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唯有布施、持戒,語常和悅,不傷人意,作衆功德,行諸善本。」《增一阿含第五二品第八經》
,《中阿含第二七經》尊者舍利弗告誡他的朋友梵志陀然說,「不爲父母親屬作惡」,也表示了相同的意含。
[21]「于時,王舍城中並余住處,人皆普聞:執杖外道,共打聖者大目幹連,遍身支節,悉皆爛熟,碎如捶[竺-二+韋]。時,舍利子自以衣裹,猶若[子+嬰]兒,持至竹園,僅有殘命,極受苦痛,不久將死。……王既聞已,深生痛惜,便與內宮太子、宰相、城內諸人,悉皆雲集詣竹園中。諸人見王,即便開路,至尊者所,涕淚橫流,猶如大樹崩倒于地,執足號啼,悲哽言曰:聖者!何因忽至于此?答言:大王!此是前身自作業熟,知欲如何?王極瞋怒,告大臣曰:卿等即宜奔馳四散,覓彼外道,若捉獲者,置于空室,以火焚燒。尊者報曰:大王!不應作如是事,我先作業,猶如瀑流,注在于身,非余代受。……」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》(大正二四‧二八七下)
[22]「世尊歎曰:善哉![和+心]破。雲何?[和+心]破!若有比丘,無明已盡,明已生。彼無明已盡,明已生,生後身覺,便知生後身覺;生後命覺,便知生後命覺,身壞命終,壽已畢訖,即于現世,一切所覺便盡止息,當知至竟冷。猶如,[和+心]破!因樹有影,若使有人持利斧,來斫彼樹根,段段斬截,破爲十分,或爲百分,火燒成灰,或大風吹,或著水中,于[和+心]破意雲何?影因樹有,彼影從是已絕,其因滅不生耶?」《中阿含第一二經》
[23]「自作自受則墮常見,他作他受則墮斷見,義說法說,離此兩邊,處于中道而說法: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……。」《雜阿含第叁00經》
[24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向邪者,違于法,不樂于法……謂邪見人,身業如所見,口業如所見,若思、若欲、若願、若爲,彼皆隨順,一切得不愛果,不念、不可意果。」《雜阿含第七八七經》
「尊者摩诃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:……雲何不善法如實知?不善身業、口業、意業,是名不善法。」《雜阿含第叁四四經》
「世尊又複答曰:苦行!我施設叁業,令不行惡業,不作惡業。雲何爲叁?身業、口業、及意業也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叁叁經》
[25]「而複施諸沙門、婆羅門,乃至貧窮乞士,悉施錢財、衣被、飲食、燈明、諸莊嚴具。婆羅門!彼惠施主,若複犯戒生象中者,以彼曾施沙門、婆羅門,錢財、衣被、飲食乃至莊嚴衆具故,雖在象中,亦得受彼施報──衣服、飲食、乃至種種莊嚴衆具。若複生牛、馬、驢、騾等種種畜生趣中,以本施惠功德,悉受其報;隨彼生處,所應受用皆悉得之。」《雜阿含第一0四一經》
[26]「有叁種業,謂:現報業、生報業、後報業。雲何現報業?若業于此生作,亦令增益彼業,即此生中得報,非余生,是名現報業。雲何生報業?若業于此生作,亦令增益彼業,次生中得報,非余生,是名生報業。雲何後報業?若業于此生作,亦令增益彼業,後生中得報,是名後報業也。」《阿毗昙毗婆沙論》(大正二八‧八一中)
[27]「在不斷的身心活動中,有無數的業力增長或消滅。這些業力,由于性質不同,成爲一系一系的,一系一系中又是一類一類的。如五趣果報,即有人業、天業、地獄業、畜生業、餓鬼業。而每一趣業中,又有種種差別。……這譬如:在同一國家中,人民從思想、經濟等而相互結合爲種種階層,不同黨派;相攝相拒,互相消長。現在由甲黨當政,于現階段的政治施設,起著決定作用。雖同時有別的政黨,自由活動于社會底層,或能部分的影響現政局,但在甲黨未倒臺前,其他政黨,到底不能取得領導地位……」《佛法概論》第一00頁,印順法師著。
[28]「佛言:……阿難!若有一不離殺、不與取、邪淫、妄言,乃至邪見,此不離、不護已,身壞命終,生善處天中者,若有沙門、梵志,得天眼,成就天眼而見彼,見已,作是念:無身惡行,亦無身惡行報;無口、意惡行,亦無口、意惡行報。……阿難!若有一離殺、不與取、邪淫、妄言,乃至邪見,此離、護已,身壞命終,生惡處、地獄中者,若有沙門、梵志,得天眼,成就天眼而見彼,見已作是念:無身妙行,亦無身妙行報;無口、意妙行,亦無口、意妙行報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七一經》
[29]「阿難!若有一不離殺、不與取、邪淫、妄言、乃至邪見,此不離、不護已,身壞命終,生善處天中者,彼若本作不善業,作已成者,因不離、不護故,彼于現法中受報訖,而生于彼。或複因後報故,彼不以此因,不以此緣,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。或複本作善業,作已成者,因離護故,未盡應受善處報,彼因此、緣此故,身壞命終,生善處天中。或複死時生善心,心所有法正見相應,彼因此、緣此,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七一經》還有其它情形,今不累舉。
[30]見《中阿含第一一經》,又稱爲《鹽喻經》。
[31]「世尊歎曰:善哉!伽彌尼,所以者何?彼男女等,懈不精進而行惡法,成就十種不善業道:殺生、不與取、邪淫、妄言、……乃至邪見,若爲衆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,因此緣此,身壞命終,得至善處,乃生天上者,是處不然。伽彌尼!猶去村不遠,有深水淵,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擲著水中,若衆人來,各叉手向稱歎求索,作如是語:願石浮出!伽彌尼!于意雲何?此大重石,甯爲衆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,因此緣此而當出耶?伽彌尼答曰:不也,世尊!」《中阿含第一七經》
[32]「世尊告曰:……伽彌尼!謂此十善業道,白有白報,自然升上,必至善處。伽彌尼!猶去村不遠,有深水淵,于彼有人,以酥油瓶投水而破,滓瓦沈下,酥油浮上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七經》
[33]「世尊告曰:……伽藍!當知諸業有叁,因習本有。何雲爲叁?伽藍!謂貪是諸業因習本有,伽藍!恚及癡,是諸業因習本有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六經》
[34]「若有所作,必不作惡,我不念惡。所以者何?自不作惡,苦何由生?……複次,伽藍!若有所作,必不作惡,我不犯世怖與不怖,常當慈愍一切世間,我心不與衆生共诤,無濁歡悅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六經》
[35]「羅雲!若汝現作身業,即觀此身業:若我現作身業,此身業爲淨?爲不淨?爲自爲?爲他?羅雲!若觀時則知:我現作身業,此身業淨,或自爲,或爲他,不善與苦果受于苦報。羅雲!汝當舍此現作身業。……若觀時則知:我已作身業,彼身業已過去、滅盡、變易。彼身業淨,或自爲,或爲他,不善與苦果受于苦報。羅雲!汝當詣善知識、梵行人所,彼已作身業,至心發露,應悔過說,慎莫覆藏,更善持護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四經》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叁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