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沙田大会堂佛学演讲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悔烦恼障,忏悔报障外,还要忏悔所知障。放下个人妄想执著,抛弃我慢与偏见,接受真理的启示,与善知识的辅导,毅然断恶,积极修善,以取消社会罪恶,建立人间净土,实现世界和平,才是真诚的忏悔。目前世界各地天灾人祸,无日无之,此皆是众生共业所感,而在各种水灾、火灾、风灾,地震或交通意外种种不幸事件中,有人受到严重伤害,有人却安然无恙,有惊无险,此亦各人别业使然,绝非侥幸。所称“作如是因,必感如是果”。既不可以强求,亦不可以逃避。我们欲想扭转世界人类共业所感的恶运,减少天灾人祸的伤害,实现世界和平,非全世界、全人类共同忏悔业障、止恶修善不可。

  我们实行二种忏悔法,可取消个人犯戒之罪,而得身心清净。实行三种忏悔法,不但个人灭罪生福,还可以福荫他人,改善社会。实行五种忏悔法,由消极的说罪忏悔,进而积极的止恶修善。由不谤三宝而皈依三宝,自行化他;由不谤大乘而赞叹大乘,自觉觉他;由不作五逆十恶,而奉行五戒十善,孝顺父母,恭敬师长,以正法治世,教人不杀。由深信因果,信一实道,而发菩提心,行菩萨乘,弘扬佛法,净化人心,则善因善果,一定可以消灭共业,改变现实,增进社会康乐,实现世界和平。这是必然的趋势,也是忏悔的功德。

  我们实行六根忏悔法,更能令人恶业尽消,罪障皆除,善根增长,今生福寿康宁,灾祸不侵,来世得生善处,见佛闻法,速证佛道。故佛说:“此忏悔者,十方诸佛,诸大菩萨,所忏悔法。”又教阿难:“汝今持是忏悔六根,观普贤菩萨法,并为十方诸天世人,广为宣说。”使凡欲想速证佛道的人,都能随顺佛语,实行六根忏悔法,“能于一弹指顷,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重罪,是真佛子,从诸佛生,具足菩萨戒,应受人天供养。”(见观普贤菩萨行法经)。由是可知六根忏悔法,是一切忏悔法中,最上、最胜、功德利益最大的法门。

  因为六根忏悔法,既包括忏悔身口意三业所作罪孽,也包括忏悔策动三业作恶的贪嗔痴等烦恼障,报障,以及所知障。亦即是普贤菩萨忏悔偈所说:“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,从身意语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”初句是忏悔业障,次句忏悔烦恼障,第三句忏悔报障,第四句包括所知障。我们能至诚忏悔,一切业障,必然众罪皆灭、福乐自臻。

  现在,就让我们以清净的三业,实行至诚的忏悔。以忏悔的心,来反省自己;以忏悔的心,来改广造自己;以忏悔的心,来拯救自己,创造自己;也以忏悔的心,来祈祷世界和平,香港继续安定、繁荣。

  自求多福

  我们虽懂得运用佛法,对治心病;忏悔业障,灭罪生福,以求实现世界和平。但仍然需要各人自求多福,始可以维持人类永久性的和平。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,来讨论自求多福的问题。何谓福?福有那几种?我们又应如何进行自求多福?现在分三点讨论如下:

  一、福的意义

  福是福禄、福寿、福德。福禄,即是富而且贵,福寿是富而且寿,福德是富而且仁。所以,拥有财富,享用如意的人是福;地位崇高,受人尊重的人,是福;身体健康,延年益寿的人是福;能仁慈爱物广积阴德也是有福;寿终正寝,无疾而终的人更有福。反之,富而不贵,或寿而无财固然非福;即使福寿双全,但不平安,欠缺健康,亦非福;若然为富不仁,作恶多端,报在晚年,不得善终,更非福。因此,世人皆以长寿、富贵、康宁、好德、善终为人间之福,所谓“五福临门”,该是人生最幸福的赏心乐事。

  佛教则认为福,除了富贵长寿外,还要相好端正、善名远播,加以聪明大智合名五福。因为富贵寿考,加以相貌端正,善名远播,是福德庄严;聪明大智,是智慧庄严,能具足福智二严的人,才是人间真正的幸福。所以佛在贤者五福德经中说:学佛的贤人,除持戒修福,还要多闻佛法,增长智慧,自行化他,实行法布施。若能演说佛法,令人闻法,停止杀业,进而慈仁爱物,来生必得长寿之福;令人闻法止偷,进而乐善好施,来生必得大富大贵之福;令人闻法止嗔,颜色悦愉,来生必得相好端正之福;令人闻法生信,皈敬三宝,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之福;令人闻法,心开意解,增长智慧,来生必得聪明大智之福。由是可知,佛说五福的内容,既概括因果法则,更包含福慧双修,要人在修福的同时修慧,明理去执,如说修行;又在修慧的同时修福,乐善好施,自利兼他。不然,有福无慧,将是痴福;有慧无福,变成穷慧。所以说:“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;修慧不修福,罗汉应供薄。”必需要福慧双修,福慧具足,才是真福。十方诸佛无不广修福慧,福慧圆满,然后成佛。是以自求多福的人,一定要福慧双修;也唯有福慧双修,福慧具足,才是福的真实意义。

  二、福的种类

  福的种类,可分为三:

  (一)世间人天有漏之福

  世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是时间的代表;间是东、南、西、北、四维、上下,指空间而言。六道众生,生死轮回,困居三世,受时空的限制,无法超越,因名世间。世间众生,个性善恶不等,作恶之人,死必堕落三恶道,丧失人身;良善之人,若能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不止可以保持人身不失,更可以享受人天福报,甚至五福临门。可惜世间事物,皆是生灭无常,好景不永,转瞬即逝,梦幻不真,往往乐极生悲,福尽还堕,仍然漏落三界,轮迥六道,生死不息,故名世间有漏之福。

  (二)出世间清净无漏之福

  能够超越三界时空的限制,摆脱人间天上的烦恼枷锁,再不漏落生死轮回,名出世间无漏之福。因为出世圣人,接受佛法启示,深知道人天福报,绝非永恒,所谓财富,不过是暂时拥有,一旦无常到,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所谓寿命,亦将有尽时,人间下寿,不过八十,中寿一百,上寿亦仅得一百二十。虽然天上寿命,数以劫计,但纵使八万劫,终归落空亡。何况天灾人祸,随时可以夺走人的生命,是以人间福报,终归有限,天上享乐,亦非长久。学佛的人,不应该热衷追求世间富贵寿考,而要寡欲知足,修心圣道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,谋求亲证真理生命的永恒,享受涅槃清净无为、轻安快乐的福报,是名出世间清净无漏之福。

  (三)佛道圆满无上之福

  佛道之福,由菩萨勤苦修因所得。菩萨最初发心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尽学诸佛无量道法,启发般若正智,断尽无明烦恼,是智慧庄严;众生无边誓愿度,广修六度四摄法门,兴慈运悲,平等利益一切众生,是福德庄严。涅槃经说:“有二种庄严:一者慧,二者福德,若菩萨具足二种庄严,则知佛性。”菩萨由福慧双修,而至福慧庄严,由知佛性,而亲证佛性,于其中间,经历无量时空,所谓:“三祇修福慧,百劫种相好。”结果,断尽一切烦恼,成佛道,证法身,达到福德之最,智慧之极,再无人能过其上,因名佛道圆满无上之福。

  三、如何自求多福?

  无论是:人天有漏之福,出世无漏之福,或佛道圆满无上之福,皆由修因而得。所以我们欲想自求多福,当努力修福,种福,还要惜福;切勿损福,或折福。否则,未富先骄,或未贵已享尽贵福,一定损福,折福。损福、折福的人,势必堕落,俗语所谓:“折堕”,意义在此。

  从前有一个富孀,守寡养孤儿,因相师说:此儿相貌奇特,将来当贵为天子,遂将无限希望,寄托在儿子身上,骄纵溺爱,不加管教,致使儿子自小奢侈放逸,挥霍无度,而且好勇斗狠,横行霸道,分分钟在损福。有一次,与人打架,不敌受伤,其母愤然咒言:待我儿将来贵为天子,必杀你全家报复。此即是俗语所谓:“未登天子位,先置杀人刀。”成语的来原。由于居心不轨,因此折福,母子二人,贫穷终老。

  至于未贵先享贵福的人,如中国明朝,有同学二人,同年、同月、同日、同时生,同年考试,同日高中,同时面圣授官,一为刺史,一为知府,二人相约,互通讯息,得知祸福,互相照顾。不久刺史死,知府为其治丧,祷言:“我与先生,同年、同月、同日、同时生;同年考试,同月高中,同日面圣,同时授官,今先生辞世,我仍未死,原因何在,请托梦告我。”当晚,果然梦见刺史对他说:“我自少生在富贵家,衣食享用甚丰,折福而死;你出生寒微,未得享用,故能长寿。”知府自此积德行善,实行节约,自求多福。结果,官升极品,福寿康宁,可知福由修来,非关出生年月日时。再讲,世界各地,同时出世的人,何止千万?但各人的际遇,相去天渊,苦乐不等,即使是同胎孖生,同一环境长大,同受相等教育的兄弟姊妹,其个性、嗜好、以及一生穷通得失,富贵寿夭,都不同,为甚么呢?佛说:此皆是各人前生所作善恶业力使然。是以佛劝世人,应该止恶行善,努力修福,种福,还要惜福。

  (一)如何修福

  修福,是从修改自己行为,由不善而止于至善所得的福报。现代人,大都不重视品德的修养,行为的操守,致使人的质素,越来越低,人的行为,越来越坏,若不设法挽救,力求改善,人类前途,实无幸福可言。佛教,是重视德性修养的宗教,释迦牟尼佛,更是挽救人性堕落的拯溺者,因为佛的戒法,可以令人防非止恶,改往修来,敦品励行。佛的定学,能令人止息妄念,增长智慧,扩展德性。佛的慧学,教人明白因果,知善恶,识邪正,不致迷失自己。学佛的人,凭借戒定慧三学的力量,提高人的理智,扩展人的德性,使人止恶修善,保持人身不失,既可以享受人天福乐,还可以进取无漏之福,甚至证得佛道无上之福。所以戒定慧是修福之基,成佛之本,欲想自求多福,当从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。

  戒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、菩萨戒多种,但皆以五戒为根本。五戒,即是戒杀,戒偷,戒淫,戒妄语,戒饮酒。

  戒杀:是尊重一切生命生存的权利,保障他人生命的安全。不因利害冲突而杀人,也不因贪图口腹之欲而杀害一切生物。因为有命尽…

《沙田大会堂佛学演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