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貪生,不分人與畜。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,豈可以任意殺害其他生命?所以自求多福的人,首先要培養慈悲,擴展愛心,實行仁慈愛物,建立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,自然可以取消多病短命的惡報,獲得健康長壽的福報。

  戒偷:是尊重他人的權益,不侵犯他人的財物,以保障他人財産安全。因爲世間,物各有主,非份之財,不可貪求,更不可強奪巧取。應該尚正義,去私欲,止悭貪,實行樂善好施,赈災濟貧,建立共存共榮的社會關系,自然取消貧窮困苦的惡運,報得富貴多財之福。

  戒淫:是尊重他人的名節,保障人體的安全。不因見色起心而施暴,不因獸性沖動而非禮、強奸、或亂倫,宜克製自己,實行尚節守禮,建立互相尊重的人倫道德,自然停止家庭糾紛,可以避免婚姻破裂的惡果,報得眷屬和諧,家庭快樂之福。

  戒妄語:是尊重人格,尊重信用,保障自他權利,維持社會正常操作。不因貪求名利權位與財富,而妄自誇大,擡高自己;不因嗔恨忿怒,而惡口罵人;不因妒忌他人的成就,而破壞中傷,挑撥離間;不因滿足自己的私欲,而花言巧語,欺騙對方,而誠實可靠,言行一致,實行衷誠合作,共謀發展,建立人間互惠互利,和平共處的美德。就可以避免是非口舌,被人誹謗的惡報,獲得受人尊敬贊歎,共享太平的福樂。

  戒飲酒:是尊重人性的尊嚴,保障人行爲的安全,不致荒廢正業,不致借酒行凶,不致醉酒闖禍,而提高理智,保持清醒頭腦,實行發展利己利人,福利社會的事業;必然遠離邪惡,阻止意外發生,報得身體健康,四季平安的福樂。

  如是嚴持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的五戒,堅守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的人倫道德,身戒妄作,心戒妄動,身心不犯,身心清淨,自然轉移內心貪嗔癡的煩惱,成爲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加以修習四禅八定,是修人間天上的福。

  若由五戒十善開始,進求具足戒,由四禅八定,進修九次第定,經曆觀、練、熏、修四層次,最後引生無漏智慧,斷盡見思煩惱,超出叁界生死,親證生命的永恒,獲得輕安自在純樂的涅槃境界,是修出世間無漏的福。

  若再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,修習六度萬行,以布施,持戒,忍辱,精進,禅定等福行,助修般若智行;再以般若智行,領導布施等福行。福慧雙修,定慧均等,自利兼他,直至二利究竟,即得佛道圓滿無上之福。

  無論是人間、天上、有漏之福,出世間二乘聖人無漏之福,或佛道圓滿無上之福,皆是以戒定慧爲基礎;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,以戒定慧力,去惡積善,滅罪生福,福從修來,因名修福。

  據說,宋朝有一位大將名叫曹彬,助宋太祖定天下,功勞不少,但殺人無數。有一天,遇見相士博希夷對他說:你印堂寬闊,目長光顯,必定早年富貴,但頤削口垂,沒有晚福,凡出兵作戰,宜網開一面,以積晚福。曹彬僅記于心,後帶兵攻蜀,占領遂甯,當時部下將士主張屠城,曹嚴令禁止殘殺無辜。士兵俘擄婦女,辟室保護,不准部下強奸非禮,戰事平息,有家婦女,給資遣送,無家者代擇配偶嫁人。

  後又奉命征伐江南,因不忍殺害人民,假病不肯就職。同僚武將,皆來問病,曹對將士言:“我的病決非藥物可以治愈,如各位肯發誓,在攻破江南之日,不妄殺一人,我的病或可全愈。”部下將士,即對天發誓,相戒不許殺人,因此,大得民心,不用武力克複江南,保全千萬人命。

  曹彬又與陳搏希夷相遇。陳說:“你今相已改變,口角頤豐,金光聚耀于面目須眉之間,必能增祿延壽,後福無量。”結果,曹晚年甚佳,高壽而終。由此故事證明,戒殺的確可以修福積福。

  (二) 如何種福

  種福,是將福德種子散播于福田中,小心護理,努力灌溉,精進拔除煩惱雜草,施以慈悲肥料,灑以智慧功德水,使福德種子萌福報之芽,開福報的花,結福報的果。此福由種植培養而得,因名種福。

  何謂福德種子?又何謂福田?布施,就是福德種子,因爲布施是衆善之門,六度之首,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報,皆從布施中來。

  般若經說:“若菩薩摩诃薩,欲證無上菩提,一切行中,應先行施。”

  佛在分別布施經中告阿難言:“能于大衆,起淨信心,而行布施,當知是人,獲福無量。”

  罪福報應經中佛說:“賢者好布施,天人自扶持,施一得萬報,安樂壽命長,今日施善人,其福不可量。”

  據說,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簡,浙江省吳興縣人,二十歲結婚,連生九子,個個傻頭傻腦。王氏夫婦,虔敬觀音菩薩,且樂善好施。乾隆年間,天旱成災,餓死居民無數,王氏夫婦變賣田地,賬濟災民。不久其長子突然死亡,不出幾年,九個兒子相繼夭折,親戚朋友皆懷疑善因善果的真實性。王氏夫婦悲傷之余,寫一疏文,陳詞懇切,在觀音菩薩像前焚燒。當晚,夫婦同時夢見白衣大士說:你家雖富,但祖上缺德,九個兒子都是債主投胎的敗家子。幸你們樂善好施,變賣田地,賬災救急,活人無數,故上天收回九個敗家兒,不久當有文曲星降生汝家,不要悲傷。

  王氏夫婦因是轉憂爲喜,繼續布施積福。二年後,王氏懷孕,連生五子,個個聰明好學,官至尚書,王氏夫婦健康長壽,子孫世代顯貴,可知布施確是福德種子。自求多福的人,非努力播種不可。

  布施有多種:將自己財物分贈別人是財施;演講佛法,或用知識技術教導他人,是法施;見義勇爲,保障他人生命財産安全,是無畏施。仁慈愛物,予人快樂,是慈心布施;悲憫同情,拔人苦惱,是悲心布施;隨喜贊助慈善公益事業,是喜心布施;不分彼此,平等救濟,是舍心布施。面目慈祥注視他人,是好眼布施;和顔悅色,對待一切人,是容顔布施;出言柔順,安慰勸導,勉勵他人,是言辭布施;執役服勞,義工助人,是身行布施;見人困苦,心生憐憫,見人布施,心生隨喜,見人學佛弘法,隨喜贊歎,是心意布施;敬老尊賢,舟車讓坐,居家讓床,是床座布施;建寺造塔,供佛安僧,或以房舍,供給父母師長居住,是房舍布施。只要發心,無論財力,物力,體力,智力和心力,都可以布施。

  至于福田,是比喻,比喻農夫播種于田地,必得秋收之利。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,播種在福田中,必得福樂之果報,故名福田。梵綱經說:福田有八種。一佛,二聖人,叁得戒和尚,四阿阇梨,五僧人,六父,七母,八病人。歸納而言,不出叁種:佛、聖人、僧衆,是功德福田,又名敬田;

  戒和尚、阿阇梨、父母,是報恩福田,又名恩田;病人,包括貧窮困苦,一切殘障人士,是貧窮福田,又名悲田。

  用恭敬尊重心,布施供養佛、僧,及一切聖人,是在功德福田種福。用孝順報恩之心,布施供養父母師長,是在報恩福田種福。用悲憫同情之心,布施病人,救濟貧窮困苦,協助一切殘障人士,是在貧窮福田種福。

  無論是在敬田,恩田,或悲田種福,都獲得一定的同類福報。不過,衆福田中,以叁寶福田最勝,得福最大。阿毗昙甘露味經說:“布施畜生,可得百世福;布施不善人,可得千世福;布施善人,可得萬世福;布施離惡欲凡夫,可得千萬世福;布施得道聖人,可得無數世福;布施諸佛菩薩,其福報無盡,唯佛能知。”是以十方諸佛,是第一福田,供養諸佛菩薩,功德最勝。

  佛滅度後,印度月氏國有人在山上采得一朵金色庵摩羅花,持入佛寺供養釋迦佛聖像,念佛功德,恭敬禮拜後,問寺中比丘“一花供佛,得福幾何?”比丘答:“我無學問,不得而知,可往請教法師。”法師說:“我無道行,不得而知,可往請教聖僧。”聖僧用神通力,觀察一花供佛功德,命終生天,天福享盡,再來人間,生富貴之家。如是在八萬大劫內,往返天上人間,享用如意,其福尚未窮盡。至于八萬劫後,其福如何,又非聖僧可知。

  衆人請聖僧運用神通,到兜率陀天,請問彌勒菩薩,一花供佛,福報幾何?彌勒菩薩說:“即使恒河沙數一生補處菩薩,尚不能知,況我一身,待我將來成佛,到時方知。”可見供佛功德,微妙難思,唯佛能知。故佛在福德田經中告訴天帝釋:凡是興造佛像,建立僧房,供養出家僧衆,布施園林花果樹木等,得福無量。

  有一相師說:波斯匿王,僅得七日壽命,王恐怖憂煎,請佛救護。佛教他發心持戒,修最上福,可延長壽命。發心,是發慈悲喜舍之心而行布施;持戒,是受持不殺生戒;修最上福,是建佛塔寺,供養叁寶。佛爲之說偈:“建立佛塔,福利難思,叁世如來,所共稱贊。”(見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)

  特別是建造佛像,給人禮拜供養,得福更大。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經中說:優填王因佛往忉利天宮結夏安居,爲母說法,非常想念如來,欲召集工匠,用純紫檀木,雕刻佛像,以便禮拜供養,但又恐造像不似如來,反而有過,陷于進退維谷中。感動毗首羯磨天人,變爲工匠,前來應征,雕刻佛像。伐木之聲,上達忉利天,佛用神力,令衆得聞,以消除煩惱罪垢,並盛贊優填王造像功德,授記當來成佛。

  帝釋問佛:今此人間天上,有人曾于往昔作佛像者否?佛言:今北方毗沙門天王子,曾于往昔,造菩薩像,憑此功德,福報生天,貴爲王子,後得爲王,名頻婆婆羅。

  佛弟子中,優樓頻羅,伽耶,那提叁迦葉兄弟,前生曾修理佛寺,由此福報,今得見佛聞法,證阿羅漢道。

  憍梵波提,昔作牛身,追求水草,右繞精舍而行,見佛像莊嚴,生歡喜心,乘此福報,今得聖果。

  屍毗羅,曾持寶蓋供養佛像;阿耨樓陀,過去曾燃一燈供佛;輸鞞那,曾掃佛堂;阿波摩那,于佛前燃燈施明;難陀比丘,尊敬佛像,用香水洗木,由是福報,今得見佛聞法,修行證果。

  佛從忉利天下至人間時,梵王于右執白蓋,帝釋于左持白拂,無量諸天隨從,散衆妙華,天龍八部,奏樂贊佛,場面弘偉壯麗,世所希有,佛相好莊嚴,于諸天中,特別明顯殊勝。優填王白佛:我所造像,不似于佛,竊自思維,深爲過處。佛言:“非爲過咎,汝今己作無量利益,更無有人與汝等者。汝今于我法中,初爲軌則,以是因緣,令無量衆生,得大信利,汝今已獲無量福德,廣大善根。”

  當時,四衆弟子,渴望佛說造像功德,彌勒菩薩代衆問佛。佛告彌勒,凡在佛前佛後,造佛形像,無論大小,若能恭敬,禮拜,供養,其福報殊勝,能消惡業,滅無間罪,永離惡道,常生人間天上,尊勝種族,貴爲天王,人王,輪王,七寶具足,相好莊嚴,壽命延長,無諸疾苦,當來彌勒菩薩成佛,龍華初會,決定得度。

  此外,佛說施燈功德經,諸福德田經,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,無不贊歎造佛形像,與布施供養叁寶功德,不可思議。是以造佛菩薩形像,或修補佛菩薩聖像,是種福;建佛塔寺,或修理佛寺,是種福;抄寫佛經,印贈或修補佛經,是種福;在佛前燃一盞燈,燒一枝香,獻一朵花,供一杯水,是種福;在佛門執役服勞,打掃佛殿,清潔僧房,都是種福。除供養叁寶外,對父母師長,恭敬供養,侍奉湯藥,也是種福。對一切殘障疾病以及貧窮困苦的人,尊重布施,無一不是種福。

  種福,要不斷的播種,還要由財施進而法施,由有相布施,進而無相布施。因爲財施有盡,法施無窮。財施濟人一時困苦,法施令人斷煩惱,了生死,究竟離苦得樂。有相布施,是種有漏之福,福盡還墮;無相布施,得無漏福,終至成佛。

  華嚴經教人行法布施,所謂:“諸供養中,法供養爲最。”金剛經教人實行無相布施,如經言:“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。”又言:“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“是故菩薩滅度一切衆生已,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。”如是叁輪體空,無相布施,平等饒益一切衆生,種佛道無上福德的種子,作爲成佛親因,則生生世世,福報隨身,將來龍華初會,決定得見彌勒世尊,親受教益,證佛道圓滿無上之福。故放光般若經,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,以及佛說法雨經等大乘經典,無不教人實行無相布施。因爲無相布施之福最大、最多、最勝。

  (叁)如何惜福

  惜福,是珍惜愛護自己勤苦所修所種之福。衣但求遮體禦寒,不追求時尚;食但求充饑,不貪圖美味;生活勤儉節約,不貪慕虛榮,不講究排場,不任意揮霍金錢,不隨便抛棄可食之物。當知勤儉絕非悭貪,悭貪是悭吝自己所有,貪求他人財物,以滿足自己。勤儉,是將自己勤奮所得財物,節儉積蓄,約束自己,用錢適當,飲食節製,以增進健康,以擴展德性,向善發展。

  古人說:“儉則約,約則善念生;侈則肆,肆則百惡俱縱。”又說:“奢者富不足,儉者貧有余,奢者心常貧,儉者心常富。”可知勤儉節約,本身就是財富,就是美德。可是現代人,大都愛慕虛榮,講究享受,往往揮金如土,以顯排場。今日用盡,明日求人,求不得時,則怨則恨。

  有人爲求遺産早日到手,而動殺機,謀害親人;有人挺而走險,從事不正當活動,以廣收入,以供揮霍,何止損福,折福,簡直是害群之馬,罪大惡極。是以惜福之人,首先要勤儉節約。唐彪言:“儉之一字,其益有叁。安份守己,無求于人,可以養廉;減我身心之奉,赈拯苦人,可以廣德;忍不足于目前,留有余于他日,可以福後。”

  中國宋朝高僧法演禅師,亦勸人福不可享盡。世界上很多人,身在福中不知福,每嫌不足,諸多要求,或不知節省,任意暴殄天物,每飧剩余飯菜,隨手抛棄,飲茶宴客,爲表示高貴大方,隨便浪費食物,實在折福。

  美國生活,除大富與極貧,普通家庭,雖然講究衛生,但不浪費,即使請客,亦僅每人一份,吃不完,帶回去明天再吃。多余物資,無論衣服、食物、或日用品,都送去救濟窮人,或在車房拍賣,不隨便抛棄。至于生活費用,早作安排,量入爲出,一般家庭,大都生活安定。當然,由于貧富懸殊,人種複雜,加以物質文明,精神貧乏,教育又重于智育,疏于德教,家庭教育更不健全,致使美國社會,罪惡層出不窮。其實,香港人最有福,因爲香港人,雖重視金錢,力求致富,但香港人懂得利用金錢修福,種福,供養叁寶,樂善好施。香港佛教教育文化事業,比較其他華人社區進步,就證明香港人信佛虔誠,肯修福,種福。

  若能再在日常生活中,惜福,培福,勤儉節約,不浪費金錢,不浪費食物與水電;在公共場所,愛惜公物,保持清潔,遵守秩序;在叁寶地方,愛護常住,一花一果,不隨便采摘,一飯一水,加以珍惜,以惜福,培福,積福,則其前途,必然遠大,福樂無窮。

  當知人間禍福,實系于人心一念之間。我們一個意念,一個動作,一句說話,都是禍福的關鍵。所以希望各位,在修福、種福的同時,還要惜福,積福。謹慎語言,檢討行爲,靜思己過,力求改善,自求多福,一定消災納福,平安快樂!

  

  

《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