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界,與此相違,謂彼異生耽勝定樂,長壽無病、無貧、無離,違境既無,厭心微劣,非厭微劣能入見道,能引見道勝厭無故。」《順正理論》(大正二九‧七0九下)
[30]「若生長壽天,千萬佛過,著禅定味故皆不覺知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七0五上)
[31]「以彼中無苦惱,深著禅味,難可得度,故不生長壽天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叁九四下)
[32]「諸佛各答言:娑婆世界有佛,名釋迦牟尼,欲說般若波羅蜜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七一四中)
[33]關于「娑婆」之語義,《法華義疏》卷二雲(卍續四二‧六四五下)︰「娑婆世界此雲雜惡,亦雲雜會。」《玄應音義》卷叁雲︰「沙诃又雲娑诃樓陀,或雲娑婆,皆訛也。正言索诃,此雲能忍,或言堪忍,一言雜會出界。」由此可知,古來有堪忍及雜會二說。(摘引自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〈娑婆〉)
[34]「有說,能寂靜意故名人,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,故契經說,人有叁事勝于諸天,一勇猛,二憶念,叁梵行勇猛者;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,憶念者;謂能憶念久時所作,所說等事分明了了,梵行者;謂能初種順解脫分、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,及能受持別解脫戒,由此因緣故名人趣。」《大毗婆沙論》(大正二七‧八六七下)論中所說的「契經說」,應該是指《長阿含第叁0經》:「佛告比丘:閻浮提人有叁事,勝拘耶尼人,何等爲叁?一者、勇猛強記能造業行。二者、勇猛強記勤修梵行。叁者、勇猛強記佛出其土。」與之相當的《起世經》作:「諸比丘:閻色提洲有五種事,勝瞿陀尼。何等爲五?一者、勇健。二者、正念。叁者、佛出世處。四者、是修業地。五者、行梵行處。」(大正一‧叁四八上)
[35]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譬如大地,悉成大海。有一盲龜,壽無量劫,百年一出其頭。海中有浮木,止有一孔,漂流海浪,隨風東西。盲龜百年一出其頭,當得遇此孔不?阿難白佛:不能,世尊!所以者何?此盲龜若至海東,浮木隨風或至海西,南、北、四維,團繞亦爾,不必相得。佛告阿難:「盲龜浮木,雖複差違,或複相得;愚癡凡夫漂流五趣,暫複人身,甚難于彼。」《雜阿含第四0六經》(《中阿含第一九九經》也有相同的譬喻)
[36]「人命如朝露,甚爲難得。……人命如泡,甚爲難得。……人命如新瓦杅水漬速燥,甚爲難得。……人命如肉消,甚爲難得。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一六0經》
[37]「人中苦樂雜,升沈之樞紐;人本誤鬼本,習俗謬相沿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九0頁,印順法師著
[38]「佛告婆羅門:長者!殺生、乃至邪見,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,婆羅門!是非法行,危險行,身壞命終生地獄中。……佛告婆羅門:長者!謂離殺生、乃至正見,十善業迹因緣故,身壞命終得生天上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四二經》
[39]「如甲上土,如是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如大地土。如是,不持五戒者亦爾。」《雜阿含第四四二經》
「雲何五法向善趣?謂持五戒: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欺、不飲酒。」《長阿含第一二經》
[40]「雲何十法向善趣?謂十善行:身不殺、盜、淫,口不兩舌、惡罵、妄言、绮語,意不貪取、嫉、邪見。」《長阿含第一二經》
[41]「毘沙鬼曰:沙門!何等是新行?世尊告曰:今身所造:身叁、口四、意叁,是謂惡鬼,此是新行。」《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二經》
[42]「身清淨、語清淨、意清淨──叁清淨,也名叁妙行。內容是:身清淨──離殺、不與取、淫;語清淨──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;意清淨──無貪、無瞋、正見(注十四:《增支部十集》。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相近)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二九一頁,印順法師著。
[43]「……謂殺生惡業,手常血腥,心常思惟撾、捶、殺、害,無慚、無愧,悭貪、吝惜,于一切衆生乃至昆蟲,不離于殺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
[44]「若比丘,若人、若似人,若自殺、若與刀藥殺,若教人殺、若教自殺,譽死、[贊]死:咄!人用惡活爲?死勝生!作是心、隨心殺,如是種種因緣,彼因是死,是比丘得波羅夷,不共住。」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‧八中)按:波羅夷即爲驅擯;失去比丘資格。
[45]『同樣是奪取生物的生命,但以取「人類」性命最嚴重,處以「驅擯」的處罰,其他的只要對清淨比丘忏悔即可除罪。』《巴利律比丘戒之研究》第四叁頁,李鳳媚著,嘉義新雨印行。
[46]「佛問比丘:阿阇世王人盜齊幾,便得死罪?比丘白佛:五錢已上,便與死罪。佛複以此更呵責已,告諸比丘:以十利故,爲諸比丘結戒。從今是戒應如是說:若比丘盜五錢已上,得波羅夷,不共住。」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‧六上)
[47]「行諸邪淫:若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夫主、親族,乃至授花鬘者,如是等護,以力強幹,不離邪淫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
[48]「不見言見,見言不見;不聞言聞,聞言不聞;知言不知,不知言知。因自、因他,或因財利,知而妄語而不舍離,是名妄語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
[49]「兩舌乖離,傳此向彼,傳彼向此,遞相破壞,令和合者離,離者歡喜,是名兩舌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
[50]「绮飾壞語,不時言,不實言,無義言,非法言,不思言,如是等名壞語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
[51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此叁不善根,雲何爲叁?貪不善根、恚不善根、癡不善根。若比丘有此叁不善根者,墮叁惡趣。雲何爲叁?所謂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如是,比丘!若有此叁不善根者,便有叁惡趣。」《增一阿含二叁品第八經》
[52]「不舍離貪,于他財物而起貪欲,言此物我有者好。不舍瞋恚弊惡,心思惟言:彼衆生應縛、應鞭、應杖、應殺,欲爲生難。不舍邪見顛倒,如是見、如是說:無施,無說,無福,無善行、惡行,無善、惡業果報,無此世,無他世,無父母,無衆生生世間,無世阿羅漢,等趣、等向,此世他世,……」《雜阿含第一0叁九經》
[53]「若邪見者,應生二趣:若地獄趣,若畜生趣。」《雜阿含第九0七經》
[54]「假使有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複百千生,終不墮惡趣。」《雜阿含第七八八經》
[55]「佛告[郁]低迦:汝當先淨其戒,直其見,具足叁業,然後修四念處。」《雜阿含第六二四經》
[56]「佛告萦發目揵連:有叁妙行,修習、多修習,能令四念處滿足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八一經》
[57]「彼于晝日,教田作、耕稼,至暮放息,入室坐定。……彼自見斷十惡業道,念十善業道已,便生歡悅。生歡悅已,便生于喜。生于喜已,便止息身。止息身已,便身覺樂。身覺樂已,便得一心。」《中阿含第二十經》
[58]「所以,可以肯定的指出:法,本是爲人類而說的,一切是適應人類的情形而安立的。佛既沒有依地獄、天堂的情況而立法;如有地獄法與天堂法,那也只適合于地獄與天國,也不是我們──人類所能信行的。」《佛在人間》第二五頁,印順法師著。
[59]「自今已後,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!」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(大正一二.一一一二中)。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節 人身難得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