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界,与此相违,谓彼异生耽胜定乐,长寿无病、无贫、无离,违境既无,厌心微劣,非厌微劣能入见道,能引见道胜厌无故。」《顺正理论》(大正二九‧七0九下)
[30]「若生长寿天,千万佛过,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七0五上)
[31]「以彼中无苦恼,深着禅味,难可得度,故不生长寿天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三九四下)
[32]「诸佛各答言:娑婆世界有佛,名释迦牟尼,欲说般若波罗蜜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七一四中)
[33]关于「娑婆」之语义,《法华义疏》卷二云(卍续四二‧六四五下)︰「娑婆世界此云杂恶,亦云杂会。」《玄应音义》卷三云︰「沙诃又云娑诃楼陀,或云娑婆,皆讹也。正言索诃,此云能忍,或言堪忍,一言杂会出界。」由此可知,古来有堪忍及杂会二说。(摘引自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〈娑婆〉)
[34]「有说,能寂静意故名人,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,故契经说,人有三事胜于诸天,一勇猛,二忆念,三梵行勇猛者;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,忆念者;谓能忆念久时所作,所说等事分明了了,梵行者;谓能初种顺解脱分、顺决择分等殊胜善根,及能受持别解脱戒,由此因缘故名人趣。」《大毗婆沙论》(大正二七‧八六七下)论中所说的「契经说」,应该是指《长阿含第三0经》:「佛告比丘:阎浮提人有三事,胜拘耶尼人,何等为三?一者、勇猛强记能造业行。二者、勇猛强记勤修梵行。三者、勇猛强记佛出其土。」与之相当的《起世经》作:「诸比丘:阎色提洲有五种事,胜瞿陀尼。何等为五?一者、勇健。二者、正念。三者、佛出世处。四者、是修业地。五者、行梵行处。」(大正一‧三四八上)
[35]「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譬如大地,悉成大海。有一盲龟,寿无量劫,百年一出其头。海中有浮木,止有一孔,漂流海浪,随风东西。盲龟百年一出其头,当得遇此孔不?阿难白佛:不能,世尊!所以者何?此盲龟若至海东,浮木随风或至海西,南、北、四维,团繞亦尔,不必相得。佛告阿难:「盲龟浮木,虽复差违,或复相得;愚痴凡夫漂流五趣,暂复人身,甚难于彼。」《杂阿含第四0六经》(《中阿含第一九九经》也有相同的譬喻)
[36]「人命如朝露,甚为难得。……人命如泡,甚为难得。……人命如新瓦杅水渍速燥,甚为难得。……人命如肉消,甚为难得。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一六0经》
[37]「人中苦乐杂,升沉之枢纽;人本误鬼本,习俗谬相沿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九0页,印顺法师着
[38]「佛告婆罗门:长者!杀生、乃至邪见,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,婆罗门!是非法行,危险行,身坏命终生地狱中。……佛告婆罗门:长者!谓离杀生、乃至正见,十善业迹因缘故,身坏命终得生天上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四二经》
[39]「如甲上土,如是,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如大地土。如是,不持五戒者亦尔。」《杂阿含第四四二经》
「云何五法向善趣?谓持五戒: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欺、不饮酒。」《长阿含第一二经》
[40]「云何十法向善趣?谓十善行:身不杀、盗、淫,口不两舌、恶骂、妄言、绮语,意不贪取、嫉、邪见。」《长阿含第一二经》
[41]「毘沙鬼曰:沙门!何等是新行?世尊告曰:今身所造: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是谓恶鬼,此是新行。」《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二经》
[42]「身清净、语清净、意清净──三清净,也名三妙行。内容是:身清净──离杀、不与取、淫;语清净──离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;意清净──无贪、无瞋、正见(注十四:《增支部十集》。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相近)。」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二九一页,印顺法师着。
[43]「……谓杀生恶业,手常血腥,心常思惟挝、捶、杀、害,无惭、无愧,悭贪、吝惜,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,不离于杀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
[44]「若比丘,若人、若似人,若自杀、若与刀药杀,若教人杀、若教自杀,誉死、[赞]死:咄!人用恶活为?死胜生!作是心、随心杀,如是种种因缘,彼因是死,是比丘得波罗夷,不共住。」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‧八中)按:波罗夷即为驱摈;失去比丘资格。
[45]『同样是夺取生物的生命,但以取「人类」性命最严重,处以「驱摈」的处罚,其他的只要对清净比丘忏悔即可除罪。』《巴利律比丘戒之研究》第四三页,李凤媚着,嘉义新雨印行。
[46]「佛问比丘:阿阇世王人盗齐几,便得死罪?比丘白佛:五钱已上,便与死罪。佛复以此更呵责已,告诸比丘:以十利故,为诸比丘结戒。从今是戒应如是说:若比丘盗五钱已上,得波罗夷,不共住。」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‧六上)
[47]「行诸邪淫:若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夫主、亲族,乃至授花鬘者,如是等护,以力强干,不离邪淫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
[48]「不见言见,见言不见;不闻言闻,闻言不闻;知言不知,不知言知。因自、因他,或因财利,知而妄语而不舍离,是名妄语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
[49]「两舌乖离,传此向彼,传彼向此,递相破坏,令和合者离,离者欢喜,是名两舌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
[50]「绮饰坏语,不时言,不实言,无义言,非法言,不思言,如是等名坏语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
[51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此三不善根,云何为三?贪不善根、恚不善根、痴不善根。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,堕三恶趣。云何为三?所谓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如是,比丘!若有此三不善根者,便有三恶趣。」《增一阿含二三品第八经》
[52]「不舍离贪,于他财物而起贪欲,言此物我有者好。不舍瞋恚弊恶,心思惟言:彼众生应缚、应鞭、应杖、应杀,欲为生难。不舍邪见颠倒,如是见、如是说:无施,无说,无福,无善行、恶行,无善、恶业果报,无此世,无他世,无父母,无众生生世间,无世阿罗汉,等趣、等向,此世他世,……」《杂阿含第一0三九经》
[53]「若邪见者,应生二趣:若地狱趣,若畜生趣。」《杂阿含第九0七经》
[54]「假使有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复百千生,终不堕恶趣。」《杂阿含第七八八经》
[55]「佛告[郁]低迦:汝当先净其戒,直其见,具足三业,然后修四念处。」《杂阿含第六二四经》
[56]「佛告萦发目揵连:有三妙行,修习、多修习,能令四念处满足。」《杂阿含第二八一经》
[57]「彼于昼日,教田作、耕稼,至暮放息,入室坐定。……彼自见断十恶业道,念十善业道已,便生欢悦。生欢悦已,便生于喜。生于喜已,便止息身。止息身已,便身觉乐。身觉乐已,便得一心。」《中阿含第二十经》
[58]「所以,可以肯定的指出:法,本是为人类而说的,一切是适应人类的情形而安立的。佛既没有依地狱、天堂的情况而立法;如有地狱法与天堂法,那也只适合于地狱与天国,也不是我们──人类所能信行的。」《佛在人间》第二五页,印顺法师着。
[59]「自今已后,我诸弟子展转行之,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!」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(大正一二.一一一二中)。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