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叁節 專注與覺察

  《學佛的基本認識》

  

 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

  第叁節 專注與覺察

  

  專注與覺察的必要性

  我們說,應當在生活中實踐佛法,又說,生活就是六根面對境界的反應,生活中的佛法就是六根律儀 -- 貪與瞋的對治、防範與止息,並且能從這六根律儀的修學中,進入我執的反省,朝向我見、我愛、我慢與無明的止息上邁進。在佛法的修學與實踐中,貪與瞋的對治,顯然是無可回避的項目,我們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對治原則,其中,有一項是「即時覺察 -- 找尋自己的停止指標」,這是根據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聖谛的方法論 -- 先知苦,然後才進入其他叁階的修學[1]而說的。先知苦,就是先要能覺察問題,而且要即時覺察,才能把握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。即時覺察,需要有敏銳的覺察力,敏銳的覺察力,來自于專注,所以,從專注力的鍛煉中,訓練自己敏銳的覺察力,是修學佛法、實踐佛法的必要基礎。

  專注覺察與止觀

  專注,就是注意力的集中,如果將注意力集中于一處,心就安住于一處,這就是「止」了,而「止」的修學,可以得定[2]。例如,能夠將心安止于一處(心一境),擇定目標(覺;尋),作深入細微的思察(觀;伺),如果出現帶有生理猛烈的踴動(喜, pi^ti),與心理淡淡的愉悅(樂,sukha)交錯出現[3]、言語不起的情況[4],就是進入四種禅定中的第一禅(初禅)了。覺察,就是清楚明白,沒有失誤,不會遺漏。深刻的覺察,則不止于表面現象的了知,更是深層事理的思察明白與抉擇,這就是「觀」了。止與觀,就是定與慧,爲佛法修學中的兩大支柱,雖然一個傾向于靜止,一個傾向于發動,表面上兩者的性質相異,但在佛法的修學上,卻是相互增上,相輔相成:雖然佛法修學的完成,在于觀慧的成就,但是觀慧的成就,離不開止的基礎,所以,經中說,「修習于止,終成于觀;修習觀已,亦成于止」[5]。至于應當先從修觀下手,或先修止下手,或者兩者平等交互增上,或者交互增上中又有所偏重,可以依個人的身心狀況與個性傾向來選擇[6],而且應當也不必是單一的、固定不變的選擇。深入的止觀專修,是比較難在日常繁雜的待人處事應對環境中進行的,不過,其精神 -- 專注與覺察,則是可以貫徹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應對,成爲日常生活中修學佛法的一部分。

  四念處

  佛法中注重專注與覺察的修學法門,四念處是其中之一。四念處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內容[7],這是講求將注意力特別集中[8]在肢體與生理上(身念處),或心理感受上(受念處),或心念上(心念處),或心念相對應的法上(法念處),在這四方面作清楚明白的覺察,了了分明其現況與變化的修學法。這樣的修學法是一個很廣泛的修學法門,可以配合出入息念[9]、無相叁昧[10]等多種專修法門修學,也適合在六根面對境界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應用。雖然經中說:「六觸入處律儀修習、多修習,令叁妙行滿足」;「叁妙行修習、多修習,能令四念處滿足」;「四念處修習、多修習,能令七覺分滿足」;「七覺分修習、多修習,明、解脫福利滿足」[11],看起來有六根律儀→叁妙行→四念處→七覺支→解脫的前後次第關系,不過,經中所指的是「滿足」次第,也就是說,是圓滿成就時的次第,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,因爲四念處的滿足要以叁妙行、六根律儀爲基礎,所以六根律儀的修學 -- 日常生活中貪與瞋的對治、防範,也要有一分,或多分四念處的加入,尤其不能缺少四念處法門的主要骨幹 -- 覺察,以及覺察所需的專注。

  中國佛教,傳統上以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爲四念處的修學內容,其實這不是出自于中國佛教哪位論師的竄改,而是印度部派佛教論師們的摘要整理[12]。部派論師們做這樣的摘要整理,從整個論述內容來看,原來是十分完整的,內容也沒有忘失早期經教中重于觀察,重于智慧,重于離煩惱的精神,而且也明確指出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是以對治四顛倒爲著眼點的。對這樣的摘要整理,如果我們因爲好簡而略去論師論述的完整內容,只強調這四句話,而不明白論師們的用意,也忽略早期經典的教說,以爲這樣的摘要內容,就是四念處的全部,則不免失之狹隘,也難以讓人把握四念處中修學覺察的重點了。

  「身身觀念處;受;心;法法觀念處」是《雜阿含經》中,對四念處教說內容的描述[13]。「身身觀念住」,或作「順身身觀住」[14]、「觀身如身念處」[15]、「于身隨觀身」[16]、「于身觀身而住」[17],部派論師的解釋是「身住循身觀」[18],這是說,將注意力特別集中在身體(生理)上,依著(隨著)身體與生理來作覺察,而這種覺察(循觀;循循觀;隨觀),有屬于慧的性質[19],受、心、法的情形也一樣。詳細些的,如說「內身身觀系心住,外身、內外身;內受、外受、內外受;內心、外心、內外心;內法、外法、內外法觀系心住,精進方便,除世間貪憂」[20],這是將觀(覺察)的內容,細分爲內、外,以及內外交錯;將觀的目的與功能,明確地定位在貪憂(煩惱)的去除。什麼是內,什麼是外,經中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,後來的論師,卻有多方面的诠釋,並沒有統一的定論。大略來說,「自己是內,他人是外」,「如果觀察他人,而能反省到自身,就可以稱爲內外了」[21]。

  什麼是依著身體與生理,作內、外、內外的覺察?這是說,舉凡走路、站立、坐下、躺臥,舉手投足,穿衣持[金+本]等肢體儀態,靜默、說話、睡覺,吃、喝的咀嚼吞咽等,都能夠清楚每一個動作,不能有不自覺、漫不經心、糊裏糊塗的動作(這些都是覺察的遺漏);如果是配合出入息念來修時,則要能對每個呼吸的長短(急緩、粗細也一樣),隨著呼吸而來的生理變化,以及對各種禅定境界引發的生理反應,都要清晰分明;如果是配合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等六界觀身體時,則要像做大體解剖一樣[22],分得清清楚楚;如果是配合修不淨觀時,從實物的觀察,然後進入觀想身體的毛、發、齒、皮膚、肌肉、骨胳、內髒、體液……從頭到腳充滿不淨(假想觀),觀看或觀想死屍的腫脹、爆裂、腐爛、分解、人體的骨胳(白骨),都能清晰明白,就像雖然各種植物種子混雜在一起,但是明眼人一眼看去,還是能分辨得清清楚楚一樣[23]。

  這樣,依著身體與生理的覺察作什麼用?經中說,是要從這樣了了分明覺察中,感受身的生、滅無常,體會這只是(唯有)和合身,除了身以外,再也沒有其他實在、獨存、永恒的東西(我)了,然後在無常、無我的體會下,不起執著,不起惡念,不起憂愁煩惱[24]。身念處是這樣,其它受、心、法念處也是如此:從覺察中體會無常、無我而不起執著,尤其無我的體會與實踐,是趣向煩惱徹底止息、解脫涅槃的必要關鍵,所以,每一念處的覺察,就在無我的體會裏與解脫道接軌了。

  感受的種類,佛陀說,可以只說是一種,也可以細分成一百零八種,或者多到無量[25],不過經中最常出現的,是不舒服(苦)、舒服(樂)、中性(不苦不樂)的叁種分類,稱爲叁受。受念處中感受的覺察,也以這叁類爲主,然後,可以更仔細的去分辨,這叁類感受是從生理引起的身受呢,還是非生理的心受?對生起的感受有沒有味著(執著;食)?有沒有欲念[26]?以及感受生起、增強、減弱、消失的變化[27]等。以不舒服的感受來說,生理所引起的不舒服,如生病的病痛,身體受到創擊的傷痛等都是,經中稱爲「身受」,以中了第一支毒箭來譬喻,這是來自生理上自律神經的警告機製,不管是凡夫、聖者,或是解脫者都無法完全避免的感受[28]。非生理的不舒服,如因病痛而延伸出來的憂郁、沈悶、煩躁(期待痊愈的急迫)、害怕、不平、自憐、……等等,稱爲「心受」,這已經是進入煩惱的範圍了,經中以中了第一支毒箭後,再中的第二支毒箭來譬喻[29]。對生起的感受有沒有欲念、執著的分辨覺察,是佛法修學上重要的反省警覺,成功的即時覺察,是不能缺少這種能力的。而從受念處的覺察中,體會無常、無我,則是受念處修學的心髓。

  心念處的修學,是覺察、分辨心念、心境如何,有貪念嗎?有不滿嗎?有疑惑不明嗎?心念是專注呢?還是散亂?是開闊的?還是一直惦念著某事?是不該有的?還是念念于佛法的修學?是煩惱的念頭呢?還是已解脫的?……等等。

  法念處的修學,主要是覺察佛法修學的法,如覺察是否有貪、瞋、睡眠、掉舉、疑等「五蓋」,覺察雜染五蘊的生滅,覺察六根在認識發展過程中,不起煩惱結,覺察七覺支、四聖谛、四禅定等的修學。

  唯一之道?

  覺察能力,不論是用于煩惱的調伏與對治,乃至于煩惱的斷除與超越,都相當重要。所以,經中說這是除愁憂、斷煩惱、證涅槃的方法(一道、一入道、一法、唯一趣向道,或說入于八正「道」的修法)[30]。從道的整體性來說,還是以八正道爲完整的,四念處是八正道的一環,所以,如果要說佛法有通往解脫的「唯一之道」,從修學的整體來看,應當以八正道爲適當,如果從修學的細目來看,任何修學方法(包括四念處),只有在進入無我的體證時,才有解脫的消息,所以,或可以說「無我」的體證,才是解脫的「唯一之道」。不過,說「唯一」,可能容易引起「只要有這個法門就足夠了,不需要其它方面的修學」的誤解,而且,從道的整體性與完整性來看,似乎也不宜特別去強調哪個法門才是「唯一之道」,倒不如說是「必經之道」來得恰當。

  從修學四念處,可以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,養成覺察的習慣,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叁節 專注與覺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