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,義饒益非非義饒益,柔軟不粗澀,慈心不瞋恚」[25]。其實,這五個原則不只限于舉發別人的錯誤,若作爲朋友、團體間的一般交談守則,也很適宜:1.實:說話精准如實情,避免情感性添油加醋的誇張。當引用別人的話,或僅是自己的推論時,也應當如實表明,以避免誤解。2.時:適當的時機,講適當的話,否則,雖然是同樣的一句好話,時機不對,恐怕也會帶來極不良的結果。3.義饒益:說話要有助于自、他善法的增長,以及煩惱之消除,沒有助益的話,能不說最好就不說。時常不甘寂寞,言不及義,可能會養成攀緣的習慣,並不利于佛法的修學。4.柔軟不粗澀:說話時,遣詞用語要柔和不帶刺,要考量對方的感受,不要譏諷辱罵,針鋒相對。5.慈心,不起瞋恚情緒。時常以這五個原則自我調伏,也是八正道中正語的實踐。

  十、假如來了一個壞消息-- 無常想、隨死念

  有一次,尊者舍利弗教導比丘們說,喜歡遠離人群獨居的阿練若比丘,在荒郊野外,如果要檢證自己是否已經離五欲,那麼,就在心中刻意地生起「男女的親愛,聲色的娛心」影像,來測試自己的反應。如果發現自己會因此而起愛欲,那麼,就表示自己還沒有能離開五欲,不可以記說自己已經離了五欲[26]。同樣地,我們也可以模仿尊者舍利弗的教導,給自己一些假設,設想如若來了一個壞消息,像是失去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人或事;失去一個重要的投資或財産;身體得了一個大病變……等等,看看自己會有什麼反應。我們的重點,當然不在于檢證自己的成就如何,而是希望在這樣的假設中,發現自己有什麼潛在的問題,並且練習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。我們可以在冷靜從容(因爲是假設狀況)中,充分地以佛法的如理作意,思惟應當怎麼做才是如法。這樣的方法,與「無常想」、「隨死念」的觀想法,也很類似。無常想與隨死念是可以作多方面觀想運用的,不限于厭離心的培養而已。如果淺一點,我們將隨死念當成:假如我現在就面臨死亡,我有什麼罣礙嗎?我能安心、平靜地走嗎?如果不能,我擔心的是什麼?我罣礙的是什麼?就世俗上的考量,應當怎麼做?佛法的觀點又怎麼說?我應當怎麼做?……問題可能會一個一個地浮現。或許,剛開始這只是「頭腦作用」,但是,如果能時常做這樣的觀想,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的建設與准備,就如同軍隊中的沙盤推演一樣,當事情真的發生時,必定會比毫無准備的驚慌失措要強。如果能夠因此而時時做正思惟,假以時日,也能從熏習中,獲得正見增上。

  十一、承擔的勇氣

  最後,就是強化自己承擔的勇氣,來面對不如意的事。苦,是緣起、無常與貪愛下的必然産品,除了解脫的聖者外,沒有人能徹底地離苦,即使是解脫的聖者,也還有身苦。一味地恐懼,算計逃避,只會徒增我執、我愛的煩擾而已,並不利于佛法的修學,反而是勇敢地面對承擔,從受苦的困境中體會佛法,肯認佛法,堅定佛法的信念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舍利弗言:涅槃者,貪欲永盡,瞋恚永盡,愚癡永盡,一切諸煩惱永盡,是名涅槃。……貪欲永盡無余,瞋恚、愚癡永盡無余,是名阿羅漢者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九0經》 

  [2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衆生于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結所系,長夜輪回生死,不知苦際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六七經》 

  [3]「世尊告曰:如是,梵志!如是,梵志!若愛生時,便生愁戚、啼哭、憂苦、煩惋、懊惱。梵志語曰瞿昙:何言若愛生時,便生愁戚、啼哭、憂苦、煩惋、懊惱耶?瞿昙當知!若愛生時,生喜心樂。」《中阿含第二一六經》 

  [4]《中阿含第叁0經》 

  [5]「爾時,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:善業以先禮,最初無過者。空無解脫門,此是禮佛義。若欲禮佛者,當來及過去,當觀空無法,此名禮佛義。」《增一阿含第叁六品第五經》 

  [6]「思有叁種:一、審慮思。二、決定心。叁、動發思。若思能動身即說爲身業……」《大乘成業論》(大正叁一‧七八五下) 

  [7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,當以數數念于五相。數念五相已,生不善念即便得滅,惡念滅已,心便常住,在內止息一意得定。雲何爲五?比丘者,念相善相應……。複次,比丘!念相善相應若生不善念者,彼觀此念惡有災患。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一0一經》 

  [8]「世尊告婆羅門長者:我當爲說自通之法,谛聽,善思。何等自通之法?謂聖弟子作如是學:我作是念:若有欲殺我者,我不喜;我若所不喜,他亦如是,雲何殺彼?作是覺已,受不殺生,不樂殺生,如上說。我若不喜人盜于我,他亦不喜,我雲何盜他?是故持不盜戒,不樂于盜,如上說。我既不喜人侵我妻,他亦不喜,我今雲何侵人妻婦?是故受持不他淫戒,如上說。我尚不喜爲人所欺,他亦如是,雲何欺他?是故受持不妄語戒,如上說。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,他亦如是,我今雲何離他親友?是故不行兩舌,(如上說)。我尚不喜人加粗言,他亦如是,雲何于他而起罵辱?是故于他不行惡口,如上說。我尚不喜人作绮語,他亦如是,雲何于他而作绮語?是故于他不行绮飾,如上說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四四經》 

  [9]「若見宿人,當作母想;見中年者,作姊妹想;見幼稚者,當作女想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一六五經》 

  [10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五根,何等爲五?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,能修信根。依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,是名信根成就。信根成就,即是慧根。如信根,如是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亦如是說。」《雜阿含第六五六經》 

  [11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當修七覺分。何等爲修七覺分?謂念覺分乃至舍覺分。若比丘修念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。如是,修擇法、精進;喜、猗、定、舍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。」《雜阿含第七二九經》 

  [12]「是比丘修正見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;修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,是名修八聖道。」《雜阿含第七六四經》 

  [13]「如是,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,依離、依無欲、依出要、依滅、向于舍,乃至斷愛。愛斷已,彼欲亦息。修精進定、心定、思惟定斷行成就,依離、依無欲、依出要、依滅、向于舍,乃至愛盡。愛盡已,思惟則息。」《雜阿含第五六一經》 

  [14]《雜阿含第七四一經》~《雜阿含第七四七經》。 

  [15]「佛告比丘: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比丘于色向厭,離欲,滅盡,是名法次法向。如是于受、想、行、識,向厭,離欲,滅盡,是名法次法向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七經》

  「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有四種入流分。何等爲四?謂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」《雜阿含第八四叁經》 

  [16]「雲何有漏從離斷耶?比丘!見惡象,則當遠離;惡馬、惡牛、……惡知識、惡朋友、惡異道、惡闾裏、惡居止……盡當遠離。若不離者,則生煩惱憂戚,離則不生煩惱憂戚,是謂有漏從離斷也。」《中阿含第一0經》 

  [17]「念相善相應時,生不善念;觀念惡患時,複生不善念者,彼比丘不應念此念令生惡不善念故。彼不念此念,已生不善念即便得滅。惡念滅已,心便常住,在內止息,一意得定。猶有目人,色在光明而不用見,彼或閉目或身避去。」《中阿含第一0一經》 

  [18]「佛告比丘:谛聽!善思,當爲汝說。比丘,于色向厭、離欲、滅盡,是名法、次法向。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于識向厭、離欲、滅盡,是名法、次法向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七經》

  「佛告諸比丘:若比丘于老、病、死生厭、離欲、滅盡向,是名法、次法向。」《雜阿含第叁六四經》 

  [19]「無常想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……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七0經》 

  [20]「佛告比丘:于色(受、想、行、識)生厭,離欲,滅盡,不起諸漏,心正解脫,是名比丘見法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八經》 

  [21]「無量叁昧者,謂聖弟子心與慈俱,無怨、無憎、無恚,寬弘重心,無量修習普緣,一方充滿,如是,二方、叁方、四方上下……」《雜阿含第五六七經》 

  [22]「觀真空人,先有無量布施、持戒、禅定,其心柔軟,諸結使薄,然後得真空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一九四上) 

  [23]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;亦爲是假名;亦是中道義。」《中論》(大正叁0‧叁叁中) 

  [24]「猶人行道,進路急速,彼作是念:我何爲速?我今甯可徐徐行耶?彼即徐行。」《中阿含第一0一經》 

  [25]「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,得舉他罪。雲何爲五?實非不實,時不非時,義饒益非非義饒益,柔軟不粗澀,慈心不瞋恚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九七經》 

  [26]「時,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:若阿練若比丘,或于空地、林中樹下,當作是學:內自觀察思惟,心中自覺有欲想不?若不覺者,當于境界或于淨相,若愛欲起,違于遠離,……于彼淨相隨生愛欲,流注浚輸,違于遠離,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于五欲功德離欲解脫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九叁經》

  「或取淨相(即故意想男女的親愛,聲色的娛心等)……。」《佛法概論》第二五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

  

  

  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