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六章 聖者之流

  《學佛的基本認識》

  

  第六章 聖者之流

  

  凡聖之隔

  修學佛法,有一個重要的裏程碑,那就是「不退轉」。什麼是不退轉?不退轉是指修學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固而決定的階段,從此以後,修學與道業只會一路進步,直到完成解脫涅槃,即使在未來生中,也不會再退轉,早期的經典,稱有這樣成就的人爲「須陀洹」。「須陀洹」爲音譯,意思是「預流」,或者「入流」[1],入什麼流呢?即是入聖道(八聖道)之流[2]。能夠入聖道之流的修學者,我們尊稱爲「聖者」,經典中也常稱呼爲「聖弟子」,所以,凡夫與聖人,就從這裏(須陀洹)區隔。

  四雙八輩

  從「須陀洹」到涅槃解脫之間,還可以有「斯陀含」、「阿那含」等兩個顯著的階段區分,再往上,就是解脫的聖者「阿羅漢」了。「須陀洹」、「斯陀含」、「阿那含」、「阿羅漢」這四個階段,經中也合稱爲「四沙門果」[3],或者「四果」[4],表示了這是四個「果位」,通俗上也有分別將之簡稱爲「初果」、「二果」、「叁果」、「四果」的。此外,在進入這四個果位前的預備位置,也受到特別的重視與關注,而給予「向須陀洹」[5](或「趣須陀洹」[6]、「須陀洹向[7]」)、「向斯陀含」、「向阿那含」、「向阿羅漢」的稱謂。這八類,合稱爲「四雙八輩(士)」,都是佛法修學有所成就的賢聖者[8]。

  聖者的標准

  那麼,修學到了怎樣的情況,才能被稱爲「須陀洹」呢?經中對「須陀洹」的典型形容是:已斷「身見」、「戒禁取」、「疑」,並且只在天上、人間等善趣,最多七次的往生,于其間便能斷盡煩惱,到達正覺解脫[9]。什麼是「身見」?這裏的「見」,指的是「執見」,是一種看法;觀念,身就是指所執著的五蘊身心,所以,「身見」也就是一種執取五蘊身心爲「我」,或者是「我所擁有的」想法[10]。什麼是「戒禁取」?取是一種強力而錯誤的執著,即是我們常說執取、抓取,這是「愛」的進一步延伸。戒與禁都是爲了想要達成某種目標,而禁止自己從事某些事、某些行爲,或者要求自己做某些事、某些行爲,所以,「戒禁取」指的就是錯誤地執取一些與斷除煩惱解脫無關的禁戒[11]。什麼是「疑」?疑是懷疑,因爲不清楚、不明白、不確定,所以會懷疑,對佛、法、僧,四聖谛、八正道、緣起法起疑惑,就是疑。疑是一種遮蔽、覆蓋,所以也稱爲疑蓋[12]。「身見」、「戒禁取」、「疑」,經中常合稱爲「叁結」,結就是系縛、打結,與「使」、「纏」一樣,同爲煩惱的別名[13]。相反的,斷叁結的「須陀洹」,能見法、知法、得法,經中稱之爲「得法眼淨」,這樣的聖者,對法已有了體悟而超越了狐疑,不必再仰仗于他人;對法已有了肯認而無所畏懼;對法已有了體證而「唯見正法,不複見我」[14]。

  其次,「斯陀含果」的標准是「斷叁結,貪、瞋、癡薄」,薄的意思是還沒有斷除,但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影響力,造成煩惱。這類的聖者比起「須陀洹」更接近解脫了,經上說,他們最多只會再往生人間一次,就會完成解脫[15](斯陀含的義譯即爲「一來」)。「阿那含果」的標准是斷「身見、戒禁取、疑、貪、瞋」(這五項稱爲五下分結),只剩下癡 -- 無明;深層的我慢之類的煩惱尚未斷盡。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,最多往生天界後,即在天界成就解脫[16](阿那含的義譯即爲「不還」)。而「阿羅漢果」的標准則是「貪、瞋、癡永盡,一切煩惱永盡」[17]。「阿羅漢」義譯爲「應」、「應供」,意思是值得供養的聖者,經中經常說,他們是自己能確認自己已經不會再有生死輪回的解脫者[18],即使佛陀也可以稱爲阿羅漢(阿羅漢是佛陀十個稱號之一)[19]。

  什麼種人可以成爲聖者?

  從上面所舉的聖者標准來看,沒有牽涉到年齡、性別、智商、膚色、身分、地位、種族等條件。佛陀時代成就阿羅漢的聖者,「大智慧的如舍利弗,最愚笨的如周梨盤陀伽。年齡極老的如須跋陀羅,一百二十歲;頂年輕的,如七歲沙彌均頭。阿難從佛極久,還沒有證羅漢;而舍利弗、憍陳如們,不過幾天就成了羅漢」[20]。周梨盤陀伽(朱利盤特)連出家應守的戒條內容都記不住,被他哥哥放棄,要他還俗,後來佛陀教他背誦「掃[舍+舍+彗]」二字,也要花好幾天才記得住[21],這樣的愚鈍,最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。須跋陀羅是一百二十歲的年老出家外道,趕在佛陀入滅前,突破阻攔強行見佛聞法,成爲佛陀的最後弟子,他以這麼大的年紀,在佛陀體力最差的時候,聽聞八正道而正入涅槃[22]。所以,解脫的聖者是沒有男人、女人、小孩、老人、貴族、奴隸、白人、黑人、黃種人等種種限製的,不過,早期經典明確地說,在家佛弟子可以成就阿那含果,但沒有說可以(或不可以)證得阿羅漢果,後來不同部派的論師,對此點有不同的看法,並沒有定論,然而,如果我們從「阿羅漢」是貪、瞋、癡永盡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解脫者,是應該不會再對家庭有擁有需求的[23]。而成就初果以上的聖者,則不分在家、出家,可以說遍及佛陀的四衆弟子[24],尤其是在家優婆塞、優波夷的證果聖者,也同樣受到佛弟子的尊崇,後來的論師,將他們尊爲廣義的「僧」,稱爲「勝義僧」[25]。勝義僧也爲佛、法、僧叁寶之一的僧寶,是凡夫佛弟子歸依與學習的對象。

  叁類解脫者

  依早期經典說,佛陀是解脫者,佛陀的弟子,如尊者大迦葉、目揵連、舍利弗、迦旃延、須菩提、優波離、富樓那等阿羅漢,也都是解脫者。此外,傳說在佛陀出世之前,人間也有解脫者,稱爲「辟支佛」,例如,有名叫多迦羅屍棄的辟支佛[26],有名叫無患的辟支佛[27],有名叫善目的辟支佛[28]等。這樣,經中所說的解脫者,大致有這叁類[29]。那麼,這叁類解脫者有什麼異同呢?首先,就貪、瞋、癡已斷,永離煩惱,生死已盡,不再輪回的解脫內涵來說,這叁類解脫者是完全一樣的,沒有所謂優劣的差別[30],他們的差別,只在于解脫的學程不同,以及解脫後教化衆生的能力有所差異而已。依經上說,佛陀與辟支佛,他們都是出生在沒有佛法流傳的時代,是「無師自悟」而證入解脫的,而阿羅漢是佛陀的弟子,他們都依循著佛陀的教導,才證入解脫的,這是阿羅漢與佛陀、辟支佛最明顯的差異[31]。而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則是,佛陀有豐富教化衆生的方便能力,能教化廣大的衆生,也願意積極地廣化衆生,開創佛法廣爲流傳的格局,就像釋迦牟尼佛開創了二千多年來,佛法廣傳世間的大格局一樣。而辟支佛通常在成就解脫後,只是隨緣地生活,隨緣地教化衆生,然後默默地入涅槃,沒有像佛陀積極地開創佛法教化衆生的格局[32]。

  解脫者的情境

  解脫者的境界如何,本來也只有解脫者才能完全體會,不過,如果一般人也能從側面的、間接的有一些推想認識與勝解,那麼,對引發人們向往之情而發心修學,對把握修學目標的方向感,將會有所助益。以下,嘗試提出幾點解脫者情境的描繪,讓我們對解脫者有多一些推想認識的訊息:

  一、自知自證:解脫者,乃至于初果以上的聖者們,當他們成就時,都是自知自證,了然于胸的,不必經由佛陀,或者通過其他個人或多人評鑒檢證。例如,佛陀祖國的歸屬國國王波斯匿,在聽說佛陀自己對人宣告說他已經成佛了的傳聞後,十分懷疑,因爲他認爲佛陀比當時的六師外道都年輕,出家的資曆也淺,怎麼可能成佛了呢?于是就當面向佛陀求證,佛陀即明確地告訴波斯匿王說:「我今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[33],佛陀的成佛,就是自知自證的。此外,經中描述佛弟子成就「阿羅漢」時,也都是「自知作證」[34],說自己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」,自己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有流轉生死的「後有」愛,生(死)已盡,就是解脫了。其他像佛弟子自己能記說得「須陀洹」[35]、得「阿那含」[36]的情形也一樣。

  二、不起諸漏,了無牽挂:解脫者斷盡一切貪、瞋、癡、我見、我慢,所以能離一切煩惱(漏),離一切憂悲、熱惱(熾然),自然也無所求[37],無所牽挂了。所以,憶想佛陀,或者其他解脫者會嫉惡如仇地伸張正義、憂國憂民,那都只是凡夫自身反射的想象罷了。

  叁、心不苦患:佛陀的生理狀況是不是也超越常人,不會生病,不會受傷?或者生了病、受了傷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?後代的佛弟子,有一部分是持這樣理想的觀點的。然而,從早期經典的記載來看,卻不是這樣子的,例如,佛陀的腳曾經受過傷,經中確實有「起身苦痛」的描述,佛陀生理的「身苦痛」和平常人一樣,但是在正念、正智下,「堪忍自安」[38],讓生理引發的痛苦,就只是生理的痛,不會轉移、發展出其他「心苦」,這就和常人大大地不同了。又如佛陀在晚年時,經常有背痛的疾病,無法久坐爲佛弟子說法,所以經常由大目揵連、舍利弗代轉*輪[39]。佛陀年紀大了,生理的機能也和大家一樣,漸漸地衰退了,佛陀就曾經形容自己的身體像老爺車一樣,要以禅定勤加維修,才可以勉強而行[40],最後也還因病去逝。在生理上,解脫者和平常人一樣,也難免有生理上的苦,不過,解脫者能做到「身苦(身受)而心不苦(心受)」[41],「心不苦」就充分地表現了解脫者的特殊情境。

  四、清涼、清淨、真實:印度的天氣偏熱,所以印度人以清涼爲舒適,解脫者內心遠離熱惱、熾然,所以借用清涼來形容其心境。吵雜的環境,是禅修者所不喜歡的,所以用清淨來形容解脫者的遠離煩惱。虛幻不實在,是人們所不喜歡的,解脫者對生命流轉的苦、集、滅、道已經完全親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六章 聖者之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