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时间来区分,当生就会受报的,称为「现报业」,也就是俗话说的「现世报」,来生才受报的,称为「生报业」,而更久远的来生才受报的,则称为「后报业」[26]。生报业与后报业,就是俗话说的「后世报」。

  复杂的业力展现

  由于业力就像是行为后留下来的痕迹,每一道痕迹经层层地堆叠累积,可以理解为一类类,或一系系的。然而,众多不同系类的业力,并不会相互抵销,而是会在自己内在贪、瞋、痴因缘的引发下,分别地展现其影响力,分别有其果报的,就如同政党的轮替[27],一旦得势,就展现着她的施政方针,一旦失势,也还保有其潜力一样。再加上业力存在的长远性,不限于在当生反应受报完毕,这使得业力的展现,在长时间与多系类的交错下,显得相当复杂难以理解。例如,有人一生行为端正,然而,却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得到好的报应,就是死后,具天眼神通力的人,还见他往生恶处地狱中;有人作恶多端,但却是一生风光,得财得势,死后还能往生善处天上。这两种情况,最容易让人对业力说的正当性,生起质疑,甚至于加以全盘否定,认为没有善恶业报了[28]。业报的复杂性,也不是光有天眼神通的人,就能看清楚的。佛陀对阿难解说,业报的展现,必须要从是否「现法中受报讫」、「后报故」、「未尽应受报」、「死时之善恶心」[29]等,多方面广泛地来看。也就是说,对死后往生善、恶处的决定因素,除了要看当生的业报,是否早已反应完毕,已经失去了影响力外,还要衡量是否当生还在过去生业力的影响势力中,而当生行为所成的业力,相对之下只能潜藏储存,留待往后几生中才反应的情况。另外,死时的善恶心念,是否强过其它业力的影响,也是因素之一。所以,应当对这四类因素,作全面深入的观察,才能对复杂的业力展现,有正确的理解。只看局部,或只看表面,都不能正确地理解业力。

  业力影响程度的改变

  过去,我们到底累积了什么样的业力,对我们现在或未来,会有怎样的影响?不好的业力能够改变吗?这或许是大家所关切的问题。前面说,业力就像是行为后留下来的痕迹,每一道痕迹都会分别地展现其果报,是不会相互抵销的,那么,业力岂不是无法改变了吗?确实,业力是「作已成者,必受其报」,无所遁逃的。然而,业力不是一个封闭型的系统,而是不断地有新的业力加入的,而且,在诸多业力的展现中,其影响力的大小,还是有其相对性,这就成了改变整体业力影响的有利因素。经中以盐溶入水来作譬喻[30]:当一两盐溶入一杯水中时,水中盐的浓度就很高,这杯水是咸得喝不下口的。但如果这一两盐,是丢入(恒)河中,那么,一两盐还是一两盐,但在大量河水的稀释下,就发挥不起什么作用了。以盐代表恶业,以水代表善业,善恶业虽然不会相互抵销,但是,如果有大量的善业,来稀释恶业的影响力,那么,恶业的影响程度,相对地就被改变了,反之亦然。

  所以,如果业力真的能够被改变,那应该是善、恶业影响程度的相互消长。我们当然都希望,自己过去已成的恶业影响力,能够降到最低,但如何降呢?经中说,如果想靠世尊法王的祝福,就能成办,那就像将一块大石,投到水池中,然后大家站在水池边,双手合十,祈祷石头浮起来一样,当然是办不到的[31]。业力的改变,就得从行为上的多行善行着手。什么是善行?经中说,就是五戒十善了。行五戒十善,能使我们的业力向善提升,就如同将装有酥油的瓶子,丢入池塘中,瓶破,滓瓦下沉,酥油(善业)自然浮起一样[32]。其次,我们的恶业,都不离贪、瞋、痴[33],所以,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起与贪、瞋、痴相应的坏念头,从意念上就远离恶行,而常存慈悲心,远离诤执[34],更应在日常生活中,观照我们进行中的身、口、意等作为,若觉察与贪瞋痴相应的不净行,则当舍离。也当反省我们过去已做的身、口、意等作为,若有与贪瞋痴相应的不净行,则应当向善知识或清净的修行人,诚心地发露,悔过说出,不应覆藏[35]。如果能够这样彻底地执行,善行就能累积的愈多,善业的影响力也就愈大,整体的业力展现,也就能因此而改变了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如《杂阿含第四九0经》中说:「阎浮车问舍利弗:谓业迹,云何为业迹?舍利弗言:业迹者,十不善业迹:谓杀生,偷盗,邪淫,妄语,两舌,恶口,绮语,贪欲,瞋恚,邪见。」《杂阿含六三七经》中说:「受持学戒,离杀、断杀、不乐杀生,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。」 

  [2]《杂阿含第五四八经》,记载了摩诃迦旃延尊者与摩偷罗国王,关于「婆罗门第一」的问答。摩诃迦旃延尊者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,并带入业力的观念,归结说:「是故大王!当知四姓悉平等耳,无有种种胜如差别。世间言说故,有婆罗门第一,(余人卑劣),婆罗门白、余者悉黑,婆罗门清净、非非婆罗门;婆罗门生,生从口生,婆罗门作,婆罗门化,婆罗门所有。当知业真实,业依。」 

  [3]「尔时、世尊复说偈言:一切众生类,有命终归死,各随业所趣,善恶果自受。恶业堕地狱,为善上升天,修习胜妙道,漏尽般涅槃。如来及缘觉,佛声闻弟子,会当舍身命,何况俗凡夫!」《杂阿含第一二二七经》 

  [4]所谓的三明,是指能知过去生种种的宿命通,能见所有种类众生的天眼通,与生死解脱的漏尽通。这都是超乎一般常人的能力,所以都称为神通力。另外,佛陀有六种神通力,除上面三种外,尚有能不受空间阻碍而行动的神足通,能听懂各种众生语言的天耳通,以及能以心知心,知道众生心中想法的他心通。 

  [5]「云何生死智证明?谓圣弟子天眼净,过于人眼:见诸众生死时、生时,善色、恶色,上色、下色,向于恶趣,随业受生,如实知。」《杂阿含第八八五经》。另,《杂阿含第五三九经》亦同。 

  [6]阎罗王的审判说,与古印度《阿闼婆吠陀》中的耶摩神有强烈的关连。阎罗王为Yamara^ja之译,而《梨俱吠陀》有耶摩天Yamam%vaivasvatam%之说。耶摩天在《阿闼婆吠陀》里,演变成具有对人们死后审判权的耶摩神。后来,到了佛教时代,则明显地分为耶摩天与地狱之主的阎魔。到了叙事诗时代(西元三世记),耶摩大王即成了地狱之主。阎魔,也就是我们俗称掌管地狱的阎罗王。参考《印度哲学宗教史》〈第一篇‧第三章 死后运命观〉高楠‧木村着,高观庐译。 

  [7]《布利哈德》〈四‧四,二--五〉:「诚为善业之人则善,恶业之人则恶,依净行而净,依黑业而黑。故曰人依欲(ka^ma)而成,因欲而有意向(kratu),因意向而有业,因业而有果。」《印度哲学宗教史》第二八八页,高楠‧木村着,高观庐译。 

  [8]「思有三种:一、审虑思。二、决定心。三、动发思。若思能动身,即说为身业。」《大乘成业论》(大正三一‧七八五下),世亲菩萨着,西元五世纪。 

  [9]「初以习成性,次依性成习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二六六页,印顺法师着。

  又如《顺正理论》说:「如是展转无始时来,因果相仍,习以成性。」(大正二九‧五0二上) 

  [10]「问曰:地是坚相,何以言性?答曰:是相,积习成性,譬如人瞋,日习不已,则成恶性。」「如人喜作诸恶,故名为恶性;好集善法,故名为善性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五二八中) 

  [11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三度处,异姓、异名、异宗异说,谓有慧者善受、极持而为他说,然不获利。云何为三?或有沙门、梵志,如是见、如是说:谓人所为一切,皆因宿命造。复有沙门、梵志,如是见、如是说:谓人所为一切,皆因尊佑造。复有沙门、梵志,如是见、如是说:谓人所为一切,皆无因无缘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三经》 

  [12]「行与业,指思心所引发的身心动作说,而业又是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。这或者解说为「经验的反应」,或者称之为「生活的遗痕」。总之,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,即称为业。」《佛法概论》第九八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13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若有故作业,我说彼必受其报,或现世受,或后世受。若不故作业,我说此不必受报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五经》

  「若故作乐业,作已成者,当受乐报。若故作苦业,作已成者,当受苦报。若故作不苦不乐业,作已成者,当受不苦不乐报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七一经》 

  [14]「世尊又复答曰:苦行!此三业如是相似,我施设意业为最重,令不行恶业,不作恶业。身业、口业则不然也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三三经》 

  [15]「诸业爱无明,因积他世阴。」《杂阿含第三0七经》 

  [16]「尔时,世尊说偈答言:唯有罪福业,若人已作者,是则己之有,彼则常持去,生死未曾舍,如影之随形。」《杂阿含第一二三三经》 

  [17]「空中亦逐去,山石中亦逐,地底亦随去,海水中亦入!处处常随逐,业影不相离。」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‧一0四上) 

  [18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随人所作业,则受其报。如是,不行梵行,不得尽苦。若作是说:随人所作业,则受其报,如是,修行梵行便得尽苦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一经》 

  [19]「父作不善,子不代受;子作不善,父亦不受。」《般泥洹经》(大正一‧一八一中) 

  [20]「尔时,波斯匿王杀庶母百子,即怀变悔……佛告王曰:人命极短,在世须臾间耳。生死长远,多诸畏难。若死来至,于中呼哭,骨节离解,身体烦疼,尔时,无有救者。非有父母、妻子、奴婢、仆从、国土人民所能救也。有此之难,谁堪代者?…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三节 业力的形成与展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