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方,恭敬四辈」。个人向佛(塔、佛像)忏悔,可能是从在家受戒者的忏悔而发展起来的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二二二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0]「……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(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「三障」──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)法门,是原始佛法所没有的。而大乘的忏悔法,却是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五七三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1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若有故作业,我说彼必受其报,或现世受,或后世受。若不故作业,我说此不必受报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五经》 

  [22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随人所作业,则受其报。……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地狱之报?谓:有一人不修身、不修戒、不修心、不修慧,寿命甚短,……云何有人作不善业,必受苦果现法之报?谓:有一人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寿命极长,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一一经》 

  [23]『依「佛法」说:忏悔,不是将业消灭了,而是削弱业的作用,使恶业不致于障碍道的进修。如五逆称为「业障」,那是怎么样修行,也决定不能证果的。『沙门果经』说:「若阿阇世王不杀父者,(听了佛的说法),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(证得初果),而阿阇世王今自悔过,(只能)罪咎损减,已拔重咎」。『增壹阿含经』及『律藏』,都说阿阇世王得「无根信」,或「不坏信」。逆罪因忏悔而减轻了,但还是不能证果。『阿阇世王经』说:阿阇世王听法以后,得「信忍」,或作「顺忍」,与「无根信」、「不坏信」相当。阇王虽有所悟入,还是要堕宾头地狱,不过不受苦,能很快的生天。『阿阇世王经』所说,罪性本空而因果不失,悔悟也只能轻(重罪轻受)些,与原始佛法,还没有太多的差别。『阿阇世王经』又说:有杀母的罪人,因文殊的诱导,见佛闻法而证得阿罗汉果。这是与「佛法」相违,与阿阇世王悔罪说相违,可能是迟一些而附入的部分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九七七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4]『般若──慧能摄持一切功德,是佛法的根本立场,所以「原始般若」的专提般若波罗蜜,不是说菩萨不需要修学布施等,而只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先要。这样,「下品般若」提到了布施等六波罗蜜,末了说:「行般若波罗蜜时,则具足诸波罗蜜」。到「中品般若」,更到处说六波罗蜜,说六波罗蜜的互相具足了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六五三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5]「佛告善现: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用,无所得而为方便,安立无量、无数、无边诸有情类,令住布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。如是,菩萨虽有所为而无其实,何以故?诸法性相皆如幻故。」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(大正七‧七○中) 

  [26]「然大乘教总有三宗,谓:法相、破相,二皆渐教之始,即戒贤、智光二论师,各依一经立三时教,互相破斥。而传习者,皆认法性之经,成立自宗之义,法性通于顿渐。」《圆觉经略疏》(唐朝宗密着,大正三九‧五二五下) 

  [27]「大乘宗者,略说三类:一、法空观慧宗,……此宗重破小乘法执,故以法空观慧为宗也。二、法相唯识宗,……此宗所明者,谓诸识所缘,唯识所现;所缘即一切法相,此诸法相是识变故,故法相唯识也。三、真如净德宗,……此宗所明者,乃法空观慧所生所显,法相唯识所明所证之体也。摄有为无为一切无漏清净法,或称之为如来藏、法界藏等,此宗特彰果德,即华严、真言诸宗是也。」《太虚大师全书》〈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〉第四六三至四六四页

  「然大乘法广,应分摄三宗以除偏执,这在民十二年我作佛法总抉择谈已经说到。不过当时所说的名词,稍有出入,今再作确定的说明于后:一、法性空慧宗……二、法相唯识宗……三、法界圆觉宗……。」《太虚大师全书》〈第一编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〉第五二三至五二五页。 

  [28]「大乘三系,即性空唯名论,虚妄唯识论,真常唯心论,创说于民国三十年。」《无诤之辩》第一二六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9]参考《中观论颂讲记》〈观业品〉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30]参考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二五二至二五三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31]『兴起于南印度的,真实常住的如来藏为依说;起于北方的,虚妄无常的阿赖耶识为依说:二者是恰好对立的。传入中印度(北方人称之为「东方」),因接触而有了折衷与贯通。如来藏,本来不一定说是「心」的,后来也就名为「如来藏心」。……这是如来藏系的瑜伽行者,融摄阿赖耶识系的法义,成立自宗──真常为依止的唯心论。……总之,『楞伽』与『密严经』,是在如来藏我的基石上,融摄了瑜伽学──阿赖耶识为依止的唯识学,充实了内容,成为「真常(为依止的)唯心论」。』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二九四至三0八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32]「本颂明白指出自性的定义,是自有、常有、独有。我们的一切认识中,无不有此自性见。存在者是自有的;此存在者表现于时空的关系中,是常有、独有的。凡是缘起的存在者,不离这存在、时间、空间的性质;颠倒的自性见,也必然在这三点上起执。所以佛说缘起,摧邪显正,一了百了。」《中观论颂讲记》第二五三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33]「于色中识住,攀缘色,喜贪、润泽、生长、增广;于受、想、行中识住,攀缘受、想、行,贪喜、润泽、生长、增广。」《杂阿含第三九经》 

  [34]『精神与物质,不但有互相依存的关系,而且是以精神为主导的。一般都说佛法是唯心论,「三界唯心」,「万法唯识」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了。如依佛法的义学说,无论大乘或小乘,不一定说唯心或唯识的。如约一切法依心的转变而转变,无论是直接的,间接的,显著的,隐微的,这种由心论,却是大小学派所公认的。』《学佛三要》第四七至四八页,印顺法师着。

  

  

  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七章 大乘菩萨行 第一节 菩萨行与大乘佛教的开展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