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日渐流行的「自性」思想,主张一切皆无自性,不住于一切,离一切妄执。这样的思想,与早期经教中的缘起、三法印思想,是完全一致的,只是在宣扬空义的同时,也重视菩萨的悲愿,将布施、持戒等其他六波罗蜜的内容,融入般若波罗蜜,以般若来统一[24]。
大乘菩萨行的特色
重慈悲的六波罗蜜法门,重信愿的念佛、回向、忏悔法门,以及重缘起空慧的般若深观,是大乘菩萨行起源与开展的三个大方向,连同发愿成佛,构成了修菩萨行的三个主要特色与条件:发菩提愿,行大悲行,成就性空慧,这就是经中所说的「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用,无所得而为方便」[25]。「一切智智」指的是佛的成就,而「相应作意」就是让自己的意向,随时与佛陀的成就相呼应,即是向佛陀学习,引申为发愿成佛,也就是发「菩提愿」。「大悲为首用」就是选择慈悲为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,慈悲是「与乐」、「拔苦」,对象是他人,所以大悲就是以利他为先,从利他中,体证缘起性空,以缘起性空都无自性可得的智慧(方便),去除我见,以及实有、常有、自有的自性见,消除烦恼,净化自我,成就性空慧而完成生死解脱、圆成佛道的自利。
大乘三系的思想
主张一切皆空的空义思想,在西元三世纪以后,受到龙树菩萨的阐扬,往后形成一个学系,中国古德称为「破相宗」[26],近代太虚法师称为「法性空慧宗」[27],印顺法师称为「性空唯名系」[28]。西元四世纪以后,有无著菩萨,在大乘的思想基础上,受「说一切有部」、「经部譬喻师」、「正量部」等一些思想的影响[29],不同意「一切无自性空」的主张,认为空所显性的「真实的离言自性」,是不可以说是没有的[30],以杂染的「阿赖耶识」为所依,阐扬「三界唯心」、「万法唯识」的思想,形成另一个学系,古德称之为「法相宗」,近代太虚法师称为「法相唯识宗」,印顺法师称为「虚妄唯识系」。与这个思想发展略为同时,适应西元三世纪以来,印度梵文学蓬勃复兴的如来藏思想兴起,主张众生本具清净如来佛德的佛性(佛自性),以经典的形式流传,在印度,虽然没有明确弘传者的记载,但无疑地,有广大的流传与深远的影响,是大乘思想的第三个体系,古德称之为「法性宗」,近代太虚法师称为「法界圆觉宗」,印顺法师称为「真常唯心系」。这一系思想,起先是主张依于清净真实的如来藏,与主张以杂染的阿赖耶为所依的唯识思想,本来是对立的,但在相夺相容中,有了折衷与贯通,原来具有杂染特性的阿赖耶识,就成了清净的佛性,而如来藏也成了「如来藏心」的唯心说了[31]。
这三类思想,在印度佛教界都有长远的发展与影响,尤其是第三类的佛性本具思想,主导着中国唐代以后(不包括唐代)的中国佛教,以及西藏佛教(虽然当代主流之西藏佛教常自称是「中观应成派」思想,实际上是两者杂陈,且以佛性本具思想为主),成为这两地佛教的思想主流。如果从缘起的普遍性,以及缘起「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」的内容来看,一切的存在,都是缘起的存在,既是缘起的存在,就不能含有任何「自有、常有、独有」性质的自性存在[32],也难以成立众生「本来就具足」的「清净真实」佛性,连「三界唯心」、「万法唯识」的唯心思想,都与「此有故彼有」的缘起思想不相顺,因为心、意、识,是不能不依于色、受、想、行等其他四蕴,才能生长、增广[33]、作用,只能说,心、意、识在身心作用中,具有主导[34]而不是主宰的地位。虽然如此,佛性本具的思想,有着通俗易懂,可以建立学佛信心的优点,是引领人们生起善心的「生善悉檀」一类,深受人们的欢迎,至今仍然是佛教界中思想的大流。从鼓励人们趣向佛道来说,自有其阶段性的正向功能。但从佛法的整体与精髓来看,则应当在阶段性功能达成后,能再继续往缘起无我的「第一义悉檀」迈进才是。
注解
[1]「如来、应、等正觉者,先未闻法,能自觉知,现法身知,得三菩提,于未来世能说正法,觉诸声闻……」《杂阿含第六八四经》
[2]「比丘!是名须陀洹果,不堕恶道,必定正趣三菩提……」《杂阿含第六一经》等。
[3]『佛经说:周利盘陀伽根性暗钝,教他读经,他记得前一句,即忘掉后一句。但佛陀是慈悲的,始终慢慢教他,诱发他学习,他在佛陀的慈悲教授策励下,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。虽证圣果,但不会说法,请他开示,他祗会说:「人生无常,是苦」,此外只有现神通了。他的话错吗?当然不错,但他缺乏知识,故证悟了也不会说法。佛弟子中的舍利弗就不同了,他未出家前,即通达吠陀经典;出家证悟真理后,他为众说法,在一个义理上,能滔滔不绝地讲七天七夜,还没有讲完。』《佛在人间》第二八五至二八六页,印顺法师着。
[4]「菩(提)萨(埵)的意义,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,引述Har Dayal所著书所说── 菩萨的七种意义;及西藏所传,菩萨为勇于求菩提的人。今依佛教所传来说:萨埵sattva 是佛教的熟悉用语,译义为「有情」──有情识或有情爱的生命。菩萨是求(无上)菩提的有情,这是多数学者所同意的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一三0页,印顺法师着。
[5]摘引自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第六六五页、《佛光大辞典》第八0八页。
[6]「佛告摩诃男:优婆塞舍具足者,为悭垢所缠者,心离悭垢,住于非家,修解脱施、勤施、常施,乐舍财物,平等布施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二七经》
[7]「佛告婆罗门:在家之人有四法,能令后世安、后世乐。何等为四?谓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。……云何施具足?谓:善男子离悭垢心,在于居家行解脱施,常自手与,乐修行舍,等心行施,是名善男子施具足。……」《杂阿含第九一经》
[8]「于是,世尊为优婆离居士说法……如诸佛法,先说端正法,闻者欢悦,谓:说施、说戒、说生天法,毁咨欲为灾患,生死为秽,称叹无欲为妙,道品白净。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,佛知彼有欢喜心、具足心、柔软心、堪耐心、升上心、一向心、无疑心、无盖心,有能有力堪受正法,谓:如诸佛所说正要,世尊便为彼说苦、习、灭、道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三三经》,另《中阿含第六二经》、《中阿含第三八经》、《中阿含第二八经》亦同。
[9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,……如毗娑尸佛,如是,尸弃佛、毗湿波浮佛、迦罗迦孙提佛、迦那迦牟尼佛、迦叶佛亦如是说。」《杂阿含第三六九经》
[10]「佛告诸比丘:未来久远,人寿八万岁时,当有佛名弥勒如来、无所着、等正觉、明行成,为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道法御、天人师,号佛、众佑。……」《中阿含第六六经》
[11]「世尊答曰:……阿难!若世中有二如来者,终无是处;若世中有一如来者,必有是处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八一经》
[12]「佛告摩诃男:若比丘在于学地,求所未得,上升进道,安隐涅槃,彼于尔时当修六念,乃至进得涅槃。……何等六念?谓:圣弟子念如来事,如来、应、等正觉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圣弟子如是念时,不起贪欲缠,不起瞋恚、愚痴心,其心正直,得如来义,得如来正法,于如来正法、于如来所得随喜心;随喜心已欢悦;欢悦已身猗息;身猗息已觉受乐;觉受乐已其心定;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,无诸罣阂,入法流水,乃至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三一经》
[13]「世尊!我今四体支解,四方易韵,先所受法今悉迷忘,我闻世尊人间游行,我何时当复更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?佛告释氏难提:若见如来、若不见;若见知识比丘、若不见,汝当随时修于六念。」《杂阿含第八五八经》。另,《杂阿含第八五九经》、《杂阿含第八六0经》也类似。
[14]「难行即苦行,易行即乐行,论意极为分明;与成佛的迟速无关。」《净土与禅》第六九页,印顺法师着。
[15]「大乘新起的异方便,据经上说:即是修塔庙、供庄严具、礼佛、念佛、赞佛等。」《佛在人间》第六九页,印顺法师着。
「说到易行道,就是『念十方诸佛,称其名号』,『更有阿弥陀等诸佛,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』。『忆念礼拜,以偈称赞』。」《净土与禅》第六九页,印顺法师着。
[16]『「布施」就是「持好心施与」,为回向(parin!a^ma) 的古译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五七五页,印顺法师着。
[17]「印度僧团生活中之一固定仪式。指每年雨期夏安居末日,大众就见、闻、疑三事,相互指谪罪过,忏悔修福。」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第二一六八四页下
「自恣是自己请求别人,尽量举发自己的过失,这才能依法忏悔,得到清净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一九二页,印顺法师着。
[18]「自原始佛教以来,即甚为重视修行者之忏悔。除随时忏悔外,另有定期举行忏悔之仪式,此即每半月所举行之布萨,以及一年一次安居之后所举行的自恣。」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第五九0四页下
[19]「出家众的忏悔,一向在僧伽中推行。在家弟子应怎样忏悔呢?在家弟子受八关斋戒的,依『增壹阿含经』,是在四部众中,由教授师教他忏悔。……在一般「四部众」中举行,对某些人是不能满足的(特别是不满僧制的)。在业力极重,可以忏悔而需要忏悔的要求下,十方诸佛现在的信仰,使忏悔开展出新的方式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五七三页,印顺法师着。
「受八关斋的,或男或女,在四众或比丘前说罪,怕也是不适宜的。『四辈经』说:「朝暮烧香然灯,稽首三尊,悔过十…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