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

  《学佛的基本认识》

  

 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

 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

  

  专注与觉察的必要性

  我们说,应当在生活中实践佛法,又说,生活就是六根面对境界的反应,生活中的佛法就是六根律仪 -- 贪与瞋的对治、防范与止息,并且能从这六根律仪的修学中,进入我执的反省,朝向我见、我爱、我慢与无明的止息上迈进。在佛法的修学与实践中,贪与瞋的对治,显然是无可回避的项目,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对治原则,其中,有一项是「即时觉察 -- 找寻自己的停止指标」,这是根据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四圣谛的方法论 -- 先知苦,然后才进入其他三阶的修学[1]而说的。先知苦,就是先要能觉察问题,而且要即时觉察,才能把握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。即时觉察,需要有敏锐的觉察力,敏锐的觉察力,来自于专注,所以,从专注力的锻炼中,训练自己敏锐的觉察力,是修学佛法、实践佛法的必要基础。

  专注觉察与止观

  专注,就是注意力的集中,如果将注意力集中于一处,心就安住于一处,这就是「止」了,而「止」的修学,可以得定[2]。例如,能够将心安止于一处(心一境),择定目标(觉;寻),作深入细微的思察(观;伺),如果出现带有生理猛烈的踊动(喜, pi^ti),与心理淡淡的愉悦(乐,sukha)交错出现[3]、言语不起的情况[4],就是进入四种禅定中的第一禅(初禅)了。觉察,就是清楚明白,没有失误,不会遗漏。深刻的觉察,则不止于表面现象的了知,更是深层事理的思察明白与抉择,这就是「观」了。止与观,就是定与慧,为佛法修学中的两大支柱,虽然一个倾向于静止,一个倾向于发动,表面上两者的性质相异,但在佛法的修学上,却是相互增上,相辅相成:虽然佛法修学的完成,在于观慧的成就,但是观慧的成就,离不开止的基础,所以,经中说,「修习于止,终成于观;修习观已,亦成于止」[5]。至于应当先从修观下手,或先修止下手,或者两者平等交互增上,或者交互增上中又有所偏重,可以依个人的身心状况与个性倾向来选择[6],而且应当也不必是单一的、固定不变的选择。深入的止观专修,是比较难在日常繁杂的待人处事应对环境中进行的,不过,其精神 -- 专注与觉察,则是可以贯彻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应对,成为日常生活中修学佛法的一部分。

  四念处

  佛法中注重专注与觉察的修学法门,四念处是其中之一。四念处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内容[7],这是讲求将注意力特别集中[8]在肢体与生理上(身念处),或心理感受上(受念处),或心念上(心念处),或心念相对应的法上(法念处),在这四方面作清楚明白的觉察,了了分明其现况与变化的修学法。这样的修学法是一个很广泛的修学法门,可以配合出入息念[9]、无相三昧[10]等多种专修法门修学,也适合在六根面对境界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应用。虽然经中说:「六触入处律仪修习、多修习,令三妙行满足」;「三妙行修习、多修习,能令四念处满足」;「四念处修习、多修习,能令七觉分满足」;「七觉分修习、多修习,明、解脱福利满足」[11],看起来有六根律仪→三妙行→四念处→七觉支→解脱的前后次第关系,不过,经中所指的是「满足」次第,也就是说,是圆满成就时的次第,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,因为四念处的满足要以三妙行、六根律仪为基础,所以六根律仪的修学 -- 日常生活中贪与瞋的对治、防范,也要有一分,或多分四念处的加入,尤其不能缺少四念处法门的主要骨干 -- 觉察,以及觉察所需的专注。

  中国佛教,传统上以「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」为四念处的修学内容,其实这不是出自于中国佛教哪位论师的窜改,而是印度部派佛教论师们的摘要整理[12]。部派论师们做这样的摘要整理,从整个论述内容来看,原来是十分完整的,内容也没有忘失早期经教中重于观察,重于智慧,重于离烦恼的精神,而且也明确指出「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」是以对治四颠倒为着眼点的。对这样的摘要整理,如果我们因为好简而略去论师论述的完整内容,只强调这四句话,而不明白论师们的用意,也忽略早期经典的教说,以为这样的摘要内容,就是四念处的全部,则不免失之狭隘,也难以让人把握四念处中修学觉察的重点了。

  「身身观念处;受;心;法法观念处」是《杂阿含经》中,对四念处教说内容的描述[13]。「身身观念住」,或作「顺身身观住」[14]、「观身如身念处」[15]、「于身随观身」[16]、「于身观身而住」[17],部派论师的解释是「身住循身观」[18],这是说,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身体(生理)上,依着(随着)身体与生理来作觉察,而这种觉察(循观;循循观;随观),有属于慧的性质[19],受、心、法的情形也一样。详细些的,如说「内身身观系心住,外身、内外身;内受、外受、内外受;内心、外心、内外心;内法、外法、内外法观系心住,精进方便,除世间贪忧」[20],这是将观(觉察)的内容,细分为内、外,以及内外交错;将观的目的与功能,明确地定位在贪忧(烦恼)的去除。什么是内,什么是外,经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,后来的论师,却有多方面的诠释,并没有统一的定论。大略来说,「自己是内,他人是外」,「如果观察他人,而能反省到自身,就可以称为内外了」[21]。

  什么是依着身体与生理,作内、外、内外的觉察?这是说,举凡走路、站立、坐下、躺卧,举手投足,穿衣持[金+本]等肢体仪态,静默、说话、睡觉,吃、喝的咀嚼吞咽等,都能够清楚每一个动作,不能有不自觉、漫不经心、糊里糊涂的动作(这些都是觉察的遗漏);如果是配合出入息念来修时,则要能对每个呼吸的长短(急缓、粗细也一样),随着呼吸而来的生理变化,以及对各种禅定境界引发的生理反应,都要清晰分明;如果是配合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等六界观身体时,则要像做大体解剖一样[22],分得清清楚楚;如果是配合修不净观时,从实物的观察,然后进入观想身体的毛、发、齿、皮肤、肌肉、骨胳、内脏、体液……从头到脚充满不净(假想观),观看或观想死尸的肿胀、爆裂、腐烂、分解、人体的骨胳(白骨),都能清晰明白,就像虽然各种植物种子混杂在一起,但是明眼人一眼看去,还是能分辨得清清楚楚一样[23]。

  这样,依着身体与生理的觉察作什么用?经中说,是要从这样了了分明觉察中,感受身的生、灭无常,体会这只是(唯有)和合身,除了身以外,再也没有其他实在、独存、永恒的东西(我)了,然后在无常、无我的体会下,不起执着,不起恶念,不起忧愁烦恼[24]。身念处是这样,其它受、心、法念处也是如此:从觉察中体会无常、无我而不起执着,尤其无我的体会与实践,是趣向烦恼彻底止息、解脱涅槃的必要关键,所以,每一念处的觉察,就在无我的体会里与解脱道接轨了。

  感受的种类,佛陀说,可以只说是一种,也可以细分成一百零八种,或者多到无量[25],不过经中最常出现的,是不舒服(苦)、舒服(乐)、中性(不苦不乐)的三种分类,称为三受。受念处中感受的觉察,也以这三类为主,然后,可以更仔细的去分辨,这三类感受是从生理引起的身受呢,还是非生理的心受?对生起的感受有没有味着(执着;食)?有没有欲念[26]?以及感受生起、增强、减弱、消失的变化[27]等。以不舒服的感受来说,生理所引起的不舒服,如生病的病痛,身体受到创击的伤痛等都是,经中称为「身受」,以中了第一支毒箭来譬喻,这是来自生理上自律神经的警告机制,不管是凡夫、圣者,或是解脱者都无法完全避免的感受[28]。非生理的不舒服,如因病痛而延伸出来的忧郁、沉闷、烦躁(期待痊愈的急迫)、害怕、不平、自怜、……等等,称为「心受」,这已经是进入烦恼的范围了,经中以中了第一支毒箭后,再中的第二支毒箭来譬喻[29]。对生起的感受有没有欲念、执着的分辨觉察,是佛法修学上重要的反省警觉,成功的即时觉察,是不能缺少这种能力的。而从受念处的觉察中,体会无常、无我,则是受念处修学的心髓。

  心念处的修学,是觉察、分辨心念、心境如何,有贪念吗?有不满吗?有疑惑不明吗?心念是专注呢?还是散乱?是开阔的?还是一直惦念着某事?是不该有的?还是念念于佛法的修学?是烦恼的念头呢?还是已解脱的?……等等。

  法念处的修学,主要是觉察佛法修学的法,如觉察是否有贪、瞋、睡眠、掉举、疑等「五盖」,觉察杂染五蕴的生灭,觉察六根在认识发展过程中,不起烦恼结,觉察七觉支、四圣谛、四禅定等的修学。

  唯一之道?

  觉察能力,不论是用于烦恼的调伏与对治,乃至于烦恼的断除与超越,都相当重要。所以,经中说这是除愁忧、断烦恼、证涅槃的方法(一道、一入道、一法、唯一趣向道,或说入于八正「道」的修法)[30]。从道的整体性来说,还是以八正道为完整的,四念处是八正道的一环,所以,如果要说佛法有通往解脱的「唯一之道」,从修学的整体来看,应当以八正道为适当,如果从修学的细目来看,任何修学方法(包括四念处),只有在进入无我的体证时,才有解脱的消息,所以,或可以说「无我」的体证,才是解脱的「唯一之道」。不过,说「唯一」,可能容易引起「只要有这个法门就足够了,不需要其它方面的修学」的误解,而且,从道的整体性与完整性来看,似乎也不宜特别去强调哪个法门才是「唯一之道」,倒不如说是「必经之道」来得恰当。

  从修学四念处,可以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,养成觉察的习惯,…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