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解脫苦行,善哉!我今善解脫苦行。先修正願,今已果得無上菩提。」《雜阿含第六四四經》:「是名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決定正向于正覺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邊。」
[15]「尊者阿難言答曰:目揵連!若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、阿羅诃解脫,此叁解脫,無有差別,亦無勝如。」《中阿含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》
[16]「諸比丘!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阿羅漢慧解脫,有何種種別異?……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所未得法能得,未製梵行能製,能善知道,善說道,爲衆將導;然後聲聞成就隨法,隨道,樂奉大師教誡教授,善于正法。是名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阿羅漢慧解脫,種種別異。」《雜阿含第六八四經》
[17]『如《婆沙》卷九說:「善說法者,唯說實有法我,有性實有,如實見故」。補特伽羅我是五蘊和合有的,所以是假;假的所依是自性實有,所以說:「有性實有,如實見故」。這種思想,即是假定世間事物,有實在的根本的自性物,而後才有世間的一切。他們從「析假見實」的方法,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質素──心、物、非心非物,即是事物的實體,也即是所謂自性,自性即萬有的本元。如『順正理論』卷十叁說:「未知何法爲假所依?非離假依可有假法」。「假必依實」──自性有,是最根本的見解。』《中觀今論》第六六頁,印順法師著。
[18]『大概的說:以一切法空sarva-dharma-s/u^nyata^爲了義的,是「初期大乘」;以一切法空爲不究竟,而應「空其所空,有(也作「不空」)其所有」的,是「後期大乘」。「初期大乘」經的傳出,約自西元前五0年,到西元二00年頃,傳出也是有先後的。也有思想與「初期」相同,而傳出卻遲在「後期」的,這如「部派佛教」,是先于大乘的,而在大乘流行中,部派也還在流行發展一樣。』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八一頁,印順法師著。
[19]『依阿賴耶識爲依止,成立雜染生死與清淨解脫。阿賴耶(雜染)種子識,唯識現爲有漏雜染;阿賴耶識中,「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」,性質是反阿賴耶識的,能引生出世心,雜染盡就轉所依而得法身。』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叁四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
[20]「大乘論方面,無著Asan%ga、世親Vasubandhu造論通經,成立阿賴耶識a^layavijn~a^na爲依止的瑜伽行派Yoga^ca^ra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一五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
[21]「興起于南印度的,真實常住的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爲依說;起于北方的,虛妄無常的阿賴耶識a^layavijn~a^na爲依說:二者恰好是對立的。傳入中印度(北方人稱之爲「東方」),因接觸而有了折衷與貫通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二九四頁,印順法師著。
[22]「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,如大海波,常不斷絕,身俱生故,離無常過,離于我過,自性清淨。」 《入楞伽經》 (大正一六‧五五六中)
[23]『又,據《魏志》卷一一四、《曆代叁寶紀》卷二等所載,前漢哀帝元壽元年(西元前二),博士弟子景憲嘗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「浮屠經」。』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一四一七頁中。又,《佛光大辭典》第二六六叁頁上,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(印順法師著)第二二九頁亦同。
[24]「佛教中,如《大日經》、《金剛頂經》等中期密教之前的經典,通常都稱作「經」(Su^tra),但後期密教聖典(Tantra)出現後,則連同其前之密教經典,一並稱爲怛特羅。」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二七七五頁上
[25]「本寺(超戒寺)頗受波羅王朝曆代君王的支持,然于一二0叁年,與歐丹多富梨寺共毀于回教徒之手。現代佛教史家即以本寺的被毀年代,作爲印度佛教的結束年代。」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四五0一頁上
[26]「松贊幹布在西元六叁八年向唐室請求聯婚遭拒;六四0年冬,再派使者祿東贊,獻上黃金五千兩請婚;翌年春,文成公主由禮部尚書、江夏王李道宗護送至黃河源附近之柏海,松贊幹布親迎入蕃。……文成公主到拉薩後,主持建造小昭寺,安奉自長安帶來的釋迦佛像(後移至大昭寺奉置)。」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一叁五五頁下
[27]「赤松德贊晚年,以中國禅僧摩诃衍爲首的漢地佛教在西藏逐漸取得勢力,並與印度佛教引起紛爭。爲了解決愈演愈烈的爭論,赤松德贊乃召集兩派僧人在桑耶寺進行辯論,並按照印度的習慣,在辯論者中間放置花環,規定最後由失敗者爲對方獻上花環,然後離開西藏。據說這場辯論斷斷續續進行了叁年之久(七九二~七九四),摩诃衍一派曾一度占上風,但最後還是敗給寂護的弟子蓮華戒(Kamalas/i^la)而返回內地。從此,漢地佛教頓門派(西藏佛教史籍的稱法;稱印度佛教爲漸門派)的教法遭西藏否定。赤松德贊更下令禁止漢地佛教經典的流通,以及禅宗教法的修習。但禅宗的教法並未因此而在西藏斷絕,後期西藏佛教的教義及修行方法仍多少受其影響。」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二六叁叁頁中
[28]此部分印順法師在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〈第八章第叁節第一項音聲的神秘力量〉中有詳細的論證。以下爲部分摘錄:「在中國,都可以譯爲咒。嚴格的說,佛法是徹底否定了的,出家人是禁止的。如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四『梵動經』(大正一‧八九下)說:……神秘的迷信行爲,佛教出家衆是不許學習的。南傳的『沙門果經』、『梵網經』,都有同樣的敘述。……女人總容易信仰這些咒術,所以對比丘尼有禁止學咒的規定。原則的說,凡與自護──自己治病無關的,一切咒都不許學,不許教,但說一切有部的晚期律──『根本說一切有部律』,咒術是相當嚴重的侵入了佛教。」
[29]『從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,每一階段聖典的特色,是:一、以《相應部》爲主的「四部阿含」,是「佛法」的「第一義悉檀」。無邊的甚深法義,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。二、「大乘佛法」初期的「大乘空相應教」,以遣除一切情執,契入無我空性爲主,重在「對治悉檀」。叁、「大乘佛法」後期,爲真常不空的如來藏(佛性)教,點出衆生心自性清淨,而爲生善解脫成佛的本因,重在爲人生善悉檀(心性本淨,見于『增支部』)。接著,「秘密大乘佛教」流行,「劣慧諸衆生,以癡愛自蔽,唯依于有著……爲度彼等故,隨順說是法」。這是重在「世間悉檀」。』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八七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
[30]『這一判攝,是佛法發展階段的重點不同,不是說「佛法」都是第一義悉檀,「秘密大乘佛法」都是世界悉檀,所以說:「一切聖典的集成,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,在不同適應的底裏,直接于佛陀自證的真實」。「佛法的世界悉檀,還是勝于世間的神教,因爲這還有傾向于解脫的成分」。』《華雨集(四)》第叁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叁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