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大乘菩薩行 第一節 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日漸流行的「自性」思想,主張一切皆無自性,不住于一切,離一切妄執。這樣的思想,與早期經教中的緣起、叁法印思想,是完全一致的,只是在宣揚空義的同時,也重視菩薩的悲願,將布施、持戒等其他六波羅蜜的內容,融入般若波羅蜜,以般若來統一[24]。

  大乘菩薩行的特色

  重慈悲的六波羅蜜法門,重信願的念佛、回向、忏悔法門,以及重緣起空慧的般若深觀,是大乘菩薩行起源與開展的叁個大方向,連同發願成佛,構成了修菩薩行的叁個主要特色與條件:發菩提願,行大悲行,成就性空慧,這就是經中所說的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爲首用,無所得而爲方便」[25]。「一切智智」指的是佛的成就,而「相應作意」就是讓自己的意向,隨時與佛陀的成就相呼應,即是向佛陀學習,引申爲發願成佛,也就是發「菩提願」。「大悲爲首用」就是選擇慈悲爲行爲的最高指導原則,慈悲是「與樂」、「拔苦」,對象是他人,所以大悲就是以利他爲先,從利他中,體證緣起性空,以緣起性空都無自性可得的智慧(方便),去除我見,以及實有、常有、自有的自性見,消除煩惱,淨化自我,成就性空慧而完成生死解脫、圓成佛道的自利。

  大乘叁系的思想

  主張一切皆空的空義思想,在西元叁世紀以後,受到龍樹菩薩的闡揚,往後形成一個學系,中國古德稱爲「破相宗」[26],近代太虛法師稱爲「法性空慧宗」[27],印順法師稱爲「性空唯名系」[28]。西元四世紀以後,有無著菩薩,在大乘的思想基礎上,受「說一切有部」、「經部譬喻師」、「正量部」等一些思想的影響[29],不同意「一切無自性空」的主張,認爲空所顯性的「真實的離言自性」,是不可以說是沒有的[30],以雜染的「阿賴耶識」爲所依,闡揚「叁界唯心」、「萬法唯識」的思想,形成另一個學系,古德稱之爲「法相宗」,近代太虛法師稱爲「法相唯識宗」,印順法師稱爲「虛妄唯識系」。與這個思想發展略爲同時,適應西元叁世紀以來,印度梵文學蓬勃複興的如來藏思想興起,主張衆生本具清淨如來佛德的佛性(佛自性),以經典的形式流傳,在印度,雖然沒有明確弘傳者的記載,但無疑地,有廣大的流傳與深遠的影響,是大乘思想的第叁個體系,古德稱之爲「法性宗」,近代太虛法師稱爲「法界圓覺宗」,印順法師稱爲「真常唯心系」。這一系思想,起先是主張依于清淨真實的如來藏,與主張以雜染的阿賴耶爲所依的唯識思想,本來是對立的,但在相奪相容中,有了折衷與貫通,原來具有雜染特性的阿賴耶識,就成了清淨的佛性,而如來藏也成了「如來藏心」的唯心說了[31]。

  這叁類思想,在印度佛教界都有長遠的發展與影響,尤其是第叁類的佛性本具思想,主導著中國唐代以後(不包括唐代)的中國佛教,以及西藏佛教(雖然當代主流之西藏佛教常自稱是「中觀應成派」思想,實際上是兩者雜陳,且以佛性本具思想爲主),成爲這兩地佛教的思想主流。如果從緣起的普遍性,以及緣起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的內容來看,一切的存在,都是緣起的存在,既是緣起的存在,就不能含有任何「自有、常有、獨有」性質的自性存在[32],也難以成立衆生「本來就具足」的「清淨真實」佛性,連「叁界唯心」、「萬法唯識」的唯心思想,都與「此有故彼有」的緣起思想不相順,因爲心、意、識,是不能不依于色、受、想、行等其他四蘊,才能生長、增廣[33]、作用,只能說,心、意、識在身心作用中,具有主導[34]而不是主宰的地位。雖然如此,佛性本具的思想,有著通俗易懂,可以建立學佛信心的優點,是引領人們生起善心的「生善悉檀」一類,深受人們的歡迎,至今仍然是佛教界中思想的大流。從鼓勵人們趣向佛道來說,自有其階段性的正向功能。但從佛法的整體與精髓來看,則應當在階段性功能達成後,能再繼續往緣起無我的「第一義悉檀」邁進才是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如來、應、等正覺者,先未聞法,能自覺知,現法身知,得叁菩提,于未來世能說正法,覺諸聲聞……」《雜阿含第六八四經》 

  [2]「比丘!是名須陀洹果,不墮惡道,必定正趣叁菩提……」《雜阿含第六一經》等。 

  [3]『佛經說:周利盤陀伽根性暗鈍,教他讀經,他記得前一句,即忘掉後一句。但佛陀是慈悲的,始終慢慢教他,誘發他學習,他在佛陀的慈悲教授策勵下,終于證得了阿羅漢果。雖證聖果,但不會說法,請他開示,他祗會說:「人生無常,是苦」,此外只有現神通了。他的話錯嗎?當然不錯,但他缺乏知識,故證悟了也不會說法。佛弟子中的舍利弗就不同了,他未出家前,即通達吠陀經典;出家證悟真理後,他爲衆說法,在一個義理上,能滔滔不絕地講七天七夜,還沒有講完。』《佛在人間》第二八五至二八六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4]「菩(提)薩(埵)的意義,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,引述Har Dayal所著書所說── 菩薩的七種意義;及西藏所傳,菩薩爲勇于求菩提的人。今依佛教所傳來說:薩埵sattva 是佛教的熟悉用語,譯義爲「有情」──有情識或有情愛的生命。菩薩是求(無上)菩提的有情,這是多數學者所同意的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一叁0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5]摘引自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六六五頁、《佛光大辭典》第八0八頁。 

  [6]「佛告摩诃男:優婆塞舍具足者,爲悭垢所纏者,心離悭垢,住于非家,修解脫施、勤施、常施,樂舍財物,平等布施。」《雜阿含第九二七經》 

  [7]「佛告婆羅門:在家之人有四法,能令後世安、後世樂。何等爲四?謂信具足、戒具足、施具足、慧具足。……雲何施具足?謂:善男子離悭垢心,在于居家行解脫施,常自手與,樂修行舍,等心行施,是名善男子施具足。……」《雜阿含第九一經》 

  [8]「于是,世尊爲優婆離居士說法……如諸佛法,先說端正法,聞者歡悅,謂:說施、說戒、說生天法,毀咨欲爲災患,生死爲穢,稱歎無欲爲妙,道品白淨。世尊爲彼說如是法已,佛知彼有歡喜心、具足心、柔軟心、堪耐心、升上心、一向心、無疑心、無蓋心,有能有力堪受正法,謂:如諸佛所說正要,世尊便爲彼說苦、習、滅、道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叁叁經》,另《中阿含第六二經》、《中阿含第叁八經》、《中阿含第二八經》亦同。 

  [9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,……如毗娑屍佛,如是,屍棄佛、毗濕波浮佛、迦羅迦孫提佛、迦那迦牟尼佛、迦葉佛亦如是說。」《雜阿含第叁六九經》 

  [10]「佛告諸比丘:未來久遠,人壽八萬歲時,當有佛名彌勒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、明行成,爲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道法禦、天人師,號佛、衆佑。……」《中阿含第六六經》 

  [11]「世尊答曰:……阿難!若世中有二如來者,終無是處;若世中有一如來者,必有是處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八一經》 

  [12]「佛告摩诃男:若比丘在于學地,求所未得,上升進道,安隱涅槃,彼于爾時當修六念,乃至進得涅槃。……何等六念?謂:聖弟子念如來事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聖弟子如是念時,不起貪欲纏,不起瞋恚、愚癡心,其心正直,得如來義,得如來正法,于如來正法、于如來所得隨喜心;隨喜心已歡悅;歡悅已身猗息;身猗息已覺受樂;覺受樂已其心定;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中,無諸罣閡,入法流水,乃至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九叁一經》 

  [13]「世尊!我今四體支解,四方易韻,先所受法今悉迷忘,我聞世尊人間遊行,我何時當複更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?佛告釋氏難提:若見如來、若不見;若見知識比丘、若不見,汝當隨時修于六念。」《雜阿含第八五八經》。另,《雜阿含第八五九經》、《雜阿含第八六0經》也類似。 

  [14]「難行即苦行,易行即樂行,論意極爲分明;與成佛的遲速無關。」《淨土與禅》第六九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5]「大乘新起的異方便,據經上說:即是修塔廟、供莊嚴具、禮佛、念佛、贊佛等。」《佛在人間》第六九頁,印順法師著。

  「說到易行道,就是『念十方諸佛,稱其名號』,『更有阿彌陀等諸佛,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』。『憶念禮拜,以偈稱贊』。」《淨土與禅》第六九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6]『「布施」就是「持好心施與」,爲回向(parin!a^ma) 的古譯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五七五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7]「印度僧團生活中之一固定儀式。指每年雨期夏安居末日,大衆就見、聞、疑叁事,相互指谪罪過,忏悔修福。」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二一六八四頁下

  「自恣是自己請求別人,盡量舉發自己的過失,這才能依法忏悔,得到清淨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一九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8]「自原始佛教以來,即甚爲重視修行者之忏悔。除隨時忏悔外,另有定期舉行忏悔之儀式,此即每半月所舉行之布薩,以及一年一次安居之後所舉行的自恣。」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五九0四頁下 

  [19]「出家衆的忏悔,一向在僧伽中推行。在家弟子應怎樣忏悔呢?在家弟子受八關齋戒的,依『增壹阿含經』,是在四部衆中,由教授師教他忏悔。……在一般「四部衆」中舉行,對某些人是不能滿足的(特別是不滿僧製的)。在業力極重,可以忏悔而需要忏悔的要求下,十方諸佛現在的信仰,使忏悔開展出新的方式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五七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

  「受八關齋的,或男或女,在四衆或比丘前說罪,怕也是不適宜的。『四輩經』說:「朝暮燒香然燈,稽首叁尊,悔過十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大乘菩薩行 第一節 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