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学佛的基本认识》
第二章 生命之流
第四节 人身难得
众生界
依目前一般人所能认识的生命种类,除了人以外,就是动物与植物了。在佛陀的教说中,特别着重于具有情识反应的生命,并且以此为主要的关切对象。例如,有一次,三弥离提比丘问佛陀,什么是「世间」呢?佛陀说,由于感官器官的接触境界、认识境界,然后产生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情感的身心反应,构成这样身心作用的种种,就是「世间」[1]。这是属于情感的世界,是「情识类」[2]生命的共通特质。从这样的特质,就可以将没有身心情感反应的植物类生命,明显地区隔开来了。后来的佛教论师,更以「有情、非有情」的分类,将情识类生命这样的不同,明确地表达出来[3]。
佛教的业力轮回观,是针对有情识的生命来说的。例如,佛陀说,「业」的总体成因是「爱」[4],而导致轮回的重要因素,也是「爱」[5]。爱,是情感进一步的发展,是情识类生命身心作用下的产物,没有情识的植物,或者不成为生命的山河大地,都没有情爱的反应,所以说,佛教所主张的业感轮回,是以所有情识类生命为范围(界)的,透过「情识」的共通运作方式,不同种类的有情生命,得以在轮回中往生,更换不同的生命型态。
在早期佛教圣典中,说明轮回的情识类生命,包含了地狱(或以音译为「泥犁」的)有情、畜生、饿鬼、天界有情、人等五种[6],称为「五趣」[7],或称为「五道」[8]。人与畜生(畜生是包括了人以外的所有动物类),是一般人所能认知的,而其它诸趣的有情,人们也可以透过神通力(主要是天眼通)得知。没有神通力的一般人,也可以藉由经典中的记载,对地狱、饿鬼、天界等有情,作一个大略的理解。
天界与地狱的观念,在古印度既有文化的《梵书》中,就已经明显地形成了。《梵书》中所说的「svarga」与「naraka」,就是指天界与地狱[9]。这是善人与恶人分别往生的地方,有着受「妙乐」,或受「苦患」的不同待遇。佛教接受了这样的观念,经典中对天界与地狱,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。例如,详说地狱的类别,有八「大热地狱」[10],以及八「大寒地狱」[11]、「大暗地狱」[12]之说,后来又有「孤地狱」[13]等种种,这些,都描述了地狱是一个长时间(因为地狱有情的寿命都极长)[14]受苦的地方,在那里,有情所看到的、听到的,都只有令他们生起不愉快,所以说,地狱是个充满着忧苦的地方[15]。相对的,天界是一个长时间(因为天界有情的寿命也都极长)[16]享乐的地方,也有众多不同层次天界的传说[17]。饿鬼,顾名思义,是常在饥饿状态下的有情,寿命也极长[18]。佛陀说,一般人们祭祀中的施食,地狱有情并没有办法享用,只有生在「入处饿鬼」的有情,才得以受用[19]。
另外,天界有情中,常与三十三天战斗的阿修罗[20],有傲慢、瞋心重、好战等独特的性格,后来渐渐被独立出来,成为五趣外的另一趣,而称为六趣[21]。
人间是善趣中的善趣
在这些种类的有情中,就整体评量来说,地狱、畜生、饿鬼三类,是受苦多多,最不受欢迎的地方,尤其是地狱,除了苦外,还是只有苦[22],所以这三类,都被称为「恶趣」。而天界(包括阿修罗)、人间,则相对地被称为「善趣」[23]。就听闻佛法,能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说,生在地狱、畜生、饿鬼三恶趣的有情,因为活得太苦了,以致于没有余力修学佛法,是八种无法修学佛法(八难八非时)[24]的前三种。天界的环境与生活,都太充足、太美妙了,尤其是还有欲望的欲界天有情,有充分的福报,能够享受着各种感官的欲乐,以致于容易沉迷其中,难以自制。即使有机会听闻佛法,也大多因为有太多的感官享乐,而容易忘失[25]。因为这样,所以他们反而以人间为善趣,因为「诸佛世尊皆出人间,非由天而得也!」[26]所有的佛陀,都在人间成就,在人间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来教导佛法,有情在人间听闻佛法的机会,自然也就最多了,况且,人类还享有其它有利于佛法修学的特质呢!欲界天有情的情况是这样子,更高层次的色界天与无色界天有情,也类似。色界与无色界天的有情,其共通特点是:依禅定境界往生[27]、寿命都非常长(所以又通称为「长寿天」[28])。他们虽然已经跨越了感官欲乐的吸引,但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禅定带来的精神障碍中[29]。由于长寿,以致于长时间没有办法改变那样的障碍,根本不会去理会有多少佛出世间,不知道要错失了多少见佛闻法的机会[30]。况且,长寿天的有情,也缺乏能引导修学佛法的苦迫[31]。这些因素,使得长寿天被列入没有办法修学佛法的地方,成为「八难八非时」中的第四种。
为什么经中会说「诸佛世尊皆出人间」?到底人间与人类,具有怎样的优越条件,能够成为天界有情的善趣?我们这个世间,依佛教典籍说,称为「娑婆世界」[32],娑婆的意思是「杂会」、「堪忍」[33],表示了人间是苦、乐;善、恶;贤、愚;凡、圣……的杂会处,虽然存在着许多的恶浊与苦迫,但是,都还在可以承(忍)受的范围内。这样的苦迫,反而有机会成为引导向善、向于解脱的佛法修学,不致于像三恶趣那样,苦到没有余力修学,也不会像天界一样,容易沉迷享乐而忘失了修学。再者,人类具有勇猛坚毅的毅力(勇猛),有利于智慧增长的强力记忆(忆念),强烈「见贤思齐」的上进心与道德勇气(梵行),这些特质,是天界有情所比不上的[34],再加上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人间,佛法流传于人间的史实,使得一些人眼中诸多缺陷,极欲逃离的五浊恶世,反而是天界有情眼中的善趣。天界已经是善趣了,他们还以人间为善趣,所以说,赞叹人间为「善趣中的善趣」,殊不为过。
人身难得
人间,是最适合佛法修学的地方,早期的佛典,确实透露着这样的讯息。撇开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看,光从那么多的轮回有情,在那么多的有情世界中,能够出生为人,就已经很不寻常了。佛陀曾经举了这样的一个譬喻来说明:大海中有一只很长寿的海龟,但海龟瞎了双眼,它每隔一百年,才会将头伸出海面一次。海面上随风飘着一块浮木,浮木中间有一个孔。试想,当这只盲龟将头伸出海面,正好穿过这块浮木中间的孔,是多么地困难啊!佛陀告诉阿难说,有情漂流在五趣中,如果能够生于人间,竟比盲龟的头,正好穿过浮木中间的孔还要困难[35]。另外,经中还以小草上的朝露,日出即干;下大雨时,溅出短暂存在的水泡等种种譬喻,来形容人命的「甚为难得」[36]。这些譬喻,也传递了早期佛教「人身难得」的看法。
五戒十善
人间是善趣中的善趣,人身难得,但是,人间也居于有情轮回的上下枢纽[37]。在善恶杂会的人间,向上提升,与向下沉沦的可能性都有,可以说是可塑性极高。升华或者堕落的关键,还在于人们的所作所为(业)。人们的行为,如果能够符合「五戒十善」的规范,那么就成就了往生善趣,向上提升的业力,反之,就只有向恶趣沉沦了[38]。什么是「五戒十善」?五戒就是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(不欺骗)、不饮酒[39],十善就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不两舌、不恶骂、不妄言、不绮语,不贪取、不嫉、不邪见[40]。从内容来看,五戒中的饮酒戒,是在杜绝食用引起神智不清的东西,因为人一旦神智不清,失去了自我行为的约束力,那么,做出恶行的机会就大增了。两舌、恶骂、妄言,都是表现在言语上的恶行,又以妄语为重,所以,五戒中以妄语为代表。因此,就实质意涵来说,五戒与十善是相同的。十善,如果以肢体、言语、意念三方面来作归纳,杀、盗、淫三者,是属于肢体行为的「身行」,两舌、恶骂、妄言、绮语四者,是属于言语方面的「口行」,贪、嫉、邪见三者,是属于意念上的「意行」,所以,十善有时候以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」[41]来表示,有时候也以「三妙行」、「三清净」称之[42]。
离杀,是一种尊重一切有情生命(包括昆虫)[43]的态度,不应任意夺取所有有情的生命。但杀一切有情中,又以故意杀人,包括自杀、杀他,亲手、教唆,刀杀、药杀(各类工具),鼓励、赞叹、劝人自杀等都算[44]。杀人,是杀戒中的主要犯戒,在出家的僧团中,不能以忏悔除罪[45]。盗,包括偷与盗,不论在任何地方,只要是有主人的物品,未经所有权人的允许而占有,不论是强夺或偷取都是,所以也称为「不与取」。偷盗行为的认定,依佛陀制戒的精神,个人以为,应当与当时、当地的法律或道德规范同步,并以构成死刑[46]或触犯当地法律、风俗为犯戒(亦即在僧团中不能以忏悔除罪)。离淫,是完全断除与任何可能对象的性行为,这是对出家众说的。对在家人来说,是离「邪淫」,就是不作违反当地风俗、法律规范的不正当性行为,这包括以权势、财势、暴力强迫的性侵害[47]。妄语,是指欺骗、不实的语言与行为,不论是为了自己,或是为他人的利益[48]。最大的妄语,是对自己修学的成就,作了不实的宣告,这是最主要的犯戒(在僧团中不能以忏悔除罪)。两舌是指到处传话,搬弄是非,挑拨离间,破坏别人彼此间的和谐与和好[49]。恶骂又称为恶口,这是令人听来不愉快的粗涩言词。绮语,是一些言不及义、不适当、不实在的话,又称为杂秽语、坏语[50]。
贪、嫉、邪见,又作贪、瞋、痴,这是所有有情恶行的根本,所以又称为「三不善根」[51]。如对他人财物起贪念,就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偷盗的恶行。对其它有情起瞋心,认为应当打、应该杀,就有可…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