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叁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時間來區分,當生就會受報的,稱爲「現報業」,也就是俗話說的「現世報」,來生才受報的,稱爲「生報業」,而更久遠的來生才受報的,則稱爲「後報業」[26]。生報業與後報業,就是俗話說的「後世報」。

  複雜的業力展現

  由于業力就像是行爲後留下來的痕迹,每一道痕迹經層層地堆疊累積,可以理解爲一類類,或一系系的。然而,衆多不同系類的業力,並不會相互抵銷,而是會在自己內在貪、瞋、癡因緣的引發下,分別地展現其影響力,分別有其果報的,就如同政黨的輪替[27],一旦得勢,就展現著她的施政方針,一旦失勢,也還保有其潛力一樣。再加上業力存在的長遠性,不限于在當生反應受報完畢,這使得業力的展現,在長時間與多系類的交錯下,顯得相當複雜難以理解。例如,有人一生行爲端正,然而,卻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得到好的報應,就是死後,具天眼神通力的人,還見他往生惡處地獄中;有人作惡多端,但卻是一生風光,得財得勢,死後還能往生善處天上。這兩種情況,最容易讓人對業力說的正當性,生起質疑,甚至于加以全盤否定,認爲沒有善惡業報了[28]。業報的複雜性,也不是光有天眼神通的人,就能看清楚的。佛陀對阿難解說,業報的展現,必須要從是否「現法中受報訖」、「後報故」、「未盡應受報」、「死時之善惡心」[29]等,多方面廣泛地來看。也就是說,對死後往生善、惡處的決定因素,除了要看當生的業報,是否早已反應完畢,已經失去了影響力外,還要衡量是否當生還在過去生業力的影響勢力中,而當生行爲所成的業力,相對之下只能潛藏儲存,留待往後幾生中才反應的情況。另外,死時的善惡心念,是否強過其它業力的影響,也是因素之一。所以,應當對這四類因素,作全面深入的觀察,才能對複雜的業力展現,有正確的理解。只看局部,或只看表面,都不能正確地理解業力。

  業力影響程度的改變

  過去,我們到底累積了什麼樣的業力,對我們現在或未來,會有怎樣的影響?不好的業力能夠改變嗎?這或許是大家所關切的問題。前面說,業力就像是行爲後留下來的痕迹,每一道痕迹都會分別地展現其果報,是不會相互抵銷的,那麼,業力豈不是無法改變了嗎?確實,業力是「作已成者,必受其報」,無所遁逃的。然而,業力不是一個封閉型的系統,而是不斷地有新的業力加入的,而且,在諸多業力的展現中,其影響力的大小,還是有其相對性,這就成了改變整體業力影響的有利因素。經中以鹽溶入水來作譬喻[30]:當一兩鹽溶入一杯水中時,水中鹽的濃度就很高,這杯水是鹹得喝不下口的。但如果這一兩鹽,是丟入(恒)河中,那麼,一兩鹽還是一兩鹽,但在大量河水的稀釋下,就發揮不起什麼作用了。以鹽代表惡業,以水代表善業,善惡業雖然不會相互抵銷,但是,如果有大量的善業,來稀釋惡業的影響力,那麼,惡業的影響程度,相對地就被改變了,反之亦然。

  所以,如果業力真的能夠被改變,那應該是善、惡業影響程度的相互消長。我們當然都希望,自己過去已成的惡業影響力,能夠降到最低,但如何降呢?經中說,如果想靠世尊法王的祝福,就能成辦,那就像將一塊大石,投到水池中,然後大家站在水池邊,雙手合十,祈禱石頭浮起來一樣,當然是辦不到的[31]。業力的改變,就得從行爲上的多行善行著手。什麼是善行?經中說,就是五戒十善了。行五戒十善,能使我們的業力向善提升,就如同將裝有酥油的瓶子,丟入池塘中,瓶破,滓瓦下沈,酥油(善業)自然浮起一樣[32]。其次,我們的惡業,都不離貪、瞋、癡[33],所以,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起與貪、瞋、癡相應的壞念頭,從意念上就遠離惡行,而常存慈悲心,遠離诤執[34],更應在日常生活中,觀照我們進行中的身、口、意等作爲,若覺察與貪瞋癡相應的不淨行,則當舍離。也當反省我們過去已做的身、口、意等作爲,若有與貪瞋癡相應的不淨行,則應當向善知識或清淨的修行人,誠心地發露,悔過說出,不應覆藏[35]。如果能夠這樣徹底地執行,善行就能累積的愈多,善業的影響力也就愈大,整體的業力展現,也就能因此而改變了。

  

  注解 

  [1]如《雜阿含第四九0經》中說:「閻浮車問舍利弗:謂業迹,雲何爲業迹?舍利弗言:業迹者,十不善業迹:謂殺生,偷盜,邪淫,妄語,兩舌,惡口,绮語,貪欲,瞋恚,邪見。」《雜阿含六叁七經》中說:「受持學戒,離殺、斷殺、不樂殺生,乃至一切業迹如前說。」 

  [2]《雜阿含第五四八經》,記載了摩诃迦旃延尊者與摩偷羅國王,關于「婆羅門第一」的問答。摩诃迦旃延尊者舉了幾個生活中的例子,並帶入業力的觀念,歸結說:「是故大王!當知四姓悉平等耳,無有種種勝如差別。世間言說故,有婆羅門第一,(余人卑劣),婆羅門白、余者悉黑,婆羅門清淨、非非婆羅門;婆羅門生,生從口生,婆羅門作,婆羅門化,婆羅門所有。當知業真實,業依。」 

  [3]「爾時、世尊複說偈言:一切衆生類,有命終歸死,各隨業所趣,善惡果自受。惡業墮地獄,爲善上升天,修習勝妙道,漏盡般涅槃。如來及緣覺,佛聲聞弟子,會當舍身命,何況俗凡夫!」《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》 

  [4]所謂的叁明,是指能知過去生種種的宿命通,能見所有種類衆生的天眼通,與生死解脫的漏盡通。這都是超乎一般常人的能力,所以都稱爲神通力。另外,佛陀有六種神通力,除上面叁種外,尚有能不受空間阻礙而行動的神足通,能聽懂各種衆生語言的天耳通,以及能以心知心,知道衆生心中想法的他心通。 

  [5]「雲何生死智證明?謂聖弟子天眼淨,過于人眼:見諸衆生死時、生時,善色、惡色,上色、下色,向于惡趣,隨業受生,如實知。」《雜阿含第八八五經》。另,《雜阿含第五叁九經》亦同。 

  [6]閻羅王的審判說,與古印度《阿闼婆吠陀》中的耶摩神有強烈的關連。閻羅王爲Yamara^ja之譯,而《梨俱吠陀》有耶摩天Yamam%vaivasvatam%之說。耶摩天在《阿闼婆吠陀》裏,演變成具有對人們死後審判權的耶摩神。後來,到了佛教時代,則明顯地分爲耶摩天與地獄之主的閻魔。到了敘事詩時代(西元叁世記),耶摩大王即成了地獄之主。閻魔,也就是我們俗稱掌管地獄的閻羅王。參考《印度哲學宗教史》〈第一篇‧第叁章 死後運命觀〉高楠‧木村著,高觀廬譯。 

  [7]《布利哈德》〈四‧四,二--五〉:「誠爲善業之人則善,惡業之人則惡,依淨行而淨,依黑業而黑。故曰人依欲(ka^ma)而成,因欲而有意向(kratu),因意向而有業,因業而有果。」《印度哲學宗教史》第二八八頁,高楠‧木村著,高觀廬譯。 

  [8]「思有叁種:一、審慮思。二、決定心。叁、動發思。若思能動身,即說爲身業。」《大乘成業論》(大正叁一‧七八五下),世親菩薩著,西元五世紀。 

  [9]「初以習成性,次依性成習。」《成佛之道》第二六六頁,印順法師著。

  又如《順正理論》說:「如是展轉無始時來,因果相仍,習以成性。」(大正二九‧五0二上) 

  [10]「問曰:地是堅相,何以言性?答曰:是相,積習成性,譬如人瞋,日習不已,則成惡性。」「如人喜作諸惡,故名爲惡性;好集善法,故名爲善性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五二八中) 

  [11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叁度處,異姓、異名、異宗異說,謂有慧者善受、極持而爲他說,然不獲利。雲何爲叁?或有沙門、梵志,如是見、如是說:謂人所爲一切,皆因宿命造。複有沙門、梵志,如是見、如是說:謂人所爲一切,皆因尊佑造。複有沙門、梵志,如是見、如是說:謂人所爲一切,皆無因無緣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叁經》 

  [12]「行與業,指思心所引發的身心動作說,而業又是因活動所引起的勢用。這或者解說爲「經驗的反應」,或者稱之爲「生活的遺痕」。總之,由身心的活動而留有力用,即稱爲業。」《佛法概論》第九八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13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若有故作業,我說彼必受其報,或現世受,或後世受。若不故作業,我說此不必受報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五經》

  「若故作樂業,作已成者,當受樂報。若故作苦業,作已成者,當受苦報。若故作不苦不樂業,作已成者,當受不苦不樂報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七一經》 

  [14]「世尊又複答曰:苦行!此叁業如是相似,我施設意業爲最重,令不行惡業,不作惡業。身業、口業則不然也。」《中阿含第一叁叁經》 

  [15]「諸業愛無明,因積他世陰。」《雜阿含第叁0七經》 

  [16]「爾時,世尊說偈答言:唯有罪福業,若人已作者,是則己之有,彼則常持去,生死未曾舍,如影之隨形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叁叁經》 

  [17]「空中亦逐去,山石中亦逐,地底亦隨去,海水中亦入!處處常隨逐,業影不相離。」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‧一0四上) 

  [18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隨人所作業,則受其報。如是,不行梵行,不得盡苦。若作是說:隨人所作業,則受其報,如是,修行梵行便得盡苦。」《中阿含第一一經》 

  [19]「父作不善,子不代受;子作不善,父亦不受。」《般泥洹經》(大正一‧一八一中) 

  [20]「爾時,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,即懷變悔……佛告王曰:人命極短,在世須臾間耳。生死長遠,多諸畏難。若死來至,于中呼哭,骨節離解,身體煩疼,爾時,無有救者。非有父母、妻子、奴婢、仆從、國土人民所能救也。有此之難,誰堪代者?…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叁節 業力的形成與展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