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时,义饶益非非义饶益,柔软不粗涩,慈心不瞋恚」[25]。其实,这五个原则不只限于举发别人的错误,若作为朋友、团体间的一般交谈守则,也很适宜:1.实:说话精准如实情,避免情感性添油加醋的夸张。当引用别人的话,或仅是自己的推论时,也应当如实表明,以避免误解。2.时:适当的时机,讲适当的话,否则,虽然是同样的一句好话,时机不对,恐怕也会带来极不良的结果。3.义饶益:说话要有助于自、他善法的增长,以及烦恼之消除,没有助益的话,能不说最好就不说。时常不甘寂寞,言不及义,可能会养成攀缘的习惯,并不利于佛法的修学。4.柔软不粗涩:说话时,遣词用语要柔和不带刺,要考量对方的感受,不要讥讽辱骂,针锋相对。5.慈心,不起瞋恚情绪。时常以这五个原则自我调伏,也是八正道中正语的实践。
十、假如来了一个坏消息-- 无常想、随死念
有一次,尊者舍利弗教导比丘们说,喜欢远离人群独居的阿练若比丘,在荒郊野外,如果要检证自己是否已经离五欲,那么,就在心中刻意地生起「男女的亲爱,声色的娱心」影像,来测试自己的反应。如果发现自己会因此而起爱欲,那么,就表示自己还没有能离开五欲,不可以记说自己已经离了五欲[26]。同样地,我们也可以模仿尊者舍利弗的教导,给自己一些假设,设想如若来了一个坏消息,像是失去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人或事;失去一个重要的投资或财产;身体得了一个大病变……等等,看看自己会有什么反应。我们的重点,当然不在于检证自己的成就如何,而是希望在这样的假设中,发现自己有什么潜在的问题,并且练习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。我们可以在冷静从容(因为是假设状况)中,充分地以佛法的如理作意,思惟应当怎么做才是如法。这样的方法,与「无常想」、「随死念」的观想法,也很类似。无常想与随死念是可以作多方面观想运用的,不限于厌离心的培养而已。如果浅一点,我们将随死念当成:假如我现在就面临死亡,我有什么罣碍吗?我能安心、平静地走吗?如果不能,我担心的是什么?我罣碍的是什么?就世俗上的考量,应当怎么做?佛法的观点又怎么说?我应当怎么做?……问题可能会一个一个地浮现。或许,刚开始这只是「头脑作用」,但是,如果能时常做这样的观想,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的建设与准备,就如同军队中的沙盘推演一样,当事情真的发生时,必定会比毫无准备的惊慌失措要强。如果能够因此而时时做正思惟,假以时日,也能从熏习中,获得正见增上。
十一、承担的勇气
最后,就是强化自己承担的勇气,来面对不如意的事。苦,是缘起、无常与贪爱下的必然产品,除了解脱的圣者外,没有人能彻底地离苦,即使是解脱的圣者,也还有身苦。一味地恐惧,算计逃避,只会徒增我执、我爱的烦扰而已,并不利于佛法的修学,反而是勇敢地面对承担,从受苦的困境中体会佛法,肯认佛法,坚定佛法的信念。
注解
[1]「舍利弗言:涅槃者,贪欲永尽,瞋恚永尽,愚痴永尽,一切诸烦恼永尽,是名涅槃。……贪欲永尽无余,瞋恚、愚痴永尽无余,是名阿罗汉者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九0经》
[2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众生于无始生死,无明所盖,爱结所系,长夜轮回生死,不知苦际。」《杂阿含第二六七经》
[3]「世尊告曰:如是,梵志!如是,梵志!若爱生时,便生愁戚、啼哭、忧苦、烦惋、懊恼。梵志语曰瞿昙:何言若爱生时,便生愁戚、啼哭、忧苦、烦惋、懊恼耶?瞿昙当知!若爱生时,生喜心乐。」《中阿含第二一六经》
[4]《中阿含第三0经》
[5]「尔时,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:善业以先礼,最初无过者。空无解脱门,此是礼佛义。若欲礼佛者,当来及过去,当观空无法,此名礼佛义。」《增一阿含第三六品第五经》
[6]「思有三种:一、审虑思。二、决定心。三、动发思。若思能动身即说为身业……」《大乘成业论》(大正三一‧七八五下)
[7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,当以数数念于五相。数念五相已,生不善念即便得灭,恶念灭已,心便常住,在内止息一意得定。云何为五?比丘者,念相善相应……。复次,比丘!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,彼观此念恶有灾患。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一0一经》
[8]「世尊告婆罗门长者:我当为说自通之法,谛听,善思。何等自通之法?谓圣弟子作如是学:我作是念:若有欲杀我者,我不喜;我若所不喜,他亦如是,云何杀彼?作是觉已,受不杀生,不乐杀生,如上说。我若不喜人盗于我,他亦不喜,我云何盗他?是故持不盗戒,不乐于盗,如上说。我既不喜人侵我妻,他亦不喜,我今云何侵人妻妇?是故受持不他淫戒,如上说。我尚不喜为人所欺,他亦如是,云何欺他?是故受持不妄语戒,如上说。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,他亦如是,我今云何离他亲友?是故不行两舌,(如上说)。我尚不喜人加粗言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起骂辱?是故于他不行恶口,如上说。我尚不喜人作绮语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作绮语?是故于他不行绮饰,如上说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四四经》
[9]「若见宿人,当作母想;见中年者,作姊妹想;见幼稚者,当作女想。」《杂阿含第一一六五经》
[10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五根,何等为五?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,能修信根。依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,是名信根成就。信根成就,即是慧根。如信根,如是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亦如是说。」《杂阿含第六五六经》
[11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当修七觉分。何等为修七觉分?谓念觉分乃至舍觉分。若比丘修念觉分,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。如是,修择法、精进;喜、猗、定、舍觉分,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。」《杂阿含第七二九经》
[12]「是比丘修正见,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;修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,是名修八圣道。」《杂阿含第七六四经》
[13]「如是,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,依离、依无欲、依出要、依灭、向于舍,乃至断爱。爱断已,彼欲亦息。修精进定、心定、思惟定断行成就,依离、依无欲、依出要、依灭、向于舍,乃至爱尽。爱尽已,思惟则息。」《杂阿含第五六一经》
[14]《杂阿含第七四一经》~《杂阿含第七四七经》。
[15]「佛告比丘: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比丘于色向厌,离欲,灭尽,是名法次法向。如是于受、想、行、识,向厌,离欲,灭尽,是名法次法向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经》
「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有四种入流分。何等为四?谓亲近善男子,听正法,内正思惟,法次法向。」《杂阿含第八四三经》
[16]「云何有漏从离断耶?比丘!见恶象,则当远离;恶马、恶牛、……恶知识、恶朋友、恶异道、恶闾里、恶居止……尽当远离。若不离者,则生烦恼忧戚,离则不生烦恼忧戚,是谓有漏从离断也。」《中阿含第一0经》
[17]「念相善相应时,生不善念;观念恶患时,复生不善念者,彼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。彼不念此念,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。恶念灭已,心便常住,在内止息,一意得定。犹有目人,色在光明而不用见,彼或闭目或身避去。」《中阿含第一0一经》
[18]「佛告比丘:谛听!善思,当为汝说。比丘,于色向厌、离欲、灭尽,是名法、次法向。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识,于识向厌、离欲、灭尽,是名法、次法向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经》
「佛告诸比丘:若比丘于老、病、死生厌、离欲、灭尽向,是名法、次法向。」《杂阿含第三六四经》
[19]「无常想修习、多修习,能断一切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、掉、慢、无明。……无常想者,能建立无我想。圣弟子住无我想,心离我慢,顺得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0经》
[20]「佛告比丘:于色(受、想、行、识)生厌,离欲,灭尽,不起诸漏,心正解脱,是名比丘见法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第二八经》
[21]「无量三昧者,谓圣弟子心与慈俱,无怨、无憎、无恚,宽弘重心,无量修习普缘,一方充满,如是,二方、三方、四方上下……」《杂阿含第五六七经》
[22]「观真空人,先有无量布施、持戒、禅定,其心柔软,诸结使薄,然后得真空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一九四上)
[23]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;亦为是假名;亦是中道义。」《中论》(大正三0‧三三中)
[24]「犹人行道,进路急速,彼作是念:我何为速?我今宁可徐徐行耶?彼即徐行。」《中阿含第一0一经》
[25]「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,得举他罪。云何为五?实非不实,时不非时,义饶益非非义饶益,柔软不粗涩,慈心不瞋恚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九七经》
[26]「时,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:若阿练若比丘,或于空地、林中树下,当作是学:内自观察思惟,心中自觉有欲想不?若不觉者,当于境界或于净相,若爱欲起,违于远离,……于彼净相随生爱欲,流注浚输,违于远离,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九三经》
「或取净相(即故意想男女的亲爱,声色的娱心等)……。」《佛法概论》第二五八页,印顺法师着。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节 对治与调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