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學佛的基本認識》
第二章 生命之流
第四節 人身難得
衆生界
依目前一般人所能認識的生命種類,除了人以外,就是動物與植物了。在佛陀的教說中,特別著重于具有情識反應的生命,並且以此爲主要的關切對象。例如,有一次,叁彌離提比丘問佛陀,什麼是「世間」呢?佛陀說,由于感官器官的接觸境界、認識境界,然後産生苦、樂、不苦不樂等情感的身心反應,構成這樣身心作用的種種,就是「世間」[1]。這是屬于情感的世界,是「情識類」[2]生命的共通特質。從這樣的特質,就可以將沒有身心情感反應的植物類生命,明顯地區隔開來了。後來的佛教論師,更以「有情、非有情」的分類,將情識類生命這樣的不同,明確地表達出來[3]。
佛教的業力輪回觀,是針對有情識的生命來說的。例如,佛陀說,「業」的總體成因是「愛」[4],而導致輪回的重要因素,也是「愛」[5]。愛,是情感進一步的發展,是情識類生命身心作用下的産物,沒有情識的植物,或者不成爲生命的山河大地,都沒有情愛的反應,所以說,佛教所主張的業感輪回,是以所有情識類生命爲範圍(界)的,透過「情識」的共通運作方式,不同種類的有情生命,得以在輪回中往生,更換不同的生命型態。
在早期佛教聖典中,說明輪回的情識類生命,包含了地獄(或以音譯爲「泥犁」的)有情、畜生、餓鬼、天界有情、人等五種[6],稱爲「五趣」[7],或稱爲「五道」[8]。人與畜生(畜生是包括了人以外的所有動物類),是一般人所能認知的,而其它諸趣的有情,人們也可以透過神通力(主要是天眼通)得知。沒有神通力的一般人,也可以藉由經典中的記載,對地獄、餓鬼、天界等有情,作一個大略的理解。
天界與地獄的觀念,在古印度既有文化的《梵書》中,就已經明顯地形成了。《梵書》中所說的「svarga」與「naraka」,就是指天界與地獄[9]。這是善人與惡人分別往生的地方,有著受「妙樂」,或受「苦患」的不同待遇。佛教接受了這樣的觀念,經典中對天界與地獄,有了更進一步的描述。例如,詳說地獄的類別,有八「大熱地獄」[10],以及八「大寒地獄」[11]、「大暗地獄」[12]之說,後來又有「孤地獄」[13]等種種,這些,都描述了地獄是一個長時間(因爲地獄有情的壽命都極長)[14]受苦的地方,在那裏,有情所看到的、聽到的,都只有令他們生起不愉快,所以說,地獄是個充滿著憂苦的地方[15]。相對的,天界是一個長時間(因爲天界有情的壽命也都極長)[16]享樂的地方,也有衆多不同層次天界的傳說[17]。餓鬼,顧名思義,是常在饑餓狀態下的有情,壽命也極長[18]。佛陀說,一般人們祭祀中的施食,地獄有情並沒有辦法享用,只有生在「入處餓鬼」的有情,才得以受用[19]。
另外,天界有情中,常與叁十叁天戰鬥的阿修羅[20],有傲慢、瞋心重、好戰等獨特的性格,後來漸漸被獨立出來,成爲五趣外的另一趣,而稱爲六趣[21]。
人間是善趣中的善趣
在這些種類的有情中,就整體評量來說,地獄、畜生、餓鬼叁類,是受苦多多,最不受歡迎的地方,尤其是地獄,除了苦外,還是只有苦[22],所以這叁類,都被稱爲「惡趣」。而天界(包括阿修羅)、人間,則相對地被稱爲「善趣」[23]。就聽聞佛法,能修學佛法的角度來說,生在地獄、畜生、餓鬼叁惡趣的有情,因爲活得太苦了,以致于沒有余力修學佛法,是八種無法修學佛法(八難八非時)[24]的前叁種。天界的環境與生活,都太充足、太美妙了,尤其是還有欲望的欲界天有情,有充分的福報,能夠享受著各種感官的欲樂,以致于容易沈迷其中,難以自製。即使有機會聽聞佛法,也大多因爲有太多的感官享樂,而容易忘失[25]。因爲這樣,所以他們反而以人間爲善趣,因爲「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!」[26]所有的佛陀,都在人間成就,在人間以人類爲主要對象來教導佛法,有情在人間聽聞佛法的機會,自然也就最多了,況且,人類還享有其它有利于佛法修學的特質呢!欲界天有情的情況是這樣子,更高層次的色界天與無色界天有情,也類似。色界與無色界天的有情,其共通特點是:依禅定境界往生[27]、壽命都非常長(所以又通稱爲「長壽天」[28])。他們雖然已經跨越了感官欲樂的吸引,但卻又陷入了另一種禅定帶來的精神障礙中[29]。由于長壽,以致于長時間沒有辦法改變那樣的障礙,根本不會去理會有多少佛出世間,不知道要錯失了多少見佛聞法的機會[30]。況且,長壽天的有情,也缺乏能引導修學佛法的苦迫[31]。這些因素,使得長壽天被列入沒有辦法修學佛法的地方,成爲「八難八非時」中的第四種。
爲什麼經中會說「諸佛世尊皆出人間」?到底人間與人類,具有怎樣的優越條件,能夠成爲天界有情的善趣?我們這個世間,依佛教典籍說,稱爲「娑婆世界」[32],娑婆的意思是「雜會」、「堪忍」[33],表示了人間是苦、樂;善、惡;賢、愚;凡、聖……的雜會處,雖然存在著許多的惡濁與苦迫,但是,都還在可以承(忍)受的範圍內。這樣的苦迫,反而有機會成爲引導向善、向于解脫的佛法修學,不致于像叁惡趣那樣,苦到沒有余力修學,也不會像天界一樣,容易沈迷享樂而忘失了修學。再者,人類具有勇猛堅毅的毅力(勇猛),有利于智慧增長的強力記憶(憶念),強烈「見賢思齊」的上進心與道德勇氣(梵行),這些特質,是天界有情所比不上的[34],再加上釋迦牟尼佛出生于人間,佛法流傳于人間的史實,使得一些人眼中諸多缺陷,極欲逃離的五濁惡世,反而是天界有情眼中的善趣。天界已經是善趣了,他們還以人間爲善趣,所以說,贊歎人間爲「善趣中的善趣」,殊不爲過。
人身難得
人間,是最適合佛法修學的地方,早期的佛典,確實透露著這樣的訊息。撇開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看,光從那麼多的輪回有情,在那麼多的有情世界中,能夠出生爲人,就已經很不尋常了。佛陀曾經舉了這樣的一個譬喻來說明:大海中有一只很長壽的海龜,但海龜瞎了雙眼,它每隔一百年,才會將頭伸出海面一次。海面上隨風飄著一塊浮木,浮木中間有一個孔。試想,當這只盲龜將頭伸出海面,正好穿過這塊浮木中間的孔,是多麼地困難啊!佛陀告訴阿難說,有情漂流在五趣中,如果能夠生于人間,竟比盲龜的頭,正好穿過浮木中間的孔還要困難[35]。另外,經中還以小草上的朝露,日出即幹;下大雨時,濺出短暫存在的水泡等種種譬喻,來形容人命的「甚爲難得」[36]。這些譬喻,也傳遞了早期佛教「人身難得」的看法。
五戒十善
人間是善趣中的善趣,人身難得,但是,人間也居于有情輪回的上下樞紐[37]。在善惡雜會的人間,向上提升,與向下沈淪的可能性都有,可以說是可塑性極高。升華或者墮落的關鍵,還在于人們的所作所爲(業)。人們的行爲,如果能夠符合「五戒十善」的規範,那麼就成就了往生善趣,向上提升的業力,反之,就只有向惡趣沈淪了[38]。什麼是「五戒十善」?五戒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(不欺騙)、不飲酒[39],十善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不兩舌、不惡罵、不妄言、不绮語,不貪取、不嫉、不邪見[40]。從內容來看,五戒中的飲酒戒,是在杜絕食用引起神智不清的東西,因爲人一旦神智不清,失去了自我行爲的約束力,那麼,做出惡行的機會就大增了。兩舌、惡罵、妄言,都是表現在言語上的惡行,又以妄語爲重,所以,五戒中以妄語爲代表。因此,就實質意涵來說,五戒與十善是相同的。十善,如果以肢體、言語、意念叁方面來作歸納,殺、盜、淫叁者,是屬于肢體行爲的「身行」,兩舌、惡罵、妄言、绮語四者,是屬于言語方面的「口行」,貪、嫉、邪見叁者,是屬于意念上的「意行」,所以,十善有時候以「身叁、口四、意叁」[41]來表示,有時候也以「叁妙行」、「叁清淨」稱之[42]。
離殺,是一種尊重一切有情生命(包括昆蟲)[43]的態度,不應任意奪取所有有情的生命。但殺一切有情中,又以故意殺人,包括自殺、殺他,親手、教唆,刀殺、藥殺(各類工具),鼓勵、贊歎、勸人自殺等都算[44]。殺人,是殺戒中的主要犯戒,在出家的僧團中,不能以忏悔除罪[45]。盜,包括偷與盜,不論在任何地方,只要是有主人的物品,未經所有權人的允許而占有,不論是強奪或偷取都是,所以也稱爲「不與取」。偷盜行爲的認定,依佛陀製戒的精神,個人以爲,應當與當時、當地的法律或道德規範同步,並以構成死刑[46]或觸犯當地法律、風俗爲犯戒(亦即在僧團中不能以忏悔除罪)。離淫,是完全斷除與任何可能對象的性行爲,這是對出家衆說的。對在家人來說,是離「邪淫」,就是不作違反當地風俗、法律規範的不正當性行爲,這包括以權勢、財勢、暴力強迫的性侵害[47]。妄語,是指欺騙、不實的語言與行爲,不論是爲了自己,或是爲他人的利益[48]。最大的妄語,是對自己修學的成就,作了不實的宣告,這是最主要的犯戒(在僧團中不能以忏悔除罪)。兩舌是指到處傳話,搬弄是非,挑撥離間,破壞別人彼此間的和諧與和好[49]。惡罵又稱爲惡口,這是令人聽來不愉快的粗澀言詞。绮語,是一些言不及義、不適當、不實在的話,又稱爲雜穢語、壞語[50]。
貪、嫉、邪見,又作貪、瞋、癡,這是所有有情惡行的根本,所以又稱爲「叁不善根」[51]。如對他人財物起貪念,就有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偷盜的惡行。對其它有情起瞋心,認爲應當打、應該殺,就有可…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節 人身難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