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叁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往後大乘思想發展的主流,我們也可以依據這樣思想的不同,將大乘佛教,區隔爲初期與後期[18]。

  在「有所不空」的後期大乘思想中,起初是以雜染的阿賴耶識,作爲有情生死流轉的依據,從而建立「轉識成智」,圓成佛道的修行[19]。這一系思想,以《解深密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無著、世親等一系列的論著爲代表[20],大約在公元四、五世紀前後,成爲印度佛教思想的一大流。大約在同一時期的稍後,如來藏佛性說興起,也有廣大的發展,成爲印度佛教思想的另一大流。如來藏思想,主要以經典的形式出現,例如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如來藏經》、《勝鬘經》、《大法鼓經》、《不增不減經》等,這些經典宣說一切有情都有清淨的如來藏,也就是都具有與如來(佛)相同的佛性,只不過一般衆生迷妄顛倒,不知道自己懷有這樣的寶,而流轉生死,假如能將這佛性充分展露,就是成佛了。這個思想,以清淨真實的如來藏,爲一切有情的依止,正好與前面以雜染阿賴耶識爲依止的思想,相對立,成爲後期大乘思想的兩大流。這兩股對立的思想 -- 興起于印度北方,以雜染阿賴耶識爲所依的思想,與興起于印度南方,以清淨如來藏爲所依的思想,在分別傳入印度中部以後,有了新的融合[21],而說阿賴耶識,就是清淨的如來藏識了[22]。

  中國佛教一系,從公元元年前後[23],由印度不斷地傳入,所傳入的思想很廣,從部派佛教時期,經初期與後期大乘,一直到秘密大乘初期爲止,都有。但從唐代以後的思想主流,就是這印度佛教後期大乘的佛性(清淨如來藏)思想。

  秘密大乘

  公元六世紀以後,印度佛教界講求以手印、咒語、觀自身是佛等,身、語、意叁密爲修行方法的經典(事實上,這類典籍大都以「續 -- 怛特羅」Tantra爲名,而不是「經 -- 修多羅」Su^tra,但中文習慣上都沿用「經」譯之)[24]逐漸傳出,到了公元八、九世紀,這一類思想與修行方法,已經成了當時印度佛教的主流。由于這一系佛教,重于神秘修持的禅觀體驗,有著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的特質,使用與印度教類似的壇場和宗教儀式,所以稱之爲「秘密」,又思想上也承襲了後期大乘佛教思想(尤其是如來藏佛性說),保存了發願成佛的大乘特色,所以,稱之爲秘密大乘佛教。

  秘密大乘佛教的萌芽與發展,與印度自公元四世紀以來的「梵文學複興」,以及印度教的興盛,有密切的關系,可以說是深受其影響。尤其是公元八世紀以後,印度佛教處于相對衰弱的地位,十世紀以後,印度佛教主要以那爛陀寺、超岩寺、歐丹多富梨寺等王朝支持的大寺院維持,不及印度教深入民間的普及,以致當公元一二○叁年,回教勢力侵入,上述寺院遭到破壞,僧衆四散以後,印度佛教就此一蹶不振,而被認定爲消失了[25]。

  西藏佛教,最早在公元六四一年,隨唐朝文成公主的嫁入西藏而傳入[26],但今日西藏佛教的基石,應當是公元八世紀中的西藏國王赤松德贊所奠定的。他在位時,積極推動西藏佛教的發展,派人到中國與印度求佛法,也禮聘中國與印度的出家佛弟子,前往西藏講經說法。公元七九四年,由印度延聘入西藏,以宏傳秘密大乘思想爲主的蓮華戒,論敗來自中國的大乘出家衆,中國的大乘佛教因此被逐出西藏,秘密大乘佛教從此以後,便成爲西藏佛教的主流了[27]。

  四悉檀的佛教史觀

  從無常與無我的法印來看,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,是無法避免的。演變的原因,不外乎是爲了適應衆生的需求,以及適應當時的外在環境的改變。我們如何看待各期思想的演變呢?我想,以龍樹菩薩所提出的四悉檀,是有助于理解印度佛教各期思想發展的意涵的。例如,提出人人本具如來藏的佛性說,讓人們深具成佛的信心,對接引、鼓勵人們學佛,有所幫助,可以將之定位爲滿足希求的生善悉檀。又如,秘密大乘使用與印度教相近的叁密與儀式,雖然有違背早期佛教禁止使用咒語的精神[28],但是,卻有可能有利于接引印度教徒接受佛教,可以吉祥悅意的世界悉檀來給予定位。初期大乘特別注重一切法空,如果從部派佛教多談「假必依實」的自性說來看,正是破斥猶豫的對治悉檀。以《四阿含經》爲主的早期佛教,是往後所有佛教思想發展的根源,可以定位在顯揚真義的第一義悉檀[29]。當然,這樣的定位,是以該期思想的偏重與特色爲主,而不是說,秘密大乘佛教時期就只有世界悉檀,而沒有其它悉檀[30]。佛教在教化衆生的同時,也不能漠視衆生的需求,往往因爲能與衆生的需求妥協,才會有普及化與大衆化的發展。滿足衆生的需求,與受衆生需求的牽引,常常只是一線之隔,很容易在模糊中迷失了佛法的真實義。這一線之隔的差別,就在于當隨順衆生所好時,能不能繼續地、一貫地引導衆生,使他進入佛法第一義的聞思中,否則,人間縱有隨順衆生所好的八萬四千法門蓬勃流傳,又與佛法何幹?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曾參與一位南傳法師的講座,席間有信衆提出有關阿彌陀佛、極樂世界之相關問題,翻譯者即刻表示這個問題無法回應,因在南傳佛教中並無淨土信仰。猶記當時對個人造成不少的震撼。」〈談「西方淨土」信仰曆程〉,作者蔡淑華,二000年叁月。 

  [2]「了解佛教史,對于破除佛法知見的迷惑,有事半功倍之效,尤其是知識份子。佛教史是一面明鏡,能鑒往知來(知佛教之興衰);對整體佛教之觀察,更敏銳而深刻。另外,對于多方面流出的佛法,較能同情,從而培養寬大包容之心胸(其實這也是一種「無我」的修養),……」〈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序〉,作者呂勝強,一九九九年七月。 

  [3]「……諸比丘雖聞佛語,猶诤不息。佛複告諸比丘:汝等勿共鬥诤,更相誹謗,更相罵詈。應共和同集在一處,如水乳合共弘師教。諸比丘白佛言:世尊!願安隱住。佛雖法主,我等自知。佛叁止之,諸比丘答亦如初。……」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‧一五九上)參考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叁八七、叁八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4]「摩竭陀大臣雨勢白曰:阿難!前後所說何不相應?阿難向如是說:無一比丘與世尊等等,亦無一比丘爲世尊所知見,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在時所立:此比丘我般涅槃後,爲諸比丘所依,謂令我等今所依者,亦無一比丘與衆共和集拜: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,爲諸比丘所依,謂令我等今所依者。阿難!何因、何緣,今說我有所依耶?尊者阿難答曰:雨勢!我等不依于人,而依于法。雨勢!我等若依村邑遊行,十五日說從解脫時,集坐一處,若有比丘知法者,我等請彼比丘爲我等說法。若彼衆清淨者,我等一切歡喜奉行彼比丘所說,若彼衆不清淨者,隨法所說,我等教作是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四五經》 

  [5]「西方系輕重等持,對飲食等細節,非常重視,要與重戒同樣的受持。東方系律重根本,不拘細行。重大衆而尊上座的一貫性,終于分裂而成爲二部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叁九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6]「所以部派的最初分化(爲二部),推定爲西元前叁00年前後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四六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7]「佛法自二部分化,後來又一再分化,傳說分爲十八部。其實,枝末分化,部派是不止十八部的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四0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8]「大衆部,(上座)分別說部,犢子部,說一切有部,這四大派,是佛教部派的大綱。」《佛法概論》第叁四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9]「阿育王在這裏,娶了卑地寫Vedisa的提毘Devi^,生了摩哂陀與僧伽蜜多兄妹;提毗一直住在優禅尼。阿育王因妻兒是優禅尼人;因鎮守優禅尼,得到當地力量的支持而得到王位:與這裏的佛教──分別說部的關系,也許更密切些……摩哂陀分化到楞伽島,成爲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,今稱南傳佛教。」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第四二至四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0]「初期大乘,約起于西元前五0年,到西元二00年後。多方面傳出,發展,又互爲影響,主要爲佛功德、菩薩行的傳布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二0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1]『這些信仰、傳說、理想、(修行),彙合起來,大乘法也就明朗的呈現出來。這都是根源于「佛般涅槃所引起的,對佛的永恒懷念」,可說是從「佛法」而演進到「大乘佛法」的一個總線索。』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一叁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2]「此中。大衆部、一說部、說出世部、雞胤部本宗同義者,謂四部同說:諸佛世尊皆是出世,一切如來無有漏法,諸如來語皆轉*輪,佛以一音說一切法,世尊所說無不如義,如來色身實無邊際,如來威力亦無邊際,諸佛壽量亦無邊際,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,佛無睡夢,如來答問不待思惟,佛一切時不說名等,常在定故。」《異部宗輪論》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) 

  [13]「佛告大王(波斯匿王):……羅漢比丘諸漏已盡……正智心善解脫,彼亦歸盡,舍身涅槃。若複緣覺善調、善寂,盡此身命,終歸涅槃。諸佛世尊十力具足,四無所畏,勝師子吼,終亦舍身取般涅槃。」《雜阿含一二二七經》 

  [14]「不過佛世的多聞聖弟子──聲聞,雖也能正覺解脫,與佛同樣的稱爲阿羅漢,卻沒有被稱爲佛的」《佛法概論》第一五頁,印順法師著。又,檢閱《雜阿含經》,佛陀有時說自己成「正覺」,有時說成「等正覺」、「無上菩提」、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而解脫的佛弟子阿羅漢只自稱得「正覺」。如《雜阿含第一0九四經》:「如是我聞,一時,佛住迹鞞羅處尼連禅河側菩提樹下,初成正覺。爾時,世尊獨一靜處,專心禅思,作如是念:我今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叁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