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節 人身難得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會進一步發展成殺人的惡行。癡心不明而起邪見,否定業報、輪回、善惡行的價值[52],導致行爲的顛倒錯亂。錯誤的觀念,是導致錯誤行爲的根本原因,尤其是邪見,更具關鍵性。所以,經典中有時候會直接說,邪見者,應生地獄、畜生二趣[53],正見具足者,雖然經過了千百生,也不會墮入惡趣[54]。

  十善,是生爲人的基礎善行,而殺人、重刑盜、暴力性侵害、大妄語等重大惡行,一旦犯了(亦即故意,而且訴諸行動完成,不是未遂),就立即成就叁惡道的惡業。即使不是十惡業中的主要犯行,在一犯再犯的累積下,也必然會成就叁惡道的惡業。即使志在解脫、成佛的佛法修學者,也必須要以十善業爲修學基礎,才能成就進一步的道業。經中說:「具足叁業,然後修四念處。」[55]具足叁業,就是身、口、意清淨的十善行,這是說,十善行是修學四念處的先決條件。又說,如果能多修習叁妙行(即十善業),「能令四念處滿足」[56]。除了四念處的觀慧修學外,經中還說,斷十惡業道人,能遠離內心的愧疚與後悔,想到自己的十善業,內心感到安慰而生起歡悅、法喜,也有利于禅定的修學[57]。

  珍惜人生

  人身難得,佛出人間,人間有佛法的流傳,這樣的訊息,不必仰靠信仰來支持,是我們平常人可以證知的曆史事實,最爲可靠與可貴。人間有苦的逼迫,也有佛法的引導,是一個趣向解脫相對良好的環境。人間,實在是值得我們追求,值得我們珍惜的地方。再者,從諸佛最後成就解脫的「十二緣起逆順觀察」來看,十二緣起的「識入母胎」、「六根認識六境」、「老病」等過程,都顯示了佛陀的說法,確實是依著人類特別的生理構造與身心作用來說明,是以人類爲當機的[58]。人間存在著這些有利的學佛條件,實在是一個值得我們努力經營的地方。人間的佛法,依靠佛弟子的實踐而流傳[59],佛弟子需要佛法的滋潤而增上,讓我們多行十善,常在人間,繼續爲向于解脫成佛的佛法修學而努力,也爲人間佛法的常存而努力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「佛告叁彌離提:謂眼、色、眼識、眼觸,眼觸因緣生受,內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;耳;鼻;舌;身;意、法、意識、意觸,意觸因緣生受,內覺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是名世間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叁0經》 

  [2]《雜阿含第一二七八經》中有「有識衆生」這樣的詞句:「于彼燒燋炷所,尚不欲毀壞,況毀壞有識衆生!」相對應的《別譯雜阿含第二七六經》作「情識類」:「被燒燋炷,尚不應謗,況情識類。」 

  [3]例如,在分析聲音的種類時,《大毗婆沙論》中說:「聲處有八種:謂執受大種因聲、非執受大種因聲,此各有二:謂有情名聲、非有情名聲,此複各有可意、不可意別,故成八種。」(大正二七‧六四中) 

  [4]「業有因、有緣、有縛,何等爲業因、業緣、業縛?謂業,愛因、愛緣、愛縛。」《雜阿含第叁叁四經》 

  [5]「無明所蓋,愛結所系,長夜輪回生死,不知苦際。」《雜阿含第二六七經》 

  [6]「衆生爲無明所覆,爲愛所系,或生泥犁,或生畜生,或生餓鬼,或生天上,或生人間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六0經》 

  [7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衆生無始生死,長夜輪轉,不知苦之本際。譬如比丘!若有士夫轉五節輪,常轉不息,如是衆生轉五趣輪,或墮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及人、天趣,常轉不息。……」《雜阿含第九五五經》  

  [8]「于大千世界,五道諸趣生,乃至于梵世,人天優劣想,淨天眼悉見,是故稽首禮。」《雜阿含第九九叁經》 

  [9]「善人至天國(svarga)受妙樂,惡人至那落(naraka)受諸苦患。」《百段梵書一一、六,一》引自《印度哲學宗教史》第二二叁頁,高楠‧木村著,高觀廬譯。 

  [10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大熱地獄,若衆生生于彼中,一向與[火+冏]然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二二經》

  「已種燒燃業,依于非法活,乘斯惡業行,必生地獄中。等活、及黑繩、衆合、二叫呼、燒燃、極燒燃、無澤大地獄,是八大地獄,極苦難可過,惡業種種故,各別十六處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四四經》其中,無澤大地獄又稱無間大地獄、阿鼻(毗)地獄。 

  [11]依《雜阿含第一二七八經》說,八寒地獄爲:阿浮陀地獄、尼羅浮陀地獄、阿咤咤地獄、阿波波地獄、阿休休地獄、憂[金+本]羅地獄、[金+本]昙摩地獄、摩诃[金+本]昙摩地獄。 

  [12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大暗地獄,彼諸衆生生彼中者,不見自身分。」《雜阿含第四二叁經》 

  [13]「如上所論,十六地獄一切有情,增上業感,余孤地獄,各別業招,或多,或二,或一所止,差別多種,處所不定,或近江河、山邊、曠野,或在地下、空及余處。」《俱舍論》(大正二九‧五九上) 

  [14]「諸比丘白佛:今正是時,唯願世尊爲諸大衆,說阿浮陀地獄衆生壽命齊限。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佛告比丘: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譬如拘薩羅國四鬥爲一阿羅,四阿羅爲一獨籠那,十六獨籠那爲一阇摩那,十六阇摩那爲一摩尼,二十摩尼爲一佉梨,二十佉梨爲一倉,滿中芥子。若使有人百年、百年取一芥子,如是乃至滿倉芥子都盡,阿浮陀地獄衆生壽命猶故不盡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七八經》 

  [15]「地獄衆生,生彼地獄中者,眼所見不可愛色,不見可愛色……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,意識法,見不可愛,不見可愛;見不可念,不見可念;見不善法,不見善法。以是因緣故,長受憂、苦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一0經》 

  [16]《長阿含第叁十經》:「四天王壽,天五百歲,少出多減。……兜率天壽,天八千歲……」又,依《雜阿含第八六一經》:「人間四百歲,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。」 

  [17]依《長阿含第叁十經》的描述,屬于欲界的天界有:四天王、忉利天、焰摩天、兜率天、化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、魔天,屬于色界的天界有:梵身天、梵輔天、梵衆天、大梵天、光天、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、淨天、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、嚴飾天、小嚴飾天、無量嚴飾天、嚴飾果實天、無想天、無造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大善見天、阿迦尼咤天,屬于無色界的天界有:空智天、識智天、無所有智天、有想無想智天。 

  [18]「餓鬼壽七萬歲,少出多減。」《長阿含第叁十經》 

  [19]「瞿昙!我有親族,極所愛念,忽然命終。我爲彼故,信心布施,雲何世尊!彼得受不?佛告婆羅門:非一向得。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,得彼地獄衆生食以活其命,不得汝所信施飲食。若生畜生、餓鬼、人中者,得彼人中飲食,不得汝所施者。婆羅門!餓鬼趣中,有一處名爲入處餓鬼,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,得汝施食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四一經》 

  [20]「諸比丘!過去世時,阿修羅興軍與帝釋鬥。時天帝釋告叁十叁天……」《雜阿含第一一六八經》 

  [21]「地獄、畜生、鬼、人、天、阿修羅,六趣險難,恐怖大畏。是衆生生死大海,旋流洄澓,隨業往來,是其濤波。」《十住毗婆沙論》(大正二九‧二十上) 

  [22]「世尊答曰:比丘!地獄不可盡說,所謂地獄苦。比丘!但地獄唯有苦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九九經》 

  [23]「如是名天,如是名人,如是名善趣,如是名涅槃。如是名地獄,如是名畜生、餓鬼,如是名惡趣,如是墮惡趣。」《雜阿含第九二叁經》 

  [24]《中阿含第一二四經》說: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。」《長阿含第十經》作:「雲何八難解法?謂八不閑,妨修梵行。……是爲不閑處,不得修梵行。」除叁惡趣外,尚有長壽天、邊地、邪見、聾盲喑啞、佛不出世間等,都是沒有機會聽聞佛法的情況。其中,聾盲喑啞的狀況,近代藉由醫學與殘障福利的提升,似有獲得改善的契機。 

  [25]「時,天帝釋與五百婇女,遊戲浴池,有諸天女音聲美妙。爾時、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,語諸天女言:莫歌!莫歌!時,諸天女即便默然。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揵連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尊者大目揵連問帝釋言:汝先于界隔山中,問世尊愛盡解脫義,聞已隨喜。汝意雲何?爲聞說隨喜,爲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?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:我叁十叁天多著放逸樂,或憶先事,或時不憶。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,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,今可往問世尊,如世尊說,汝當受持。然我此處,有好堂觀,新成未久,可入觀看。」《雜阿含第五0五經》 

  [26]「爾時,世尊便說此偈:人爲天善處,良友爲善利,出家爲善業,有漏盡無漏。比丘當知!叁十叁天著于五欲,彼以人間爲善趣,于如來法得出家,爲善利而得叁達。所以然者?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!」《增一阿含叁四品第叁經》 

  [27]「……有無色衆生,度一切色想,滅有對想,不念若幹想,無量空處,是空處成就遊,謂無量空處天,……有無色衆生,度一切無量空處,無量識處,是識處成就遊,謂無量識處天,……有無色衆生,度一切無量識處,無所有處,是無所有處成就遊,謂無所有處天,……有色衆生無想無覺,謂無想天,……有無色衆生,度一切無所有處,非有想非無想處,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,謂非有想非無想處天,……」《中阿含第九七經》 

  [28]「長壽天者,非有想非無想處,壽八萬大劫。或有人言:一切無色定,通名長壽天;以無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處故。或說無想天,名爲長壽,亦不任得道故。或說從初禅至四禅,除淨居天,皆名長壽,以著味邪見,不能受道者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叁叁九上) 

  [29]「若生色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節 人身難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