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圣者之流

  《学佛的基本认识》

  

  第六章 圣者之流

  

  凡圣之隔

  修学佛法,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那就是「不退转」。什么是不退转?不退转是指修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固而决定的阶段,从此以后,修学与道业只会一路进步,直到完成解脱涅槃,即使在未来生中,也不会再退转,早期的经典,称有这样成就的人为「须陀洹」。「须陀洹」为音译,意思是「预流」,或者「入流」[1],入什么流呢?即是入圣道(八圣道)之流[2]。能够入圣道之流的修学者,我们尊称为「圣者」,经典中也常称呼为「圣弟子」,所以,凡夫与圣人,就从这里(须陀洹)区隔。

  四双八辈

  从「须陀洹」到涅槃解脱之间,还可以有「斯陀含」、「阿那含」等两个显著的阶段区分,再往上,就是解脱的圣者「阿罗汉」了。「须陀洹」、「斯陀含」、「阿那含」、「阿罗汉」这四个阶段,经中也合称为「四沙门果」[3],或者「四果」[4],表示了这是四个「果位」,通俗上也有分别将之简称为「初果」、「二果」、「三果」、「四果」的。此外,在进入这四个果位前的预备位置,也受到特别的重视与关注,而给予「向须陀洹」[5](或「趣须陀洹」[6]、「须陀洹向[7]」)、「向斯陀含」、「向阿那含」、「向阿罗汉」的称谓。这八类,合称为「四双八辈(士)」,都是佛法修学有所成就的贤圣者[8]。

  圣者的标准

  那么,修学到了怎样的情况,才能被称为「须陀洹」呢?经中对「须陀洹」的典型形容是:已断「身见」、「戒禁取」、「疑」,并且只在天上、人间等善趣,最多七次的往生,于其间便能断尽烦恼,到达正觉解脱[9]。什么是「身见」?这里的「见」,指的是「执见」,是一种看法;观念,身就是指所执着的五蕴身心,所以,「身见」也就是一种执取五蕴身心为「我」,或者是「我所拥有的」想法[10]。什么是「戒禁取」?取是一种强力而错误的执着,即是我们常说执取、抓取,这是「爱」的进一步延伸。戒与禁都是为了想要达成某种目标,而禁止自己从事某些事、某些行为,或者要求自己做某些事、某些行为,所以,「戒禁取」指的就是错误地执取一些与断除烦恼解脱无关的禁戒[11]。什么是「疑」?疑是怀疑,因为不清楚、不明白、不确定,所以会怀疑,对佛、法、僧,四圣谛、八正道、缘起法起疑惑,就是疑。疑是一种遮蔽、覆盖,所以也称为疑盖[12]。「身见」、「戒禁取」、「疑」,经中常合称为「三结」,结就是系缚、打结,与「使」、「缠」一样,同为烦恼的别名[13]。相反的,断三结的「须陀洹」,能见法、知法、得法,经中称之为「得法眼净」,这样的圣者,对法已有了体悟而超越了狐疑,不必再仰仗于他人;对法已有了肯认而无所畏惧;对法已有了体证而「唯见正法,不复见我」[14]。

  其次,「斯陀含果」的标准是「断三结,贪、瞋、痴薄」,薄的意思是还没有断除,但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力,造成烦恼。这类的圣者比起「须陀洹」更接近解脱了,经上说,他们最多只会再往生人间一次,就会完成解脱[15](斯陀含的义译即为「一来」)。「阿那含果」的标准是断「身见、戒禁取、疑、贪、瞋」(这五项称为五下分结),只剩下痴 -- 无明;深层的我慢之类的烦恼尚未断尽。这一类的圣者他们不会再来人间了,最多往生天界后,即在天界成就解脱[16](阿那含的义译即为「不还」)。而「阿罗汉果」的标准则是「贪、瞋、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」[17]。「阿罗汉」义译为「应」、「应供」,意思是值得供养的圣者,经中经常说,他们是自己能确认自己已经不会再有生死轮回的解脱者[18],即使佛陀也可以称为阿罗汉(阿罗汉是佛陀十个称号之一)[19]。

  什么种人可以成为圣者?

  从上面所举的圣者标准来看,没有牵涉到年龄、性别、智商、肤色、身分、地位、种族等条件。佛陀时代成就阿罗汉的圣者,「大智慧的如舍利弗,最愚笨的如周梨盘陀伽。年龄极老的如须跋陀罗,一百二十岁;顶年轻的,如七岁沙弥均头。阿难从佛极久,还没有证罗汉;而舍利弗、憍陈如们,不过几天就成了罗汉」[20]。周梨盘陀伽(朱利盘特)连出家应守的戒条内容都记不住,被他哥哥放弃,要他还俗,后来佛陀教他背诵「扫[舍+舍+彗]」二字,也要花好几天才记得住[21],这样的愚钝,最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。须跋陀罗是一百二十岁的年老出家外道,赶在佛陀入灭前,突破阻拦强行见佛闻法,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,他以这么大的年纪,在佛陀体力最差的时候,听闻八正道而正入涅槃[22]。所以,解脱的圣者是没有男人、女人、小孩、老人、贵族、奴隶、白人、黑人、黄种人等种种限制的,不过,早期经典明确地说,在家佛弟子可以成就阿那含果,但没有说可以(或不可以)证得阿罗汉果,后来不同部派的论师,对此点有不同的看法,并没有定论,然而,如果我们从「阿罗汉」是贪、瞋、痴永尽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解脱者,是应该不会再对家庭有拥有需求的[23]。而成就初果以上的圣者,则不分在家、出家,可以说遍及佛陀的四众弟子[24],尤其是在家优婆塞、优波夷的证果圣者,也同样受到佛弟子的尊崇,后来的论师,将他们尊为广义的「僧」,称为「胜义僧」[25]。胜义僧也为佛、法、僧三宝之一的僧宝,是凡夫佛弟子归依与学习的对象。

  三类解脱者

  依早期经典说,佛陀是解脱者,佛陀的弟子,如尊者大迦叶、目揵连、舍利弗、迦旃延、须菩提、优波离、富楼那等阿罗汉,也都是解脱者。此外,传说在佛陀出世之前,人间也有解脱者,称为「辟支佛」,例如,有名叫多迦罗尸弃的辟支佛[26],有名叫无患的辟支佛[27],有名叫善目的辟支佛[28]等。这样,经中所说的解脱者,大致有这三类[29]。那么,这三类解脱者有什么异同呢?首先,就贪、瞋、痴已断,永离烦恼,生死已尽,不再轮回的解脱内涵来说,这三类解脱者是完全一样的,没有所谓优劣的差别[30],他们的差别,只在于解脱的学程不同,以及解脱后教化众生的能力有所差异而已。依经上说,佛陀与辟支佛,他们都是出生在没有佛法流传的时代,是「无师自悟」而证入解脱的,而阿罗汉是佛陀的弟子,他们都依循着佛陀的教导,才证入解脱的,这是阿罗汉与佛陀、辟支佛最明显的差异[31]。而佛陀与辟支佛的差别则是,佛陀有丰富教化众生的方便能力,能教化广大的众生,也愿意积极地广化众生,开创佛法广为流传的格局,就像释迦牟尼佛开创了二千多年来,佛法广传世间的大格局一样。而辟支佛通常在成就解脱后,只是随缘地生活,随缘地教化众生,然后默默地入涅槃,没有像佛陀积极地开创佛法教化众生的格局[32]。

  解脱者的情境

  解脱者的境界如何,本来也只有解脱者才能完全体会,不过,如果一般人也能从侧面的、间接的有一些推想认识与胜解,那么,对引发人们向往之情而发心修学,对把握修学目标的方向感,将会有所助益。以下,尝试提出几点解脱者情境的描绘,让我们对解脱者有多一些推想认识的讯息:

  一、自知自证:解脱者,乃至于初果以上的圣者们,当他们成就时,都是自知自证,了然于胸的,不必经由佛陀,或者通过其他个人或多人评鉴检证。例如,佛陀祖国的归属国国王波斯匿,在听说佛陀自己对人宣告说他已经成佛了的传闻后,十分怀疑,因为他认为佛陀比当时的六师外道都年轻,出家的资历也浅,怎么可能成佛了呢?于是就当面向佛陀求证,佛陀即明确地告诉波斯匿王说:「我今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[33],佛陀的成佛,就是自知自证的。此外,经中描述佛弟子成就「阿罗汉」时,也都是「自知作证」[34],说自己「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」,自己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有流转生死的「后有」爱,生(死)已尽,就是解脱了。其他像佛弟子自己能记说得「须陀洹」[35]、得「阿那含」[36]的情形也一样。

  二、不起诸漏,了无牵挂:解脱者断尽一切贪、瞋、痴、我见、我慢,所以能离一切烦恼(漏),离一切忧悲、热恼(炽然),自然也无所求[37],无所牵挂了。所以,忆想佛陀,或者其他解脱者会嫉恶如仇地伸张正义、忧国忧民,那都只是凡夫自身反射的想象罢了。

  三、心不苦患:佛陀的生理状况是不是也超越常人,不会生病,不会受伤?或者生了病、受了伤也不会有疼痛的感觉?后代的佛弟子,有一部分是持这样理想的观点的。然而,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,却不是这样子的,例如,佛陀的脚曾经受过伤,经中确实有「起身苦痛」的描述,佛陀生理的「身苦痛」和平常人一样,但是在正念、正智下,「堪忍自安」[38],让生理引发的痛苦,就只是生理的痛,不会转移、发展出其他「心苦」,这就和常人大大地不同了。又如佛陀在晚年时,经常有背痛的疾病,无法久坐为佛弟子说法,所以经常由大目揵连、舍利弗代转*轮[39]。佛陀年纪大了,生理的机能也和大家一样,渐渐地衰退了,佛陀就曾经形容自己的身体像老爷车一样,要以禅定勤加维修,才可以勉强而行[40],最后也还因病去逝。在生理上,解脱者和平常人一样,也难免有生理上的苦,不过,解脱者能做到「身苦(身受)而心不苦(心受)」[41],「心不苦」就充分地表现了解脱者的特殊情境。

  四、清凉、清净、真实:印度的天气偏热,所以印度人以清凉为舒适,解脱者内心远离热恼、炽然,所以借用清凉来形容其心境。吵杂的环境,是禅修者所不喜欢的,所以用清净来形容解脱者的远离烦恼。虚幻不实在,是人们所不喜欢的,解脱者对生命流转的苦、集、灭、道已经完全亲…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圣者之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