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叁節 專注與覺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對落實佛法生活化,有很大的助益,這是佛法的修學者都應當高度重視,勉力學習的法門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要由初階,然後次登第二、第叁、第四階得升殿堂。如是,比丘!于苦聖谛未無間等,而欲于苦集聖谛、苦滅聖谛、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,無有是處。」《雜阿含第四叁六經》 

  [2]「分別的說:修止──奢摩他s/amatha可以得定,修觀──毗缽舍那vipassana^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處,觀是事理的觀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」《空之探究》第十一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3]「初禅有五支: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,是謂初禅有五支。」《中阿含第二一0經》 「發定時,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,但非常舒適,接著引發身心輕安:由心輕安,起身輕安。這是極猛烈的,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,徹骨徹髓。當時內心大爲震動,被形容爲『身心踴躍』。等到沖動性過去,就有微妙的輕安樂,與身相應;內心依舊無功用,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,這才名爲得定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叁叁一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4]「佛告阿難:初禅正受時,言語寂滅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七四經》 

  [5]「上座答言:尊者阿難!于空處、樹下、閑房思惟者,當以二法專精思惟,所謂止、觀。尊者阿難複問上座:修習于止,多修習已,當何所成?修習于觀,多修習已,當何所成?上座答言:尊者阿難!修習于止,終成于觀;修習觀已,亦成于止。謂聖弟子止、觀俱修,得諸解脫界。」《雜阿含第四六四經》 

  [6]「依經說,有先修止而後成觀的,有先修觀而後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觀雙修,才能得(淺深不等的)種種解脫界。『增支部』分爲四類:一、修止而後修觀;二、修觀而後修止;叁、止觀俱修;四、掉舉心重的,在止觀中特重于修止(注五: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二七六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六下──一四七上)。)《空之探究》第一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7]「佛教弟子們依自己、依法而修習,而依止的法,就是四念處──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;四念處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內容。」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第一0六頁,印順法師著。另《佛法概論》第八頁亦同。 

  [8]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經》作「專一心」,《中部第十經》(元亨寺譯本)作「熱心而注意,甚深持念」。 

  [9]「爾時,尊者阿難白佛言:世尊是時,世尊是時,善逝!唯願爲諸比丘說精勤修四念處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佛告阿難:谛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若比丘入息念時,如入息學,乃至滅出息時,如滅出息學……」《雜阿含第八一叁經》 

  [10]「比丘!貪想、恚想、害想,貪覺、恚覺、害覺,及無量種種不善,雲何究竟滅盡?于四念處系心,住無相叁昧,修習多修習,惡不善法從是而滅,無余永盡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七二經》 

  [11]《雜阿含第二八一經》 

  [12]「論曰:已修成止,以爲所依,爲觀速成修四念住,非不得定者能如實見故。如何修習四念住耶?……謂觀察身內外十處……又契經說,若有于身住,循身觀名身念住,于受、心、法說亦如是……有余師說:色可聚散、可取、可舍,相似相續,不淨、苦等易了知故,多分緣身生貪等故,男女展轉起貪處故,不淨觀持息念及分別界,叁入修門一切多緣身爲境故,修念住位應最初觀。……能治淨等四顛倒故,觀身不淨,治于不淨。……觀受是苦,能治于苦謂樂顛倒。觀心無常,能治無常謂常顛倒。觀法無我,能治無我。……總觀一切身、受、心法,所謂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」《順正理論》(大正二九‧六七五中至六七七下)

  另,比《順正理論》早完成,有說一切有部百科全書之稱的《大毗婆娑論》說:「如有一類,思惟身是非常,修已純熟,複觀受是苦,心是空,法是非我,心不散亂者,不流不蕩安住守一,由此因緣前定不失能進後定,雲何無明乃至廣說。」(大正二九‧二二一下)似有「觀身無常,觀受是苦,觀心是空,觀法非我」的觀法。 

  [13]《雜阿含經》〈道品誦〉〈念處相應〉即大正藏編號六0五至六叁九經。 

  [14]《雜阿含第二八一經》 

  [15]《中阿含第九八經》 

  [16]《中部第十經》(元亨寺譯本) 

  [17]《長部第二二經》(元亨寺譯本) 

  [18]「又契經說,若有于身住循身觀,名身念住。于受、心、法說亦如是。」《順正理論》(大正二九‧六七五下) 

  [19]「若就相雜釋念住名,謂與慧俱,念方得住,令念得住故,慧得念住名。」《順正理論》(大正二九‧六七五下) 

  [20]《雜阿含第五叁八經》 

  [21]參閱拙著《中阿含經十二選》第一八五頁。 

  [22]《中阿含第九八經》作:「我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、空界、識界,猶如屠兒殺牛,剝皮布于地上,分作六段。」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經》作:「此身有四種,猶如巧能屠牛之士,若屠牛弟子解牛節,解而自觀見此是腳,此是心,此是節,此是頭,如是,彼比丘分別此界,而自觀察此身有地、水、火、風種。」 

  [23]《中阿含第九八經》作:「猶如器,盛若幹種子,有目之士悉見分明。謂:稻、粟種、蔓菁、芥子。如是,比丘此身隨住,隨其好惡,從頭至足,觀見種種不淨充滿。」《中部第十經》(元亨寺譯本)舉稻、粟、綠豆、豆顆、胡麻、大米,《長部第二二經》(元亨寺譯本)略同。 

  [24]《中阿含第九八經》作:「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。」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經》作:「當觀身自娛樂,除欲惡念,無有憂愁。」《中部第十經》(元亨寺譯本)作:「于身而隨觀某(集?)法、于身而隨觀滅法、于身而隨觀某(集?)滅之法。彼現『身』是存在之念,如是資其慧,資其思念。彼無有依止而住,即不著世間。」《長部第二二經》(元亨寺譯本)作:「或于身,觀生法而住;于身,觀生滅而住;又于身,觀生滅法而住。尚又智識所成及意念所成,皆會『有身』之思念現前。彼當無所依而住,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。」後二者林崇安在「受念處」的段落綜合譯爲「現前覺知到『這是感受!』如是唯有了知,唯有覺照。于是他無所染著,對(身心)世界無所執取了。」(參照《中華佛學學報》第九期〈受念住的研究〉) 

  [25]「佛告優陀夷:我有時說一受,或時說二受,或說叁、四、五、六、十八、叁十六,乃至百八受,或時說無量受。雲何我說一受?如說所有受皆悉是,是名我說一受。雲何說二受?說身受,心受,是名二受。雲何叁受?樂受,苦受,不苦不樂受。雲何四受?……」《雜阿含第四八五經》 

  [26]「在北傳《中阿含經》的受念住、《雜阿含經》第四七一經、四七二經等,以及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》卷五等處,列出二十一種感受,歸爲七類如下:一、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,二、樂身受、苦身受、不苦不樂身受,叁、樂心受、苦心受、不苦不樂心受,四、樂食受(樂有愛味受、樂有味受)、苦食受(苦有愛味受、苦有味受)、不苦不樂食受(不苦不樂有愛味受、不味不樂無味受),五、樂無食受(樂無愛味受、樂無味受)、苦無食受、不苦不樂無食受,六、樂念著受(樂欲受、樂依耽嗜受、樂耽嗜依受)、苦貪著受、不苦不樂貪著受,七、樂出要受(樂無欲受、樂依出離受、樂出離依受)、苦出要受、不苦不樂出要受。以上七類,每類依樂、苦及不苦不樂分出叁項,共成二十一種感受;不同經論的譯名雖有出入,但內容完全相同。」〈受念住的研究〉,林崇安著,《中華佛學學報》第九期第四一頁。 

  [27]「彼習法而自娛樂。亦觀盡法,複觀習盡之法,或複有痛而現在前,可知可見。」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經》 

  [28]「多聞聖弟子,身觸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奪命,不起憂悲稱怨,啼哭號呼,心亂發狂。當于爾時,唯生一受,所謂身受,不生心受。譬如士夫被一毒箭,不被第二毒箭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七0經》 

  [29]「佛告諸比丘: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諸比丘!愚癡無聞凡夫,身觸生諸受,增諸苦痛,乃至奪命,愁憂稱怨,啼哭號呼,心生狂亂。當于爾時,增長二受:若身受,若心受。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,極生苦痛,愚癡無聞凡夫,亦複如是、增長二受──身受、心受,極生苦痛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七0經》 

  [30]《中阿含第九八經》作:「有一道,淨衆生,度憂畏,滅苦惱,斷啼哭,得正法,謂四念處。」

  《增一阿含十二品第一經》作:「有一入道,淨衆生行,除去愁憂,無有諸惱,得大智慧,成泥洹證,所謂當滅五蓋,思惟四意止。雲何名爲一入?所謂專一心,是謂一入。雲何爲道?所謂賢聖八品道。」

  《中部第10經》(元亨寺譯本)作:「于此,爲有情之淨化、愁悲之超越、苦憂之消滅、正道之獲得、涅槃之作證,此有一法,即四念處也。」

  《長部第二二經》(元亨寺譯本)作:「爲衆生之清淨,爲度憂悲,爲滅苦惱,爲得真理,爲證涅槃,唯一趣向道,即四念處。」

  

  

  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叁節 專注與覺察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