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六章 聖者之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實證,所以也用真實來形容解脫者。清涼、清淨、真實,是早期經典對解脫者情境的一種描述[42]。

  五、無所怖畏:見法、知法、得法,有「法眼淨」之稱的初果聖者,從體悟法就有「心得無畏」的勇猛,更何況是佛陀以及解脫的聖者。經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:有一個下雨打雷的夜晚,佛陀在摩鸠羅山經行,因爲天帝釋也跟隨在佛陀後面經行,佛陀爲了讓天帝釋多做些經行,所以拉長經行時間。童心未泯的侍者尊者那伽波羅,由于久侍不耐,但又礙于自己是侍者的身分,得遵守佛陀沒休息侍者不能先離開休息的慣例,于是,爲了自己能早些休息,竟然異想天開,扮鬼嚇佛陀,想要讓佛陀因此而早些休息。結果,受到佛陀的斥責,佛陀說「如來、應、等正覺久離恐怖」[43],哪還會受到驚嚇呢!

  六、八風不動:八風,指的是「利、衰,毀、譽,稱、譏,苦、樂」[44]等八種能吹動煩惱的風。解脫者煩惱永盡,所以說八風不能撼動。[45]

  七、出汙泥而不染:蓮花出汙泥而不染,世間充滿著煩惱雜染,聖潔的解脫者,生活在這雜染汙濁的世間,但卻不爲煩惱所汙染,就像蓮花的出汙泥而不染一樣[46]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須陀洹,是梵語,譯義爲『預流』或『入流』。修行到此,契入了法性流,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二叁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

  「預流(梵srota -a^panna ,巴 sota^panna ),音譯爲須陀洹。」《佛光大辭典》第一六八叁頁。 

  [2]「爾時、世尊告尊者舍利弗:所謂流者,何等爲流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所說流者,謂八聖道。」《雜阿含第八四叁經》 

  [3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四沙門果,何等爲四?謂: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一二八經》 

  [4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于四念處多修習,當得四果、四種福利。雲何爲四?謂: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。」《雜阿含第六一八經》 

  [5]「謂:向須陀洹、得須陀洹果、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、向阿那含、得阿那含、向阿羅漢、得阿羅漢,如是,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。」《雜阿含第五五0經》 

  [6]「彼衆實有阿羅诃、趣阿羅诃,有阿那含、趣阿那含,有斯陀含、趣斯陀含,有須陀洹、趣須陀洹,是謂四雙八輩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二八經》 

  [7]「複有八法,謂八人:須陀洹向、須陀洹、斯陀含向、斯陀含、阿那含向、阿那含、阿羅漢向、阿羅漢。」《長阿含第八經》 

  [8]「向須陀洹、得須陀洹、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、向阿那含、得阿那含、向阿羅漢、得阿羅漢,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衆。」《長阿含第二經》

  「聖衆者,所謂四雙八輩」《增一阿含叁品第叁經》 

  [9]「比丘!于此法如實正慧等見,叁結盡斷知,謂身見、戒取、疑。比丘!是名須陀洹果,不墮惡道,必定正趣叁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然後究竟苦邊。」《雜阿含第六一經》 

  [10]「雲何有身見?謂于五取蘊起我、我所想,由此生忍,樂慧觀見,名有身見。」《法蘊足論》(大正二六‧四九七上) 

  [11]「複次,有起戒取;或起禁取;或起戒禁取。謂:此戒、此禁、此戒禁能清淨,能解脫,能出離,能超苦樂,至超苦樂處,皆是戒禁取。現所起纏,彼從此纏複起余纏,增上轉增上;猛利轉猛利;圓滿轉圓滿。前所起纏,說名爲愛,後所起纏,轉名爲取,是名愛緣取。」《法蘊足論》(大正二六‧五一二上) 

  [12]「雲何疑蓋?謂于佛、法、僧,及苦、集、滅、道生起疑惑,二分二路,猶豫疑箭,不決定、不究竟、不審決,非已一趣,非當一趣,非現一趣,總說爲疑。如是疑性,覆心、敝心,乃至裹心、蓋心,故名爲蓋。蓋即是疑,故名疑蓋。」《法蘊足論》(大正二六‧四八叁上) 

  [13]「如是,比丘精勤修習,隨順成就,一切結縛、使、煩惱、纏,漸得解脫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六叁經》 

  [14]「尊者阿難說是法時,闡陀比丘遠塵、離垢,得法眼淨。爾時,闡陀比丘見法、得法、知法、起法,超越狐疑(按:斷疑),不由于他,于大師教法得無所畏。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:正應如是,如是智慧梵行,善知識教授、教誡說法(按:意即斷戒禁取)。我今從尊者阿難所,聞如是法,于一切行皆空,皆悉寂,不可得,愛盡、離欲、滅盡、涅槃,心樂正住解脫,不複轉還(按:不退轉);不複見我(按:斷身見),唯見正法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六二經》 

  [15]「斷叁結,貪、恚、癡薄,得斯陀含,一往一來,究竟苦邊。」《雜阿含第九六四經》 

  [16]「如是,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,得阿那含,于彼受生,不還此世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四八經》 

  [17]「何等爲阿羅漢果?謂貪、恚、癡永盡,一切煩惱永盡。」《雜阿含第七九七經》 

  [18]「自知身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時彼尊者亦自知法,心得解脫,成阿羅漢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六四經》 

  [19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……我今于此世作佛、如來、應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……」《雜阿含第叁四九經》 

  [20]摘錄自《佛法概論》第二五六至二五七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1]「爾時,尊者盤特告弟朱利盤特曰:若不能持戒者,還作白衣。是時,朱利盤特聞此語已,便詣只洹精舍門外,立而墮淚。……爾時,世尊手執朱利盤特,詣靜室教使就坐。世尊複教,使執掃[舍+舍+彗]:汝誦此字,爲字何等?是時,朱利盤誦得掃,複忘[舍+舍+彗],若誦得[舍+舍+彗],複忘掃。爾時,尊者朱利盤誦此掃[舍+舍+彗],乃經數日。」《增一阿含二十品第十二經》 

  [22]引自《雜阿含第九七九經》 

  [23]「一般說,在家者不能得究竟的阿羅漢。……然北道派Uttara^pathaka以爲: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羅漢,與出家者平等平等。北道派的見解,是引證經律的。如族姓子耶舍Yas/a,居士郁低迦Uttika,婆羅門青年斯特Setu,都是以在家身而得阿羅漢,可見阿羅漢不限于出家,應有在家阿羅漢。『論事』(銅鍱部論)引述北道派的見解,而加以責難。『論事』以爲:在家身是可以得阿羅漢的,但阿羅漢沒有在家生活的戀著,所以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。『彌蘭王問』依此而有所解說,如「在家得阿羅漢果,不出二途:即日出家,或般涅槃」。這是說,得了阿羅漢果,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,所以不是出家,就是涅槃(死)。這一解說,也是依據事實的。族姓子耶舍,在家身得到阿羅漢,不願再過在家的生活,當天就從佛出家,這是「即日出家」說,出于律部。外道須跋陀羅Subhadra是佛的最後弟子,聽法就得了阿羅漢,知道釋尊快要入涅槃,他就先涅槃了,這是般涅槃說,如『遊行經』等說。依原始佛教的經、律來說,『彌蘭王問』所說,是正確的。北道派與『彌蘭王問』,都是根據事實而說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一八五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4]「佛告婆蹉:不但一二叁,乃至五百優婆塞,乃有衆多優婆塞修諸梵行,于此法律斷五下分結,得成阿那含,不複還生此。……乃有衆多優婆夷,于此法律斷五下分結,于彼化生,得阿那含,不複還生此。……乃有衆多優婆塞居家妻子,香華嚴飾,畜養奴婢,于此法律斷叁結,貪、恚、癡薄,得斯陀含,一往一來,究竟苦邊。……乃有衆多優婆夷在于居家,畜養男女,服習五欲,華香嚴飾,于此法律叁結盡,得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決定正向叁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邊。」《雜阿含第九六四經》

  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若于彼處有比丘經行,于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,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。……如是,比丘尼、式叉摩尼、沙彌沙彌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一叁0經》 

  [25]「雲何名勝義僧?謂佛、世尊;若諸菩薩摩诃薩衆,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;若獨勝覺;若阿羅漢;若不還;若一來;若預流,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。若諸有情帶在家相,不剃須發,不服袈裟,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,一切羯磨布薩、自恣,悉皆遮遣,而有聖法,得聖果故,勝義僧攝。是名勝義僧。」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》(大正一叁‧七四九下) 

  [26]「佛告波斯匿王:彼摩诃男過去世時,遇多迦羅屍棄辟支佛……」《雜阿含第一二叁叁經》 

  [27]「于是,尊者阿那律陀告諸比丘:……我憶昔時在此波羅[木+奈]國爲貧窮人……是時,有一辟支佛,名曰無患依此波羅[木+奈]往……」《中阿含第六六經》 

  [28]「昔者,過去久遠世時,有辟支佛,名善目。」《增一阿含叁八品第九經》 

  [29]「如淨衆生,如是,未度彼岸者令度,得阿羅漢;得辟支佛;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如上說。」《雜阿含第六叁五經》

  「爾時,世尊告波斯匿王:……羅漢比丘諸漏已盡,離諸重擔,所作已作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心善解脫,彼亦歸盡,舍身涅槃。若複緣覺,善調、善寂,盡此身命,終歸涅槃。諸佛世尊,十力具足、四無所畏、勝師子吼,終亦舍身取般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》 

  [30]「尊者阿難言答曰:目揵連!若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、阿羅诃解脫,此叁解脫,無有差別,亦無勝如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四五經》 

  [31]「佛告比丘:…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未曾聞法能自覺法,通達無上菩提,于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爲說法.……複能成就諸聲聞,教授教誡;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,是名如來、羅漢差別。」《雜阿含第七五經》

  「……世尊告曰:有辟支佛無師自悟,去諸結使,更不受胎……」《增一阿含二六品第九經》 

  [32]「當觀此五盛陰時,諸可集法盡是滅法,觀此法已,然後成辟支佛道。是時,喜益辟支佛已成道果,便說此偈:我憶地獄苦,畜生五道中,舍之今學道,獨逝而無憂。」《增一阿含叁八品第七經》

  「爾時,觀此五陰身已,所謂集法皆是盡法,即于座上得辟支佛。……是時,辟支佛說此偈已,飛在虛空而去,在一山中,獨在樹下,于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。」《增一阿含五一品第叁經》 

  [33]「世尊!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諸人傳者,得非虛妄過長說耶?……佛告大王(按:波斯匿王):……我今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二六經》 

  [34]「……乃至見法,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成阿羅漢,心善解脫。」《雜阿含第二00經》又,其他尚有二十一經也有相同的經文。 

  [35]「尊者阿難言:善哉長者,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一經》 

  [36]「尊者摩诃迦旃延語長者言:善哉長者,能自記說得阿那含。」《雜阿含第五五四經》 

  [37]「一切諸憂惱,熾然永已斷,是則到彼岸,涅槃無所求。」《雜阿含第一叁一一經》 

  [38]「爾時、世尊金槍刺足,未經幾時,起身苦痛;能得舍心,正智、正念,堪忍自安,無退減想。」 《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》 

  [39]「爾時,世尊知釋氏去已,告大目揵連:汝當爲諸比丘說法,我今背疾,當自消息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一七六經》

  「彼時,世尊告曰:舍利子!汝爲諸比丘說法如法,我患背痛,今欲小息。」《中阿含第八八經》 

  [40]「佛告阿難……吾已老矣,年粗八十,譬如故車,方便修治,得有所至,吾身亦然,以方便力得少留壽,自力精進,忍此苦痛,不念一切想,入無想定時,我身安隱無有惱患。」《長阿含第二經》 

  [41]「多聞聖弟子,身觸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奪命,不起憂悲稱怨,啼哭號呼,心亂發狂。當于爾時,唯生一受,所謂身受,不生心受。譬如士夫被一毒箭,不被第二毒箭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七0經》 

  [42]「我說彼識不至東、西、南、北,四維、上、下,無所至趣,唯見法,欲入涅槃、寂滅、清涼、清淨、真實。」《雜阿含第叁九經》 

  [43]「時,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:汝那伽波羅愚癡人,以摩鸠羅鬼神像恐怖佛耶?不能動如來、應、等正覺一毛發也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久離恐怖。」《雜阿含第一叁二0經》 

  [44]「有世八法,隨世回轉。雲何爲八?一者利,二者衰,叁者毀,四者譽,五者稱,六者譏,七者苦,八者樂。」《增一阿含四叁品第八經》 

  [45]「如來出現世間,又于世界成佛道,然不著世間八法,猶與周旋,猶如淤泥出生蓮華,極爲鮮潔,不著塵水,諸天所愛敬,見者心歡。」《增一阿含四叁品第九經》 

  [46]「猶如青蓮花,紅、赤、白蓮花,水生水長,出水上,不著水。如是,如來世間生、世間長,出世間行,不著世間法。」《中阿含第九二經》,《雜阿含第一0一經》

  

  

  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六章 聖者之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