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大乘菩薩行 第一節 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方,恭敬四輩」。個人向佛(塔、佛像)忏悔,可能是從在家受戒者的忏悔而發展起來的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二二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0]「……所以忏悔無始以來的業障(後來演變爲忏悔無始以來的「叁障」──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)法門,是原始佛法所沒有的。而大乘的忏悔法,卻是忏悔無始以來的一切惡業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五七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1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若有故作業,我說彼必受其報,或現世受,或後世受。若不故作業,我說此不必受報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五經》 

  [22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隨人所作業,則受其報。……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?謂:有一人不修身、不修戒、不修心、不修慧,壽命甚短,……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?謂:有一人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壽命極長,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一一經》 

  [23]『依「佛法」說:忏悔,不是將業消滅了,而是削弱業的作用,使惡業不致于障礙道的進修。如五逆稱爲「業障」,那是怎麼樣修行,也決定不能證果的。『沙門果經』說:「若阿阇世王不殺父者,(聽了佛的說法),即當于此坐上得法眼淨(證得初果),而阿阇世王今自悔過,(只能)罪咎損減,已拔重咎」。『增壹阿含經』及『律藏』,都說阿阇世王得「無根信」,或「不壞信」。逆罪因忏悔而減輕了,但還是不能證果。『阿阇世王經』說:阿阇世王聽法以後,得「信忍」,或作「順忍」,與「無根信」、「不壞信」相當。阇王雖有所悟入,還是要墮賓頭地獄,不過不受苦,能很快的生天。『阿阇世王經』所說,罪性本空而因果不失,悔悟也只能輕(重罪輕受)些,與原始佛法,還沒有太多的差別。『阿阇世王經』又說:有殺母的罪人,因文殊的誘導,見佛聞法而證得阿羅漢果。這是與「佛法」相違,與阿阇世王悔罪說相違,可能是遲一些而附入的部分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九七七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4]『般若──慧能攝持一切功德,是佛法的根本立場,所以「原始般若」的專提般若波羅蜜,不是說菩薩不需要修學布施等,而只是以般若波羅蜜爲先要。這樣,「下品般若」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羅蜜,末了說:「行般若波羅蜜時,則具足諸波羅蜜」。到「中品般若」,更到處說六波羅蜜,說六波羅蜜的互相具足了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六五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5]「佛告善現:諸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,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爲首用,無所得而爲方便,安立無量、無數、無邊諸有情類,令住布施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。如是,菩薩雖有所爲而無其實,何以故?諸法性相皆如幻故。」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(大正七‧七○中) 

  [26]「然大乘教總有叁宗,謂:法相、破相,二皆漸教之始,即戒賢、智光二論師,各依一經立叁時教,互相破斥。而傳習者,皆認法性之經,成立自宗之義,法性通于頓漸。」《圓覺經略疏》(唐朝宗密著,大正叁九‧五二五下) 

  [27]「大乘宗者,略說叁類:一、法空觀慧宗,……此宗重破小乘法執,故以法空觀慧爲宗也。二、法相唯識宗,……此宗所明者,謂諸識所緣,唯識所現;所緣即一切法相,此諸法相是識變故,故法相唯識也。叁、真如淨德宗,……此宗所明者,乃法空觀慧所生所顯,法相唯識所明所證之體也。攝有爲無爲一切無漏清淨法,或稱之爲如來藏、法界藏等,此宗特彰果德,即華嚴、真言諸宗是也。」《太虛大師全書》〈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〉第四六叁至四六四頁

  「然大乘法廣,應分攝叁宗以除偏執,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總抉擇談已經說到。不過當時所說的名詞,稍有出入,今再作確定的說明于後:一、法性空慧宗……二、法相唯識宗……叁、法界圓覺宗……。」《太虛大師全書》〈第一編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〉第五二叁至五二五頁。 

  [28]「大乘叁系,即性空唯名論,虛妄唯識論,真常唯心論,創說于民國叁十年。」《無诤之辯》第一二六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9]參考《中觀論頌講記》〈觀業品〉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30]參考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二五二至二五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31]『興起于南印度的,真實常住的如來藏爲依說;起于北方的,虛妄無常的阿賴耶識爲依說:二者是恰好對立的。傳入中印度(北方人稱之爲「東方」),因接觸而有了折衷與貫通。如來藏,本來不一定說是「心」的,後來也就名爲「如來藏心」。……這是如來藏系的瑜伽行者,融攝阿賴耶識系的法義,成立自宗──真常爲依止的唯心論。……總之,『楞伽』與『密嚴經』,是在如來藏我的基石上,融攝了瑜伽學──阿賴耶識爲依止的唯識學,充實了內容,成爲「真常(爲依止的)唯心論」。』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二九四至叁0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32]「本頌明白指出自性的定義,是自有、常有、獨有。我們的一切認識中,無不有此自性見。存在者是自有的;此存在者表現于時空的關系中,是常有、獨有的。凡是緣起的存在者,不離這存在、時間、空間的性質;顛倒的自性見,也必然在這叁點上起執。所以佛說緣起,摧邪顯正,一了百了。」《中觀論頌講記》第二五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33]「于色中識住,攀緣色,喜貪、潤澤、生長、增廣;于受、想、行中識住,攀緣受、想、行,貪喜、潤澤、生長、增廣。」《雜阿含第叁九經》 

  [34]『精神與物質,不但有互相依存的關系,而且是以精神爲主導的。一般都說佛法是唯心論,「叁界唯心」,「萬法唯識」成爲大家的口頭禅了。如依佛法的義學說,無論大乘或小乘,不一定說唯心或唯識的。如約一切法依心的轉變而轉變,無論是直接的,間接的,顯著的,隱微的,這種由心論,卻是大小學派所公認的。』《學佛叁要》第四七至四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

  

  

  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大乘菩薩行 第一節 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