人在一处,精勤佛道,所以没有怨憎聚会,恩爱别离的苦恼。莲花化生,在这生中,一定会悟得无生法忍,所以没有老病死苦。
3、往生极乐净土的上品上生,当下就华开见佛,悟无生忍。其余中品下品根机,虽还没有了生死,而可说生死已了,也就是必了无疑。虽还没有得不退转,但可说已得不退。总之,在极乐净土修学的,不论时间多长,一定要了生死,不退于无上菩提的。
九、(p.310)五门渐次成就
※《无量寿经优波提舍》(《往生论》,大正26,231b10~24)
若善男子,善女人,修五念门成就者,毕竟得生安乐国土,见彼阿弥陀佛。
何等五念门?一者、礼拜门,二者、赞叹门,三者、作愿门,四者、观察门,五者、回向门。
云何礼拜?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,为生彼国意故。
云何赞叹?称彼如来名,如彼如来光明智相,如彼名义,欲如实修行相应故。
云何作愿?心常作愿: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,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。
云何观察?智慧观察,正念观彼,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。
彼观察有三种。何等三种?一者、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,二者、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,三者、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。
云何回向?不舍一切苦恼众生,心常作愿,回向为首,成就大悲心故。
十、(p.310)应从礼拜、赞叹,而进入止、观、回向,也就是渐成智慧、慈悲、方便。
※世亲造《无量寿经优波提舍》,大正26,232c3~22
如是菩萨奢摩他、毗婆舍那广略修行,成就柔软心,如实知广略诸法,如是成就方便回向。
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?菩萨巧方便回向者,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,不求自身住持之乐,欲拔一切众生苦故,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,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。
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,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。何等三种?
一者、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。
二者、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。
三者、依方便门,怜愍一切众生心,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。
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。
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,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。何等三种?
一者、无染清净心,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。
二者、安清净心,以拔一切众生苦故。
三者、乐清净心,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,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。
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。
(※参见印顺法师《往生净土论讲记》,收于《华雨集》第一册p.395~ 398)
十一、(p.310)「东方药师净土」与「西方弥陀净土」
(一)阿弥陀佛- 西方极乐净土 - 象征归藏 - 超荐死亡 - 摄护后世乐众生。
(二)药师佛-东方净琉璃净土- 象征生长 - 消灾延寿 - 摄护现法乐众生。
十二、(p.311) 药师佛因中发十二大愿
※参见《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》,大正14,401b24~402a17。
十三、(p.312)四力助成精进
(一)胜解力:深刻的信解善恶、因果、业报,及菩萨行的功德与违犯的过失,生起乐欲而引发精进。
(信解→乐欲→精进 => 对治懈怠)
(二)坚固力:1、有决心、恒心,要行得彻底,有始有终,养成坚定的意志。
2、尊重自己,强化自力,不能希望他力。
(三)欢喜力:法喜充满而无厌足。
(四)休息力:如身心感到疲劳时,应略为休息,以免引起厌倦而障道。
十四、(p.312)「自依止」(解脱唯依于自修)
※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卷1,大正19,109a:
佛告阿难:世间一切诸修学人,现前虽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尽成阿罗汉,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,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。
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无劳我修,将谓如来惠我三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虽身出家心不入道。譬如穷子舍父逃逝,今日乃知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与不闻等,如人说食终不能饱。世尊!我等今者二障所缠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唯愿如来哀愍,穷露发妙明心,开我道眼。
1 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398~p.413。
2 七众: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。
3 《菩提资粮论》卷3,大正32,527c19~528a9。
4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4,大正8,243c4~11。
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: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,若地狱众生、若畜生众生、若饿鬼众生受苦痛;为一一众生,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,乃至是众生入无余涅槃。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勤苦,是众生入无余涅槃已;然后自种善根,无量百千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是为菩萨摩诃萨生大心。
5 《菩提资粮论》卷3,大正32,527b~c。
6 二十四愿: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卷1,大正12,281a10~281c22。
7 四十八愿:《无量寿经》卷上,大正12,267c17~269b6。其中第18愿说:「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唯除五逆、诽谤正法。」
《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