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回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我時欲觀知其精神所出之處,將諸侍從繞釜而觀,都不見其神去來處。又發釜看,亦不見神有往來之處,以此緣故知無他世。……」《長阿含第七經》 

  [11]「佛告摩诃男:汝亦如是,若命終時,不生惡趣,終亦無惡。所以者何?汝已長夜修習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若命終時。此身若火燒、若棄冢間,風飄日曝,久成塵末,而心、意、識久遠,長夜正信所熏,戒、施、聞慧所熏,神識上升,向安樂處,未來生天。」《雜阿含第九叁0經》 

  [12]「爾時,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……當于爾時,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,爲在何處?爲在人耶?爲非人耶?天、龍、鬼神、幹沓和、阿須倫、迦留羅摩、休勒閱叉?今此神識竟爲所在?在何處生遊?不見東、西、南、北、四維、上、下,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處。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。莫知所在。……是時,尊者阿難白世尊曰:唯願世尊說婆迦梨比丘神識爲何所在?世尊告曰: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,族姓子以般涅槃。當作如是持。」《增一阿含二六品第十經》 

  [13]「世尊告諸比丘:……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,有遠離之色不?諸比丘白佛:已見,世尊!複告諸比丘:繞跋迦梨身,四面周匝,有暗冥之相圍繞身不?諸比丘白佛:已見,世尊!佛告諸比丘:此是惡魔之像,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。……佛告諸比丘:跋迦梨善男子,不住識神,以刀自殺。爾時,世尊爲彼跋迦梨說第一記。」《雜阿含第一二六五經》 

  [14]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叁因緣,識來受胎。雲何爲叁?于是比丘,母有欲意,父母共集一處,與共止宿。然複外識未應來趣,便不成胎……若複父母集在一處,父有風病,母有冷病,則不成胎。……若複有時父母集在一處,父相有子,母相無子,則不成胎。……若複有時,識神趣胎,父行不在,則非成胎。……若複比丘,父母集在一處,父母無患,識神來趣,然複父母俱相有兒,此則成胎。是謂有此叁因緣,而來受胎。是故比丘!當求方便,斷叁因緣。如是,諸比丘!當作是學。」《增一阿含二一品第叁經》 

  [15]《中阿含第一五一經》說:「……以叁事等合會受胎:父母合會,母滿堪耐,香陰已至。阿私羅!此事等會入于母胎。」《中阿含第二0一經》也說:「複次,叁事合會入于母胎:父母聚集一處,母滿正堪耐,香陰已至,此叁事合會入于母胎。」 

  [16]婆磋族應屬于恒河上遊西方雅利安族的一支,與佛陀的恒河下遊東方系種族不同源。《長阿含第四經》中,記錄了佛世時的十六國族,就有婆蹉國,他的位置一般認爲在恒河上遊,現今新德裏以南的一帶。 

  [17]這是「十四無記」的四大論題之一,《雜阿含經》都作「命即是身?命異身異?」《長阿含經》都作「是命是身?命異身異?」《增一阿含經》都作「彼命彼身?非命非身?」「是命是身?非命非身?」「命是身耶?爲命異身異耶?」《大智度論》則作「是身是神?身異神異?」 

  [18]「婆蹉種出家白佛:雲何?瞿昙!命即身耶,答言無記。命異身異,答言無記。沙門瞿昙有何等奇,弟子命終,即記說言:某生彼處;某生彼處。彼諸弟子,于此命終舍身,即乘意生身生于余處。當于爾時,非爲命異身異也?佛告婆蹉:此說有余,不說無余。……譬如火,有余得然,非無余。……婆蹉白佛:衆生于此命終,乘意生身往生余處,雲何有余?佛告婆蹉:衆生于此處命終,乘意生身生于余處,當于爾時,因愛故取,因愛而住,故說有余。」《雜阿含第九五七經》 

  [19]《雜阿含第叁叁五經》說: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……眼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。如是,眼不實而生。生已盡滅,有業報而無作者。此陰滅已,異陰相續,除俗數法。」又《雜阿含第一0五經》說:「佛告仙尼:我諸弟子,聞我所說不悉解義,而起慢無間等。非無間等故,慢則不斷。慢不斷故,舍此陰已,與陰相續生。」 

  [20]如《S.22.87--跋迦梨》、《M.38--愛盡大經》等經。 

  [21]如《S.55.21--摩诃男》。 

  [22]如《M.38--愛盡大經》。 

  [23]「五蘊統一論是平等門,心識統一論是殊勝門。」《唯識學探源》第五0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4]「唯識的定義,「即是識」,「不離識」,論師們有不同的解釋。究竟唯有什麼識?有的說是八識,有的說是阿賴耶,有的說唯是真心。這些,都是唯識思想的一個側向,是唯識學的一流。偏執一個定義,這是一論一派的唯識學者。本人的態度,是想在複雜的唯識思想中,發見主流與共義,廓清宗派的偏執。所以先從大乘唯識學中,指出幾個不同觀點的解說,再去考察它與原始佛教的關系。這不同方面的解說,都是唯識學,是唯識學的多方面的開展;唯識學,也可說是幾個思潮的合流。……大乘唯識思想,大概可以歸納爲五類:一、『華嚴經』「十地品」第六地說:「叁界虛妄,但是一心作」。……這可以稱爲「由心所造」的唯識。二、『解深密經』 (卷叁)說:……這可以稱爲「即心所現」的唯識。叁、『解深密經』(卷一)說:……這可以稱爲「因心所生」的唯識。四、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(卷四)說:……這可以稱爲「映心所顯」的唯識。五、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說:……可以稱爲「隨心所變」的唯識。」《唯識學探源》第二八至叁二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5]此部分資料參考、引用自《唯識學探源》第四八至二0一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6]九識是指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阿陀那識、阿賴耶識、阿摩羅識。將阿摩羅識列爲第九識,而提倡九識之說,則始于梁‧真谛叁藏,但九識說也有其經典的依據,如:《金剛叁昧經》〈入實際品〉說︰「如彼心地,八識海澄,九識流淨,風不能動,波浪不起。」《入楞伽經》說︰「八九種種識,如水中諸波。」《大乘密嚴經》說︰「心有八種,或複有九。」(摘自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第一一七頁) 

  [27]引用印順法師的觀點:「我的意趣(按:立大乘叁系)是: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,必有圓滿的安立。一、由于惑業而生死流轉,到底依于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。二、由于修證而得大菩提,到底依于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。」(《無诤之辯》第一二六頁)「佛法有二大問題:一是生死輪回問題,二是涅槃解脫(成佛)問題。一切佛法,可說都是在這二大問題上作反複說明。」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第叁0四頁,印順法師著。 

  [28]「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二七0經》 

  [29]「爾時,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,告諸比丘:于此衆中,若有愚癡人,無智明而作是念:若色無我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我,作無我業,誰當受報?如是所疑,先以解釋。彼雲何?比丘!色爲常耶?爲非常耶?答言:無常,世尊!若無常者是苦耶?答言:是苦,世尊!若無常、苦,是變易法,多聞聖弟子于中甯見:是我、異我、相在不?答言:不也,世尊!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。」《雜阿含第五八經》 

  [30]「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,便告比丘:愚癡凡夫不有所聞,見我是我,而著于我。但無我、無我所,空我、空我所,法生則生,法滅則滅,皆由因緣合會生苦。若無因緣,諸苦便滅。衆生因緣會相連續,則生諸法,如來見衆生相連續生已,便作是說:有生有死。我以清淨天眼出過于人,見此衆生死時、生時,好色、惡色,或妙、不妙,往來善處,及不善處,隨此衆生之所作業,見其如真。」《中阿含第六二經》 

  [31]「嗏帝比丘答曰世尊: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:今此識,往生不更異也。世尊問曰:何者識耶?嗏帝比丘答曰:世尊!謂此識,說、覺、作、教作、起、等起,謂彼作善、惡業,而受報也。世尊呵曰:嗏帝!汝雲何知我如是說法?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?汝愚癡人!我不一向說,汝一向說耶?」《中阿含第二0一經》 

  [32]「我說識因緣故起,識有緣則生,無緣則滅,識隨所緣生,即彼緣說:緣眼、色生識,生識已,說眼識。如是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法生識,生識已,說意識。猶若如火,隨所緣生,即彼緣說:緣木生火,說木火也;緣草糞聚火,說草糞聚火。」《中阿含第二0一經》 

  [33]「佛告比丘: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,于無畏處而生恐畏。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,怖畏無我無我所,二俱非當生,攀緣四識住。何等爲四?謂色識住,色攀緣,色愛樂,增進,廣大,生長;于受、想、行、識住,攀緣,愛樂,增進,廣大生長。比丘!識于此處,若來、若去、若住、若起、若滅,增進、廣大生長。」《雜阿含第六四經》 

  [34]「彼五種子者,譬取陰俱識。地界者,譬四識住。水界者,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。何等爲四?于色中識住,攀緣色,喜貪潤澤,生長增廣;于受、想、行中識住,攀緣受、想、行,貪喜潤澤,生長增廣。比丘!識于中若來、若去、若住、若沒、若生長增廣。比丘!若離色、受、想、行,識有若來、若去、若住、若生者,彼但有言數,問已不知,增益生癡,以非境界故。」《雜阿含第叁九經》 

  [35]「衆生以愛樂有余,染著有余。唯有世尊得彼無余,成等正覺。」《雜阿含第九五七經》

  「所謂舍離一切有余,愛盡、無欲、滅盡、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八六七經》

  「所謂舍一切有余,一切愛盡、無欲、滅盡、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第叁0六經》

  

  

  

《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節 無我下的輪回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