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我时欲观知其精神所出之处,将诸侍从繞釜而观,都不见其神去来处。又发釜看,亦不见神有往来之处,以此缘故知无他世。……」《长阿含第七经》 

  [11]「佛告摩诃男:汝亦如是,若命终时,不生恶趣,终亦无恶。所以者何?汝已长夜修习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若命终时。此身若火烧、若弃冢间,风飘日曝,久成尘末,而心、意、识久远,长夜正信所熏,戒、施、闻慧所熏,神识上升,向安乐处,未来生天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三0经》 

  [12]「尔时,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杀……当于尔时,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识所在,为在何处?为在人耶?为非人耶?天、龙、鬼神、干沓和、阿须伦、迦留罗摩、休勒阅叉?今此神识竟为所在?在何处生游?不见东、西、南、北、四维、上、下,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识之处。是时魔波旬身体疲极。莫知所在。……是时,尊者阿难白世尊曰:唯愿世尊说婆迦梨比丘神识为何所在?世尊告曰: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着,族姓子以般涅槃。当作如是持。」《增一阿含二六品第十经》 

  [13]「世尊告诸比丘:……汝等见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,有远离之色不?诸比丘白佛:已见,世尊!复告诸比丘:繞跋迦梨身,四面周匝,有暗冥之相围繞身不?诸比丘白佛:已见,世尊!佛告诸比丘:此是恶魔之像,周匝求觅跋迦梨善男子识神当生何处。……佛告诸比丘:跋迦梨善男子,不住识神,以刀自杀。尔时,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。」《杂阿含第一二六五经》 

  [14]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三因缘,识来受胎。云何为三?于是比丘,母有欲意,父母共集一处,与共止宿。然复外识未应来趣,便不成胎……若复父母集在一处,父有风病,母有冷病,则不成胎。……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,父相有子,母相无子,则不成胎。……若复有时,识神趣胎,父行不在,则非成胎。……若复比丘,父母集在一处,父母无患,识神来趣,然复父母俱相有儿,此则成胎。是谓有此三因缘,而来受胎。是故比丘!当求方便,断三因缘。如是,诸比丘!当作是学。」《增一阿含二一品第三经》 

  [15]《中阿含第一五一经》说:「……以三事等合会受胎:父母合会,母满堪耐,香阴已至。阿私罗!此事等会入于母胎。」《中阿含第二0一经》也说:「复次,三事合会入于母胎:父母聚集一处,母满正堪耐,香阴已至,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。」 

  [16]婆磋族应属于恒河上游西方雅利安族的一支,与佛陀的恒河下游东方系种族不同源。《长阿含第四经》中,记录了佛世时的十六国族,就有婆蹉国,他的位置一般认为在恒河上游,现今新德里以南的一带。 

  [17]这是「十四无记」的四大论题之一,《杂阿含经》都作「命即是身?命异身异?」《长阿含经》都作「是命是身?命异身异?」《增一阿含经》都作「彼命彼身?非命非身?」「是命是身?非命非身?」「命是身耶?为命异身异耶?」《大智度论》则作「是身是神?身异神异?」 

  [18]「婆蹉种出家白佛:云何?瞿昙!命即身耶,答言无记。命异身异,答言无记。沙门瞿昙有何等奇,弟子命终,即记说言:某生彼处;某生彼处。彼诸弟子,于此命终舍身,即乘意生身生于余处。当于尔时,非为命异身异也?佛告婆蹉:此说有余,不说无余。……譬如火,有余得然,非无余。……婆蹉白佛:众生于此命终,乘意生身往生余处,云何有余?佛告婆蹉:众生于此处命终,乘意生身生于余处,当于尔时,因爱故取,因爱而住,故说有余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五七经》 

  [19]《杂阿含第三三五经》说: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……眼生时无有来处,灭时无有去处。如是,眼不实而生。生已尽灭,有业报而无作者。此阴灭已,异阴相续,除俗数法。」又《杂阿含第一0五经》说:「佛告仙尼:我诸弟子,闻我所说不悉解义,而起慢无间等。非无间等故,慢则不断。慢不断故,舍此阴已,与阴相续生。」 

  [20]如《S.22.87--跋迦梨》、《M.38--爱尽大经》等经。 

  [21]如《S.55.21--摩诃男》。 

  [22]如《M.38--爱尽大经》。 

  [23]「五蕴统一论是平等门,心识统一论是殊胜门。」《唯识学探源》第五0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4]「唯识的定义,「即是识」,「不离识」,论师们有不同的解释。究竟唯有什么识?有的说是八识,有的说是阿赖耶,有的说唯是真心。这些,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,是唯识学的一流。偏执一个定义,这是一论一派的唯识学者。本人的态度,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,发见主流与共义,廓清宗派的偏执。所以先从大乘唯识学中,指出几个不同观点的解说,再去考察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。这不同方面的解说,都是唯识学,是唯识学的多方面的开展;唯识学,也可说是几个思潮的合流。……大乘唯识思想,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:一、『华严经』「十地品」第六地说:「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」。……这可以称为「由心所造」的唯识。二、『解深密经』 (卷三)说:……这可以称为「即心所现」的唯识。三、『解深密经』(卷一)说:……这可以称为「因心所生」的唯识。四、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(卷四)说:……这可以称为「映心所显」的唯识。五、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说:……可以称为「随心所变」的唯识。」《唯识学探源》第二八至三二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5]此部分资料参考、引用自《唯识学探源》第四八至二0一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6]九识是指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阿陀那识、阿赖耶识、阿摩罗识。将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,而提倡九识之说,则始于梁‧真谛三藏,但九识说也有其经典的依据,如:《金刚三昧经》〈入实际品〉说︰「如彼心地,八识海澄,九识流净,风不能动,波浪不起。」《入楞伽经》说︰「八九种种识,如水中诸波。」《大乘密严经》说︰「心有八种,或复有九。」(摘自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第一一七页) 

  [27]引用印顺法师的观点:「我的意趣(按:立大乘三系)是:凡是圆满的大乘宗派,必有圆满的安立。一、由于惑业而生死流转,到底依于什么而有流转的可能。二、由于修证而得大菩提,到底依于什么而有修证的可能。」(《无诤之辩》第一二六页)「佛法有二大问题:一是生死轮回问题,二是涅槃解脱(成佛)问题。一切佛法,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。」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第三0四页,印顺法师着。 

  [28]「圣弟子住无我想,心离我慢,顺得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第二七0经》 

  [29]「尔时,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,告诸比丘:于此众中,若有愚痴人,无智明而作是念:若色无我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我,作无我业,谁当受报?如是所疑,先以解释。彼云何?比丘!色为常耶?为非常耶?答言:无常,世尊!若无常者是苦耶?答言:是苦,世尊!若无常、苦,是变易法,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:是我、异我、相在不?答言:不也,世尊!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。」《杂阿含第五八经》 

  [30]「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,便告比丘:愚痴凡夫不有所闻,见我是我,而着于我。但无我、无我所,空我、空我所,法生则生,法灭则灭,皆由因缘合会生苦。若无因缘,诸苦便灭。众生因缘会相连续,则生诸法,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,便作是说:有生有死。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,见此众生死时、生时,好色、恶色,或妙、不妙,往来善处,及不善处,随此众生之所作业,见其如真。」《中阿含第六二经》 

  [31]「嗏帝比丘答曰世尊: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:今此识,往生不更异也。世尊问曰:何者识耶?嗏帝比丘答曰:世尊!谓此识,说、觉、作、教作、起、等起,谓彼作善、恶业,而受报也。世尊呵曰:嗏帝!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?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?汝愚痴人!我不一向说,汝一向说耶?」《中阿含第二0一经》 

  [32]「我说识因缘故起,识有缘则生,无缘则灭,识随所缘生,即彼缘说:缘眼、色生识,生识已,说眼识。如是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法生识,生识已,说意识。犹若如火,随所缘生,即彼缘说:缘木生火,说木火也;缘草粪聚火,说草粪聚火。」《中阿含第二0一经》 

  [33]「佛告比丘:愚痴凡夫、无闻众生,于无畏处而生恐畏。愚痴凡夫、无闻众生,怖畏无我无我所,二俱非当生,攀缘四识住。何等为四?谓色识住,色攀缘,色爱乐,增进,广大,生长;于受、想、行、识住,攀缘,爱乐,增进,广大生长。比丘!识于此处,若来、若去、若住、若起、若灭,增进、广大生长。」《杂阿含第六四经》 

  [34]「彼五种子者,譬取阴俱识。地界者,譬四识住。水界者,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。何等为四?于色中识住,攀缘色,喜贪润泽,生长增广;于受、想、行中识住,攀缘受、想、行,贪喜润泽,生长增广。比丘!识于中若来、若去、若住、若没、若生长增广。比丘!若离色、受、想、行,识有若来、若去、若住、若生者,彼但有言数,问已不知,增益生痴,以非境界故。」《杂阿含第三九经》 

  [35]「众生以爱乐有余,染着有余。唯有世尊得彼无余,成等正觉。」《杂阿含第九五七经》

  「所谓舍离一切有余,爱尽、无欲、灭尽、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第八六七经》

  「所谓舍一切有余,一切爱尽、无欲、灭尽、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第三0六经》

  

  

  

《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