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能会进一步发展成杀人的恶行。痴心不明而起邪见,否定业报、轮回、善恶行的价值[52],导致行为的颠倒错乱。错误的观念,是导致错误行为的根本原因,尤其是邪见,更具关键性。所以,经典中有时候会直接说,邪见者,应生地狱、畜生二趣[53],正见具足者,虽然经过了千百生,也不会堕入恶趣[54]。
十善,是生为人的基础善行,而杀人、重刑盗、暴力性侵害、大妄语等重大恶行,一旦犯了(亦即故意,而且诉诸行动完成,不是未遂),就立即成就三恶道的恶业。即使不是十恶业中的主要犯行,在一犯再犯的累积下,也必然会成就三恶道的恶业。即使志在解脱、成佛的佛法修学者,也必须要以十善业为修学基础,才能成就进一步的道业。经中说:「具足三业,然后修四念处。」[55]具足三业,就是身、口、意清净的十善行,这是说,十善行是修学四念处的先决条件。又说,如果能多修习三妙行(即十善业),「能令四念处满足」[56]。除了四念处的观慧修学外,经中还说,断十恶业道人,能远离内心的愧疚与后悔,想到自己的十善业,内心感到安慰而生起欢悦、法喜,也有利于禅定的修学[57]。
珍惜人生
人身难得,佛出人间,人间有佛法的流传,这样的讯息,不必仰靠信仰来支持,是我们平常人可以证知的历史事实,最为可靠与可贵。人间有苦的逼迫,也有佛法的引导,是一个趣向解脱相对良好的环境。人间,实在是值得我们追求,值得我们珍惜的地方。再者,从诸佛最后成就解脱的「十二缘起逆顺观察」来看,十二缘起的「识入母胎」、「六根认识六境」、「老病」等过程,都显示了佛陀的说法,确实是依着人类特别的生理构造与身心作用来说明,是以人类为当机的[58]。人间存在着这些有利的学佛条件,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努力经营的地方。人间的佛法,依靠佛弟子的实践而流传[59],佛弟子需要佛法的滋润而增上,让我们多行十善,常在人间,继续为向于解脱成佛的佛法修学而努力,也为人间佛法的常存而努力。
注解
[1]「佛告三弥离提:谓眼、色、眼识、眼触,眼触因缘生受,内觉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;耳;鼻;舌;身;意、法、意识、意触,意触因缘生受,内觉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是名世间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三0经》
[2]《杂阿含第一二七八经》中有「有识众生」这样的词句:「于彼烧燋炷所,尚不欲毁坏,况毁坏有识众生!」相对应的《别译杂阿含第二七六经》作「情识类」:「被烧燋炷,尚不应谤,况情识类。」
[3]例如,在分析声音的种类时,《大毗婆沙论》中说:「声处有八种:谓执受大种因声、非执受大种因声,此各有二:谓有情名声、非有情名声,此复各有可意、不可意别,故成八种。」(大正二七‧六四中)
[4]「业有因、有缘、有缚,何等为业因、业缘、业缚?谓业,爱因、爱缘、爱缚。」《杂阿含第三三四经》
[5]「无明所盖,爱结所系,长夜轮回生死,不知苦际。」《杂阿含第二六七经》
[6]「众生为无明所覆,为爱所系,或生泥犁,或生畜生,或生饿鬼,或生天上,或生人间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六0经》
[7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众生无始生死,长夜轮转,不知苦之本际。譬如比丘!若有士夫转五节轮,常转不息,如是众生转五趣轮,或堕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及人、天趣,常转不息。……」《杂阿含第九五五经》
[8]「于大千世界,五道诸趣生,乃至于梵世,人天优劣想,净天眼悉见,是故稽首礼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九三经》
[9]「善人至天国(svarga)受妙乐,恶人至那落(naraka)受诸苦患。」《百段梵书一一、六,一》引自《印度哲学宗教史》第二二三页,高楠‧木村着,高观庐译。
[10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大热地狱,若众生生于彼中,一向与[火+冏]然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二二经》
「已种烧燃业,依于非法活,乘斯恶业行,必生地狱中。等活、及黑绳、众合、二叫呼、烧燃、极烧燃、无泽大地狱,是八大地狱,极苦难可过,恶业种种故,各别十六处。」《杂阿含第一二四四经》其中,无泽大地狱又称无间大地狱、阿鼻(毗)地狱。
[11]依《杂阿含第一二七八经》说,八寒地狱为:阿浮陀地狱、尼罗浮陀地狱、阿咤咤地狱、阿波波地狱、阿休休地狱、忧[金+本]罗地狱、[金+本]昙摩地狱、摩诃[金+本]昙摩地狱。
[12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大暗地狱,彼诸众生生彼中者,不见自身分。」《杂阿含第四二三经》
[13]「如上所论,十六地狱一切有情,增上业感,余孤地狱,各别业招,或多,或二,或一所止,差别多种,处所不定,或近江河、山边、旷野,或在地下、空及余处。」《俱舍论》(大正二九‧五九上)
[14]「诸比丘白佛:今正是时,唯愿世尊为诸大众,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齐限。诸比丘闻已,当受奉行。佛告比丘: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譬如拘萨罗国四斗为一阿罗,四阿罗为一独笼那,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,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,二十摩尼为一佉梨,二十佉梨为一仓,满中芥子。若使有人百年、百年取一芥子,如是乃至满仓芥子都尽,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犹故不尽。」《杂阿含第一二七八经》
[15]「地狱众生,生彼地狱中者,眼所见不可爱色,不见可爱色……耳、声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触,意识法,见不可爱,不见可爱;见不可念,不见可念;见不善法,不见善法。以是因缘故,长受忧、苦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一0经》
[16]《长阿含第三十经》:「四天王寿,天五百岁,少出多减。……兜率天寿,天八千岁……」又,依《杂阿含第八六一经》:「人间四百岁,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。」
[17]依《长阿含第三十经》的描述,属于欲界的天界有:四天王、忉利天、焰摩天、兜率天、化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、魔天,属于色界的天界有:梵身天、梵辅天、梵众天、大梵天、光天、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、净天、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、严饰天、小严饰天、无量严饰天、严饰果实天、无想天、无造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大善见天、阿迦尼咤天,属于无色界的天界有:空智天、识智天、无所有智天、有想无想智天。
[18]「饿鬼寿七万岁,少出多减。」《长阿含第三十经》
[19]「瞿昙!我有亲族,极所爱念,忽然命终。我为彼故,信心布施,云何世尊!彼得受不?佛告婆罗门:非一向得。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,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,不得汝所信施饮食。若生畜生、饿鬼、人中者,得彼人中饮食,不得汝所施者。婆罗门!饿鬼趣中,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,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,得汝施食。」《杂阿含第一0四一经》
[20]「诸比丘!过去世时,阿修罗兴军与帝释斗。时天帝释告三十三天……」《杂阿含第一一六八经》
[21]「地狱、畜生、鬼、人、天、阿修罗,六趣险难,恐怖大畏。是众生生死大海,旋流洄澓,随业往来,是其涛波。」《十住毗婆沙论》(大正二九‧二十上)
[22]「世尊答曰:比丘!地狱不可尽说,所谓地狱苦。比丘!但地狱唯有苦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九九经》
[23]「如是名天,如是名人,如是名善趣,如是名涅槃。如是名地狱,如是名畜生、饿鬼,如是名恶趣,如是堕恶趣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二三经》
[24]《中阿含第一二四经》说: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人行梵行而有八难八非时也。」《长阿含第十经》作:「云何八难解法?谓八不闲,妨修梵行。……是为不闲处,不得修梵行。」除三恶趣外,尚有长寿天、边地、邪见、聋盲喑哑、佛不出世间等,都是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情况。其中,聋盲喑哑的状况,近代藉由医学与残障福利的提升,似有获得改善的契机。
[25]「时,天帝释与五百婇女,游戏浴池,有诸天女音声美妙。尔时、帝释遥见尊者大目揵连,语诸天女言:莫歌!莫歌!时,诸天女即便默然。天帝释即诣尊者大目揵连所,稽首礼足,退住一面。尊者大目揵连问帝释言:汝先于界隔山中,问世尊爱尽解脱义,闻已随喜。汝意云何?为闻说随喜,为更欲有所问故随喜耶?天帝释语尊者大目揵连:我三十三天多着放逸乐,或忆先事,或时不忆。世尊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,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问事者,今可往问世尊,如世尊说,汝当受持。然我此处,有好堂观,新成未久,可入观看。」《杂阿含第五0五经》
[26]「尔时,世尊便说此偈:人为天善处,良友为善利,出家为善业,有漏尽无漏。比丘当知!三十三天着于五欲,彼以人间为善趣,于如来法得出家,为善利而得三达。所以然者?诸佛世尊皆出人间,非由天而得也!」《增一阿含三四品第三经》
[27]「……有无色众生,度一切色想,灭有对想,不念若干想,无量空处,是空处成就游,谓无量空处天,……有无色众生,度一切无量空处,无量识处,是识处成就游,谓无量识处天,……有无色众生,度一切无量识处,无所有处,是无所有处成就游,谓无所有处天,……有色众生无想无觉,谓无想天,……有无色众生,度一切无所有处,非有想非无想处,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,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,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九七经》
[28]「长寿天者,非有想非无想处,寿八万大劫。或有人言:一切无色定,通名长寿天;以无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处故。或说无想天,名为长寿,亦不任得道故。或说从初禅至四禅,除净居天,皆名长寿,以着味邪见,不能受道者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三三九上)
[29]「若生色…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