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沙田大会堂佛学演讲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贪生,不分人与畜。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,岂可以任意杀害其他生命?所以自求多福的人,首先要培养慈悲,扩展爱心,实行仁慈爱物,建立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,自然可以取消多病短命的恶报,获得健康长寿的福报。

  戒偷:是尊重他人的权益,不侵犯他人的财物,以保障他人财产安全。因为世间,物各有主,非份之财,不可贪求,更不可强夺巧取。应该尚正义,去私欲,止悭贪,实行乐善好施,赈灾济贫,建立共存共荣的社会关系,自然取消贫穷困苦的恶运,报得富贵多财之福。

  戒淫:是尊重他人的名节,保障人体的安全。不因见色起心而施暴,不因兽性冲动而非礼、强奸、或乱伦,宜克制自己,实行尚节守礼,建立互相尊重的人伦道德,自然停止家庭纠纷,可以避免婚姻破裂的恶果,报得眷属和谐,家庭快乐之福。

  戒妄语:是尊重人格,尊重信用,保障自他权利,维持社会正常操作。不因贪求名利权位与财富,而妄自夸大,抬高自己;不因嗔恨忿怒,而恶口骂人;不因妒忌他人的成就,而破坏中伤,挑拨离间;不因满足自己的私欲,而花言巧语,欺骗对方,而诚实可靠,言行一致,实行衷诚合作,共谋发展,建立人间互惠互利,和平共处的美德。就可以避免是非口舌,被人诽谤的恶报,获得受人尊敬赞叹,共享太平的福乐。

  戒饮酒:是尊重人性的尊严,保障人行为的安全,不致荒废正业,不致借酒行凶,不致醉酒闯祸,而提高理智,保持清醒头脑,实行发展利己利人,福利社会的事业;必然远离邪恶,阻止意外发生,报得身体健康,四季平安的福乐。

  如是严持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的五戒,坚守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人伦道德,身戒妄作,心戒妄动,身心不犯,身心清净,自然转移内心贪嗔痴的烦恼,成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加以修习四禅八定,是修人间天上的福。

  若由五戒十善开始,进求具足戒,由四禅八定,进修九次第定,经历观、练、熏、修四层次,最后引生无漏智慧,断尽见思烦恼,超出三界生死,亲证生命的永恒,获得轻安自在纯乐的涅槃境界,是修出世间无漏的福。

  若再发菩提心,勤求佛道,修习六度万行,以布施,持戒,忍辱,精进,禅定等福行,助修般若智行;再以般若智行,领导布施等福行。福慧双修,定慧均等,自利兼他,直至二利究竟,即得佛道圆满无上之福。

  无论是人间、天上、有漏之福,出世间二乘圣人无漏之福,或佛道圆满无上之福,皆是以戒定慧为基础;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,以戒定慧力,去恶积善,灭罪生福,福从修来,因名修福。

  据说,宋朝有一位大将名叫曹彬,助宋太祖定天下,功劳不少,但杀人无数。有一天,遇见相士博希夷对他说:你印堂宽阔,目长光显,必定早年富贵,但颐削口垂,没有晚福,凡出兵作战,宜网开一面,以积晚福。曹彬仅记于心,后带兵攻蜀,占领遂宁,当时部下将士主张屠城,曹严令禁止残杀无辜。士兵俘掳妇女,辟室保护,不准部下强奸非礼,战事平息,有家妇女,给资遣送,无家者代择配偶嫁人。

  后又奉命征伐江南,因不忍杀害人民,假病不肯就职。同僚武将,皆来问病,曹对将士言:“我的病决非药物可以治愈,如各位肯发誓,在攻破江南之日,不妄杀一人,我的病或可全愈。”部下将士,即对天发誓,相戒不许杀人,因此,大得民心,不用武力克复江南,保全千万人命。

  曹彬又与陈搏希夷相遇。陈说:“你今相已改变,口角颐丰,金光聚耀于面目须眉之间,必能增禄延寿,后福无量。”结果,曹晚年甚佳,高寿而终。由此故事证明,戒杀的确可以修福积福。

  (二) 如何种福

  种福,是将福德种子散播于福田中,小心护理,努力灌溉,精进拔除烦恼杂草,施以慈悲肥料,洒以智慧功德水,使福德种子萌福报之芽,开福报的花,结福报的果。此福由种植培养而得,因名种福。

  何谓福德种子?又何谓福田?布施,就是福德种子,因为布施是众善之门,六度之首,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福报,皆从布施中来。

  般若经说:“若菩萨摩诃萨,欲证无上菩提,一切行中,应先行施。”

  佛在分别布施经中告阿难言:“能于大众,起净信心,而行布施,当知是人,获福无量。”

  罪福报应经中佛说:“贤者好布施,天人自扶持,施一得万报,安乐寿命长,今日施善人,其福不可量。”

  据说,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简,浙江省吴兴县人,二十岁结婚,连生九子,个个傻头傻脑。王氏夫妇,虔敬观音菩萨,且乐善好施。乾隆年间,天旱成灾,饿死居民无数,王氏夫妇变卖田地,账济灾民。不久其长子突然死亡,不出几年,九个儿子相继夭折,亲戚朋友皆怀疑善因善果的真实性。王氏夫妇悲伤之余,写一疏文,陈词恳切,在观音菩萨像前焚烧。当晚,夫妇同时梦见白衣大士说:你家虽富,但祖上缺德,九个儿子都是债主投胎的败家子。幸你们乐善好施,变卖田地,账灾救急,活人无数,故上天收回九个败家儿,不久当有文曲星降生汝家,不要悲伤。

  王氏夫妇因是转忧为喜,继续布施积福。二年后,王氏怀孕,连生五子,个个聪明好学,官至尚书,王氏夫妇健康长寿,子孙世代显贵,可知布施确是福德种子。自求多福的人,非努力播种不可。

  布施有多种:将自己财物分赠别人是财施;演讲佛法,或用知识技术教导他人,是法施;见义勇为,保障他人生命财产安全,是无畏施。仁慈爱物,予人快乐,是慈心布施;悲悯同情,拔人苦恼,是悲心布施;随喜赞助慈善公益事业,是喜心布施;不分彼此,平等救济,是舍心布施。面目慈祥注视他人,是好眼布施;和颜悦色,对待一切人,是容颜布施;出言柔顺,安慰劝导,勉励他人,是言辞布施;执役服劳,义工助人,是身行布施;见人困苦,心生怜悯,见人布施,心生随喜,见人学佛弘法,随喜赞叹,是心意布施;敬老尊贤,舟车让坐,居家让床,是床座布施;建寺造塔,供佛安僧,或以房舍,供给父母师长居住,是房舍布施。只要发心,无论财力,物力,体力,智力和心力,都可以布施。

  至于福田,是比喻,比喻农夫播种于田地,必得秋收之利。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,播种在福田中,必得福乐之果报,故名福田。梵纲经说:福田有八种。一佛,二圣人,三得戒和尚,四阿阇梨,五僧人,六父,七母,八病人。归纳而言,不出三种:佛、圣人、僧众,是功德福田,又名敬田;

  戒和尚、阿阇梨、父母,是报恩福田,又名恩田;病人,包括贫穷困苦,一切残障人士,是贫穷福田,又名悲田。

  用恭敬尊重心,布施供养佛、僧,及一切圣人,是在功德福田种福。用孝顺报恩之心,布施供养父母师长,是在报恩福田种福。用悲悯同情之心,布施病人,救济贫穷困苦,协助一切残障人士,是在贫穷福田种福。

  无论是在敬田,恩田,或悲田种福,都获得一定的同类福报。不过,众福田中,以三宝福田最胜,得福最大。阿毗昙甘露味经说:“布施畜生,可得百世福;布施不善人,可得千世福;布施善人,可得万世福;布施离恶欲凡夫,可得千万世福;布施得道圣人,可得无数世福;布施诸佛菩萨,其福报无尽,唯佛能知。”是以十方诸佛,是第一福田,供养诸佛菩萨,功德最胜。

  佛灭度后,印度月氏国有人在山上采得一朵金色庵摩罗花,持入佛寺供养释迦佛圣像,念佛功德,恭敬礼拜后,问寺中比丘“一花供佛,得福几何?”比丘答:“我无学问,不得而知,可往请教法师。”法师说:“我无道行,不得而知,可往请教圣僧。”圣僧用神通力,观察一花供佛功德,命终生天,天福享尽,再来人间,生富贵之家。如是在八万大劫内,往返天上人间,享用如意,其福尚未穷尽。至于八万劫后,其福如何,又非圣僧可知。

  众人请圣僧运用神通,到兜率陀天,请问弥勒菩萨,一花供佛,福报几何?弥勒菩萨说:“即使恒河沙数一生补处菩萨,尚不能知,况我一身,待我将来成佛,到时方知。”可见供佛功德,微妙难思,唯佛能知。故佛在福德田经中告诉天帝释:凡是兴造佛像,建立僧房,供养出家僧众,布施园林花果树木等,得福无量。

  有一相师说:波斯匿王,仅得七日寿命,王恐怖忧煎,请佛救护。佛教他发心持戒,修最上福,可延长寿命。发心,是发慈悲喜舍之心而行布施;持戒,是受持不杀生戒;修最上福,是建佛塔寺,供养三宝。佛为之说偈:“建立佛塔,福利难思,三世如来,所共称赞。”(见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)

  特别是建造佛像,给人礼拜供养,得福更大。佛在大乘造像功德经中说:优填王因佛往忉利天宫结夏安居,为母说法,非常想念如来,欲召集工匠,用纯紫檀木,雕刻佛像,以便礼拜供养,但又恐造像不似如来,反而有过,陷于进退维谷中。感动毗首羯磨天人,变为工匠,前来应征,雕刻佛像。伐木之声,上达忉利天,佛用神力,令众得闻,以消除烦恼罪垢,并盛赞优填王造像功德,授记当来成佛。

  帝释问佛:今此人间天上,有人曾于往昔作佛像者否?佛言:今北方毗沙门天王子,曾于往昔,造菩萨像,凭此功德,福报生天,贵为王子,后得为王,名频婆婆罗。

  佛弟子中,优楼频罗,伽耶,那提三迦叶兄弟,前生曾修理佛寺,由此福报,今得见佛闻法,证阿罗汉道。

  憍梵波提,昔作牛身,追求水草,右绕精舍而行,见佛像庄严,生欢喜心,乘此福报,今得圣果。

  尸毗罗,曾持宝盖供养佛像;阿耨楼陀,过去曾燃一灯供佛;输鞞那,曾扫佛堂;阿波摩那,于佛前燃灯施明;难陀比丘,尊敬佛像,用香水洗木,由是福报,今得见佛闻法,修行证果。

  佛从忉利天下至人间时,梵王于右执白盖,帝释于左持白拂,无量诸天随从,散众妙华,天龙八部,奏乐赞佛,场面弘伟壮丽,世所希有,佛相好庄严,于诸天中,特别明显殊胜。优填王白佛:我所造像,不似于佛,窃自思维,深为过处。佛言:“非为过咎,汝今己作无量利益,更无有人与汝等者。汝今于我法中,初为轨则,以是因缘,令无量众生,得大信利,汝今已获无量福德,广大善根。”

  当时,四众弟子,渴望佛说造像功德,弥勒菩萨代众问佛。佛告弥勒,凡在佛前佛后,造佛形像,无论大小,若能恭敬,礼拜,供养,其福报殊胜,能消恶业,灭无间罪,永离恶道,常生人间天上,尊胜种族,贵为天王,人王,轮王,七宝具足,相好庄严,寿命延长,无诸疾苦,当来弥勒菩萨成佛,龙华初会,决定得度。

  此外,佛说施灯功德经,诸福德田经,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,无不赞叹造佛形像,与布施供养三宝功德,不可思议。是以造佛菩萨形像,或修补佛菩萨圣像,是种福;建佛塔寺,或修理佛寺,是种福;抄写佛经,印赠或修补佛经,是种福;在佛前燃一盏灯,烧一枝香,献一朵花,供一杯水,是种福;在佛门执役服劳,打扫佛殿,清洁僧房,都是种福。除供养三宝外,对父母师长,恭敬供养,侍奉汤药,也是种福。对一切残障疾病以及贫穷困苦的人,尊重布施,无一不是种福。

  种福,要不断的播种,还要由财施进而法施,由有相布施,进而无相布施。因为财施有尽,法施无穷。财施济人一时困苦,法施令人断烦恼,了生死,究竟离苦得乐。有相布施,是种有漏之福,福尽还堕;无相布施,得无漏福,终至成佛。

  华严经教人行法布施,所谓: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为最。”金刚经教人实行无相布施,如经言:“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。”又言:“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“是故菩萨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”如是三轮体空,无相布施,平等饶益一切众生,种佛道无上福德的种子,作为成佛亲因,则生生世世,福报随身,将来龙华初会,决定得见弥勒世尊,亲受教益,证佛道圆满无上之福。故放光般若经,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,以及佛说法雨经等大乘经典,无不教人实行无相布施。因为无相布施之福最大、最多、最胜。

  (三)如何惜福

  惜福,是珍惜爱护自己勤苦所修所种之福。衣但求遮体御寒,不追求时尚;食但求充饥,不贪图美味;生活勤俭节约,不贪慕虚荣,不讲究排场,不任意挥霍金钱,不随便抛弃可食之物。当知勤俭绝非悭贪,悭贪是悭吝自己所有,贪求他人财物,以满足自己。勤俭,是将自己勤奋所得财物,节俭积蓄,约束自己,用钱适当,饮食节制,以增进健康,以扩展德性,向善发展。

  古人说:“俭则约,约则善念生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”又说:“奢者富不足,俭者贫有余,奢者心常贫,俭者心常富。”可知勤俭节约,本身就是财富,就是美德。可是现代人,大都爱慕虚荣,讲究享受,往往挥金如土,以显排场。今日用尽,明日求人,求不得时,则怨则恨。

  有人为求遗产早日到手,而动杀机,谋害亲人;有人挺而走险,从事不正当活动,以广收入,以供挥霍,何止损福,折福,简直是害群之马,罪大恶极。是以惜福之人,首先要勤俭节约。唐彪言:“俭之一字,其益有三。安份守己,无求于人,可以养廉;减我身心之奉,赈拯苦人,可以广德;忍不足于目前,留有余于他日,可以福后。”

  中国宋朝高僧法演禅师,亦劝人福不可享尽。世界上很多人,身在福中不知福,每嫌不足,诸多要求,或不知节省,任意暴殄天物,每飧剩余饭菜,随手抛弃,饮茶宴客,为表示高贵大方,随便浪费食物,实在折福。

  美国生活,除大富与极贫,普通家庭,虽然讲究卫生,但不浪费,即使请客,亦仅每人一份,吃不完,带回去明天再吃。多余物资,无论衣服、食物、或日用品,都送去救济穷人,或在车房拍卖,不随便抛弃。至于生活费用,早作安排,量入为出,一般家庭,大都生活安定。当然,由于贫富悬殊,人种复杂,加以物质文明,精神贫乏,教育又重于智育,疏于德教,家庭教育更不健全,致使美国社会,罪恶层出不穷。其实,香港人最有福,因为香港人,虽重视金钱,力求致富,但香港人懂得利用金钱修福,种福,供养三宝,乐善好施。香港佛教教育文化事业,比较其他华人社区进步,就证明香港人信佛虔诚,肯修福,种福。

  若能再在日常生活中,惜福,培福,勤俭节约,不浪费金钱,不浪费食物与水电;在公共场所,爱惜公物,保持清洁,遵守秩序;在三宝地方,爱护常住,一花一果,不随便采摘,一饭一水,加以珍惜,以惜福,培福,积福,则其前途,必然远大,福乐无穷。

  当知人间祸福,实系于人心一念之间。我们一个意念,一个动作,一句说话,都是祸福的关键。所以希望各位,在修福、种福的同时,还要惜福,积福。谨慎语言,检讨行为,静思己过,力求改善,自求多福,一定消灾纳福,平安快乐!

  

  

《沙田大会堂佛学演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