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对落实佛法生活化,有很大的助益,这是佛法的修学者都应当高度重视,勉力学习的法门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要由初阶,然后次登第二、第三、第四阶得升殿堂。如是,比丘!于苦圣谛未无间等,而欲于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,无有是处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三六经》 

  [2]「分别的说:修止──奢摩他s/amatha可以得定,修观──毗钵舍那vipassana^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处,观是事理的观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」《空之探究》第十一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3]「初禅有五支: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,是谓初禅有五支。」《中阿含第二一0经》 「发定时,起初顶上有重触现起,但非常舒适,接着引发身心轻安:由心轻安,起身轻安。这是极猛烈的,乐遍身体的每一部分,彻骨彻髓。当时内心大为震动,被形容为『身心踊跃』。等到冲动性过去,就有微妙的轻安乐,与身相应;内心依旧无功用,无分别的坚固安住所缘,这才名为得定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三三一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4]「佛告阿难:初禅正受时,言语寂灭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七四经》 

  [5]「上座答言:尊者阿难!于空处、树下、闲房思惟者,当以二法专精思惟,所谓止、观。尊者阿难复问上座:修习于止,多修习已,当何所成?修习于观,多修习已,当何所成?上座答言:尊者阿难!修习于止,终成于观;修习观已,亦成于止。谓圣弟子止、观俱修,得诸解脱界。」《杂阿含第四六四经》 

  [6]「依经说,有先修止而后成观的,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观双修,才能得(浅深不等的)种种解脱界。『增支部』分为四类:一、修止而后修观;二、修观而后修止;三、止观俱修;四、掉举心重的,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(注五: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传一八‧二七六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六下──一四七上)。)《空之探究》第一二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7]「佛教弟子们依自己、依法而修习,而依止的法,就是四念处──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;四念处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内容。」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第一0六页,印顺法师着。另《佛法概论》第八页亦同。 

  [8]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经》作「专一心」,《中部第十经》(元亨寺译本)作「热心而注意,甚深持念」。 

  [9]「尔时,尊者阿难白佛言:世尊是时,世尊是时,善逝!唯愿为诸比丘说精勤修四念处,诸比丘闻已,当受奉行。佛告阿难:谛听!善思!当为汝说。若比丘入息念时,如入息学,乃至灭出息时,如灭出息学……」《杂阿含第八一三经》 

  [10]「比丘!贪想、恚想、害想,贪觉、恚觉、害觉,及无量种种不善,云何究竟灭尽?于四念处系心,住无相三昧,修习多修习,恶不善法从是而灭,无余永尽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二经》 

  [11]《杂阿含第二八一经》 

  [12]「论曰:已修成止,以为所依,为观速成修四念住,非不得定者能如实见故。如何修习四念住耶?……谓观察身内外十处……又契经说,若有于身住,循身观名身念住,于受、心、法说亦如是……有余师说:色可聚散、可取、可舍,相似相续,不净、苦等易了知故,多分缘身生贪等故,男女展转起贪处故,不净观持息念及分别界,三入修门一切多缘身为境故,修念住位应最初观。……能治净等四颠倒故,观身不净,治于不净。……观受是苦,能治于苦谓乐颠倒。观心无常,能治无常谓常颠倒。观法无我,能治无我。……总观一切身、受、心法,所谓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」《顺正理论》(大正二九‧六七五中至六七七下)

  另,比《顺正理论》早完成,有说一切有部百科全书之称的《大毗婆娑论》说:「如有一类,思惟身是非常,修已纯熟,复观受是苦,心是空,法是非我,心不散乱者,不流不荡安住守一,由此因缘前定不失能进后定,云何无明乃至广说。」(大正二九‧二二一下)似有「观身无常,观受是苦,观心是空,观法非我」的观法。 

  [13]《杂阿含经》〈道品诵〉〈念处相应〉即大正藏编号六0五至六三九经。 

  [14]《杂阿含第二八一经》 

  [15]《中阿含第九八经》 

  [16]《中部第十经》(元亨寺译本) 

  [17]《长部第二二经》(元亨寺译本) 

  [18]「又契经说,若有于身住循身观,名身念住。于受、心、法说亦如是。」《顺正理论》(大正二九‧六七五下) 

  [19]「若就相杂释念住名,谓与慧俱,念方得住,令念得住故,慧得念住名。」《顺正理论》(大正二九‧六七五下) 

  [20]《杂阿含第五三八经》 

  [21]参阅拙著《中阿含经十二选》第一八五页。 

  [22]《中阿含第九八经》作:「我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、空界、识界,犹如屠儿杀牛,剥皮布于地上,分作六段。」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经》作:「此身有四种,犹如巧能屠牛之士,若屠牛弟子解牛节,解而自观见此是脚,此是心,此是节,此是头,如是,彼比丘分别此界,而自观察此身有地、水、火、风种。」 

  [23]《中阿含第九八经》作:「犹如器,盛若干种子,有目之士悉见分明。谓:稻、粟种、蔓菁、芥子。如是,比丘此身随住,随其好恶,从头至足,观见种种不净充满。」《中部第十经》(元亨寺译本)举稻、粟、绿豆、豆颗、胡麻、大米,《长部第二二经》(元亨寺译本)略同。 

  [24]《中阿含第九八经》作:「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。」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经》作:「当观身自娱乐,除欲恶念,无有忧愁。」《中部第十经》(元亨寺译本)作:「于身而随观某(集?)法、于身而随观灭法、于身而随观某(集?)灭之法。彼现『身』是存在之念,如是资其慧,资其思念。彼无有依止而住,即不着世间。」《长部第二二经》(元亨寺译本)作:「或于身,观生法而住;于身,观生灭而住;又于身,观生灭法而住。尚又智识所成及意念所成,皆会『有身』之思念现前。彼当无所依而住,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。」后二者林崇安在「受念处」的段落综合译为「现前觉知到『这是感受!』如是唯有了知,唯有觉照。于是他无所染着,对(身心)世界无所执取了。」(参照《中华佛学学报》第九期〈受念住的研究〉) 

  [25]「佛告优陀夷:我有时说一受,或时说二受,或说三、四、五、六、十八、三十六,乃至百八受,或时说无量受。云何我说一受?如说所有受皆悉是,是名我说一受。云何说二受?说身受,心受,是名二受。云何三受?乐受,苦受,不苦不乐受。云何四受?……」《杂阿含第四八五经》 

  [26]「在北传《中阿含经》的受念住、《杂阿含经》第四七一经、四七二经等,以及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》卷五等处,列出二十一种感受,归为七类如下:一、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,二、乐身受、苦身受、不苦不乐身受,三、乐心受、苦心受、不苦不乐心受,四、乐食受(乐有爱味受、乐有味受)、苦食受(苦有爱味受、苦有味受)、不苦不乐食受(不苦不乐有爱味受、不味不乐无味受),五、乐无食受(乐无爱味受、乐无味受)、苦无食受、不苦不乐无食受,六、乐念着受(乐欲受、乐依耽嗜受、乐耽嗜依受)、苦贪着受、不苦不乐贪着受,七、乐出要受(乐无欲受、乐依出离受、乐出离依受)、苦出要受、不苦不乐出要受。以上七类,每类依乐、苦及不苦不乐分出三项,共成二十一种感受;不同经论的译名虽有出入,但内容完全相同。」〈受念住的研究〉,林崇安着,《中华佛学学报》第九期第四一页。 

  [27]「彼习法而自娱乐。亦观尽法,复观习尽之法,或复有痛而现在前,可知可见。」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经》 

  [28]「多闻圣弟子,身触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夺命,不起忧悲称怨,啼哭号呼,心乱发狂。当于尔时,唯生一受,所谓身受,不生心受。譬如士夫被一毒箭,不被第二毒箭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七0经》 

  [29]「佛告诸比丘: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诸比丘!愚痴无闻凡夫,身触生诸受,增诸苦痛,乃至夺命,愁忧称怨,啼哭号呼,心生狂乱。当于尔时,增长二受:若身受,若心受。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,极生苦痛,愚痴无闻凡夫,亦复如是、增长二受──身受、心受,极生苦痛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七0经》 

  [30]《中阿含第九八经》作:「有一道,净众生,度忧畏,灭苦恼,断啼哭,得正法,谓四念处。」

  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经》作:「有一入道,净众生行,除去愁忧,无有诸恼,得大智慧,成泥洹证,所谓当灭五盖,思惟四意止。云何名为一入?所谓专一心,是谓一入。云何为道?所谓贤圣八品道。」

  《中部第10经》(元亨寺译本)作:「于此,为有情之净化、愁悲之超越、苦忧之消灭、正道之获得、涅槃之作证,此有一法,即四念处也。」

  《长部第二二经》(元亨寺译本)作:「为众生之清净,为度忧悲,为灭苦恼,为得真理,为证涅槃,唯一趣向道,即四念处。」

  

  

  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