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往后大乘思想发展的主流,我们也可以依据这样思想的不同,将大乘佛教,区隔为初期与后期[18]。

  在「有所不空」的后期大乘思想中,起初是以杂染的阿赖耶识,作为有情生死流转的依据,从而建立「转识成智」,圆成佛道的修行[19]。这一系思想,以《解深密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无着、世亲等一系列的论着为代表[20],大约在公元四、五世纪前后,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一大流。大约在同一时期的稍后,如来藏佛性说兴起,也有广大的发展,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另一大流。如来藏思想,主要以经典的形式出现,例如《大般涅槃经》、《如来藏经》、《胜鬘经》、《大法鼓经》、《不增不减经》等,这些经典宣说一切有情都有清净的如来藏,也就是都具有与如来(佛)相同的佛性,只不过一般众生迷妄颠倒,不知道自己怀有这样的宝,而流转生死,假如能将这佛性充分展露,就是成佛了。这个思想,以清净真实的如来藏,为一切有情的依止,正好与前面以杂染阿赖耶识为依止的思想,相对立,成为后期大乘思想的两大流。这两股对立的思想 -- 兴起于印度北方,以杂染阿赖耶识为所依的思想,与兴起于印度南方,以清净如来藏为所依的思想,在分别传入印度中部以后,有了新的融合[21],而说阿赖耶识,就是清净的如来藏识了[22]。

  中国佛教一系,从公元元年前后[23],由印度不断地传入,所传入的思想很广,从部派佛教时期,经初期与后期大乘,一直到秘密大乘初期为止,都有。但从唐代以后的思想主流,就是这印度佛教后期大乘的佛性(清净如来藏)思想。

  秘密大乘

  公元六世纪以后,印度佛教界讲求以手印、咒语、观自身是佛等,身、语、意三密为修行方法的经典(事实上,这类典籍大都以「续 -- 怛特罗」Tantra为名,而不是「经 -- 修多罗」Su^tra,但中文习惯上都沿用「经」译之)[24]逐渐传出,到了公元八、九世纪,这一类思想与修行方法,已经成了当时印度佛教的主流。由于这一系佛教,重于神秘修持的禅观体验,有着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的特质,使用与印度教类似的坛场和宗教仪式,所以称之为「秘密」,又思想上也承袭了后期大乘佛教思想(尤其是如来藏佛性说),保存了发愿成佛的大乘特色,所以,称之为秘密大乘佛教。

  秘密大乘佛教的萌芽与发展,与印度自公元四世纪以来的「梵文学复兴」,以及印度教的兴盛,有密切的关系,可以说是深受其影响。尤其是公元八世纪以后,印度佛教处于相对衰弱的地位,十世纪以后,印度佛教主要以那烂陀寺、超岩寺、欧丹多富梨寺等王朝支持的大寺院维持,不及印度教深入民间的普及,以致当公元一二○三年,回教势力侵入,上述寺院遭到破坏,僧众四散以后,印度佛教就此一蹶不振,而被认定为消失了[25]。

  西藏佛教,最早在公元六四一年,随唐朝文成公主的嫁入西藏而传入[26],但今日西藏佛教的基石,应当是公元八世纪中的西藏国王赤松德赞所奠定的。他在位时,积极推动西藏佛教的发展,派人到中国与印度求佛法,也礼聘中国与印度的出家佛弟子,前往西藏讲经说法。公元七九四年,由印度延聘入西藏,以宏传秘密大乘思想为主的莲华戒,论败来自中国的大乘出家众,中国的大乘佛教因此被逐出西藏,秘密大乘佛教从此以后,便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了[27]。

  四悉檀的佛教史观

  从无常与无我的法印来看,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,是无法避免的。演变的原因,不外乎是为了适应众生的需求,以及适应当时的外在环境的改变。我们如何看待各期思想的演变呢?我想,以龙树菩萨所提出的四悉檀,是有助于理解印度佛教各期思想发展的意涵的。例如,提出人人本具如来藏的佛性说,让人们深具成佛的信心,对接引、鼓励人们学佛,有所帮助,可以将之定位为满足希求的生善悉檀。又如,秘密大乘使用与印度教相近的三密与仪式,虽然有违背早期佛教禁止使用咒语的精神[28],但是,却有可能有利于接引印度教徒接受佛教,可以吉祥悦意的世界悉檀来给予定位。初期大乘特别注重一切法空,如果从部派佛教多谈「假必依实」的自性说来看,正是破斥犹豫的对治悉檀。以《四阿含经》为主的早期佛教,是往后所有佛教思想发展的根源,可以定位在显扬真义的第一义悉檀[29]。当然,这样的定位,是以该期思想的偏重与特色为主,而不是说,秘密大乘佛教时期就只有世界悉檀,而没有其它悉檀[30]。佛教在教化众生的同时,也不能漠视众生的需求,往往因为能与众生的需求妥协,才会有普及化与大众化的发展。满足众生的需求,与受众生需求的牵引,常常只是一线之隔,很容易在模糊中迷失了佛法的真实义。这一线之隔的差别,就在于当随顺众生所好时,能不能继续地、一贯地引导众生,使他进入佛法第一义的闻思中,否则,人间纵有随顺众生所好的八万四千法门蓬勃流传,又与佛法何干?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曾参与一位南传法师的讲座,席间有信众提出有关阿弥陀佛、极乐世界之相关问题,翻译者即刻表示这个问题无法回应,因在南传佛教中并无净土信仰。犹记当时对个人造成不少的震撼。」〈谈「西方净土」信仰历程〉,作者蔡淑华,二000年三月。 

  [2]「了解佛教史,对于破除佛法知见的迷惑,有事半功倍之效,尤其是知识份子。佛教史是一面明镜,能鉴往知来(知佛教之兴衰);对整体佛教之观察,更敏锐而深刻。另外,对于多方面流出的佛法,较能同情,从而培养宽大包容之心胸(其实这也是一种「无我」的修养),……」〈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序〉,作者吕胜强,一九九九年七月。 

  [3]「……诸比丘虽闻佛语,犹诤不息。佛复告诸比丘:汝等勿共斗诤,更相诽谤,更相骂詈。应共和同集在一处,如水乳合共弘师教。诸比丘白佛言:世尊!愿安隐住。佛虽法主,我等自知。佛三止之,诸比丘答亦如初。……」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‧一五九上)参考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三八七、三八八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4]「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:阿难!前后所说何不相应?阿难向如是说: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,亦无一比丘为世尊所知见,如来、无所着、等正觉在时所立:此比丘我般涅槃后,为诸比丘所依,谓令我等今所依者,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: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,为诸比丘所依,谓令我等今所依者。阿难!何因、何缘,今说我有所依耶?尊者阿难答曰:雨势!我等不依于人,而依于法。雨势!我等若依村邑游行,十五日说从解脱时,集坐一处,若有比丘知法者,我等请彼比丘为我等说法。若彼众清净者,我等一切欢喜奉行彼比丘所说,若彼众不清净者,随法所说,我等教作是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四五经》 

  [5]「西方系轻重等持,对饮食等细节,非常重视,要与重戒同样的受持。东方系律重根本,不拘细行。重大众而尊上座的一贯性,终于分裂而成为二部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三九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6]「所以部派的最初分化(为二部),推定为西元前三00年前后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四六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7]「佛法自二部分化,后来又一再分化,传说分为十八部。其实,枝末分化,部派是不止十八部的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四0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8]「大众部,(上座)分别说部,犊子部,说一切有部,这四大派,是佛教部派的大纲。」《佛法概论》第三四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9]「阿育王在这里,娶了卑地写Vedisa的提毘Devi^,生了摩哂陀与僧伽蜜多兄妹;提毗一直住在优禅尼。阿育王因妻儿是优禅尼人;因镇守优禅尼,得到当地力量的支持而得到王位:与这里的佛教──分别说部的关系,也许更密切些……摩哂陀分化到楞伽岛,成为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,今称南传佛教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四二至四三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10]「初期大乘,约起于西元前五0年,到西元二00年后。多方面传出,发展,又互为影响,主要为佛功德、菩萨行的传布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二0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11]『这些信仰、传说、理想、(修行),汇合起来,大乘法也就明朗的呈现出来。这都是根源于「佛般涅槃所引起的,对佛的永恒怀念」,可说是从「佛法」而演进到「大乘佛法」的一个总线索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一三页,印顺法师著。 

  [12]「此中。大众部、一说部、说出世部、鸡胤部本宗同义者,谓四部同说:诸佛世尊皆是出世,一切如来无有漏法,诸如来语皆转*轮,佛以一音说一切法,世尊所说无不如义,如来色身实无边际,如来威力亦无边际,诸佛寿量亦无边际,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,佛无睡梦,如来答问不待思惟,佛一切时不说名等,常在定故。」《异部宗轮论》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) 

  [13]「佛告大王(波斯匿王):……罗汉比丘诸漏已尽……正智心善解脱,彼亦归尽,舍身涅槃。若复缘觉善调、善寂,尽此身命,终归涅槃。诸佛世尊十力具足,四无所畏,胜师子吼,终亦舍身取般涅槃。」《杂阿含一二二七经》 

  [14]「不过佛世的多闻圣弟子──声闻,虽也能正觉解脱,与佛同样的称为阿罗汉,却没有被称为佛的」《佛法概论》第一五页,印顺法师著。又,检阅《杂阿含经》,佛陀有时说自己成「正觉」,有时说成「等正觉」、「无上菩提」、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而解脱的佛弟子阿罗汉只自称得「正觉」。如《杂阿含第一0九四经》:「如是我闻,一时,佛住迹鞞罗处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,初成正觉。尔时,世尊独一静处,专心禅思,作如是念:我今…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